機器之心報道
機器之心編輯部
設計出具有意識(conscious)的 AI 系統是否可行?一直以來,這個問題就存在分歧。
一些人認為意識是大腦特有的生物特性,這似乎排除了 AI 存在意識的可能性。另一些人則認為意識僅取決于算法對信息的操控,無論執行這些計算的系統是由神經元、芯片還是其他物理基底構成的,這種觀點被稱為計算功能主義(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
這些問題也引起了圖靈得主 Yoshua Bengio 的注意,他和學生 Eric Elmoznino 在權威科學期刊 Science 上發文《Illusions of AI consciousness》,并給出了一些觀點。
本文沒有執著于給出關于 AI 是否存在意識的明確答案;而是探討了兩個相關問題:
- 第一個是,隨著 AI 的不斷改進,科學界和公眾對 AI 具有意識的信念將如何演變?
-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開始把未來的 AI 當作有意識的生命體看待,將會面臨哪些風險?比如 AI 不服從人類命令,那么關閉 AI 有沒有法律約束,畢竟那時的 AI 被看做一個生命體。
![]()
-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4935
- 論文標題:Illusions of AI consciousness
如果 AI 有了類似人類的權利,社會規則該怎么定義?
一個社會如果開始將AI 系統視為具備意識的存在,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樣的社會可能傾向于賦予 AI 道德地位,甚至類似于人類的權利。無論這種做法是否正確,社會制度與法律框架都將不得不進行重大調整,而關于如何調整,也會引發一系列復雜問題。
例如,AI 系統不會像人類那樣經歷死亡。它們的軟件和記憶可以被復制,從而無限期存續。而人類具有弱點以及有限的生命,這正是現代社會契約原則的基礎。
此外,當一群 AI 共享信息、目標,并以協調方式行動時,我們可能很難再將 AI 看作一個獨立個體;隨著計算資源的增加,這樣的 AI 群體可能無限擴張。
另一項風險是:如果法律體系開始承認 AI 擁有類似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的權利,人類就可能與這些 AI 權利發生直接沖突。比如,為了人類安全,社會可能有必要關閉某一類 AI 系統,但如果該類系統依法擁有生存權,那么即便法律允許,實際操作的空間也會極度受限。
如今 AI 研究的發展軌跡,似乎正在推動社會邁向這樣一個未來,科學界與公眾有相當一部分人將會相信 AI 擁有意識。然而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尚未擁有足夠的法律與倫理框架,來應對這些看似有意識的 AI。
但這種發展軌跡并非不可逆轉。在我們更好地理解上述問題之前,人類完全有能力避免陷入這些高風險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只打造那些作為工具的 AI 系統,而非具有主觀意識的智能體。
計算功能主義與意識指標
我們前面提到了計算功能主義(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其對 AI 具有深遠影響。隨著該領域不斷發展,AI 系統復現人類認知機制的能力逐漸增強,也可能實現意識所必需的那些功能。盡管科學未來有可能否定計算功能主義,并提出廣受接受的替代理論,但在當前的科學語境中,該觀點仍被視為合理,而 AI 意識的可能性也因此存在。
近年來神經科學的技術進展清楚地表明,意識狀態具有可觀察的神經特征,這些特征通常可以通過受試者自我報告。這為發展功能主義意識理論提供了依據。許多此類理論已獲得大量實證支持,并可在 AI 判斷中作為理論依據。
一項近期研究就采用了這一方法,為多個主流的功能主義意識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指標。這些指標對應的是一套計算屬性:若某一理論為真,則這些屬性是系統擁有意識的必要且共同充分條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指標具體明確,可以在現代 AI 系統中評估其有無。
這種方法的核心觀點是:如果我們認可這些理論的合理性,那么對于滿足更多指標的 AI 系統,我們就應有更高的信心認為其具有意識。
AI 潛力無限
盡管已有大量 AI 模型被開發出來,目前尚無系統能完全滿足任何一種主流意識理論的全部標準。然而,研究也指出:從根本上看,構建一個滿足這些標準的系統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
實際上,當代 AI 所具備的工具極為豐富。有研究表明,神經網絡能夠實現如注意力機制、遞歸結構、信息瓶頸、預測建模、世界建模、心智理論等計算組件,這些都被主流意識功能主義理論認為是核心組成部分。
隨著 AI 的發展,有充分理由相信它會滿足越來越多的意識指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理論認為,意識在智能體中發揮著關鍵的功能作用。像推理、規劃、高效獲取新知識、信心校準、抽象思維等能力,在多個理論中都與意識密切相關。
因此,AI 研究者在面對這些難題時,常常會從意識理論中獲得啟發。
容易問題與難題之間的鴻溝
如果 AI 系統滿足主要理論中的功能性要求,很多人可能會相信它具有意識,但仍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
尤其在哲學界,一些人區分了所謂的意識的容易問題與意識的難題:
- 容易問題:識別在執行看似需要意識的任務時,大腦中活躍的區域;
- 難題:從功能或計算原則出發,解釋主觀體驗本身。
這些懷疑,即解釋鴻溝,主要來源于思想實驗。但科學或許有潛力將其逐步解釋清楚。
例如,注意力圖式理論(Attention Schema Theory)認為:大腦會對自身的注意力機制構建一個內部模型,而這種內部模型就是我們所謂的主觀意識。關鍵在于,這個內部模型中的信息不需要邏輯自洽,它更像是大腦為了自身運作而講述的一個有用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能充滿矛盾,也正是這些矛盾讓我們產生了意識之謎的直覺。
對主觀體驗的功能主義解釋?
人們通常認為自己的主觀體驗既豐富又有意義,但卻無法被描述,不像自然現象那樣可被客觀闡釋(例如,我們可以解釋什么是重力,但卻很難說清紅色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尤其是不可言說性讓人覺得,意識體驗無法用信息與功能來解釋。
一種理論認為,這種豐富性與不可言說性,以及意識的私密性與短暫性,可被觀察到的神經動力學特征所解釋:
- 當意識出現時,大腦中的神經活動會被收縮性動力學(contractive dynamics)引導至穩定的吸引子(attractor)狀態。
- 所有可能的神經活動被劃分為多個吸引子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一個意識狀態。
- 語言只能表達吸引子的身份(用少量信息識別它),而無法表達吸引子本身的高維神經狀態(即近 1011 個神經元發放頻率),更無法捕捉進入該狀態的過程軌跡。
在這一解釋框架中,意識的豐富性、短暫性、不可言說性都得到了解釋:
- 豐富性源于大腦神經元數量之多;
- 不可言說性源于語言只能給這些狀態打標簽,而無法還原它們的全貌;
- 個體間的體驗差異則來自不同的突觸權重和神經路徑。
科學會逐步消解意識難題?
這一理論是否能說服所有人,并不是關鍵問題。關鍵在于:越來越多這類解釋正在被提出,并將不可避免地說服一部分人。
科學的發展歷程也清晰地展現出這一趨勢。隨著人們對大腦與智能的認識加深,越來越多人將不再堅持意識之謎是不可化解的,而科學界也將更加愿意接受人工系統具有意識的可能性。
事實上,即使現在科學界尚無共識,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公眾已經相信大語言模型可能具有意識,原因正是它們展現出了類人的智能體行為。
了解更多內容,請參考原論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