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簡稱“漢”,別稱“江城”,湖北省轄地級市、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中部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以及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也是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全市下轄13個區,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80.91萬人,2024年的GDP為21106.23億元。武漢市近年來GDP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2022年?GDP達18866.43億元,躋身全國城市前十。2023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達20011.65億元,同比增長5.7%,正式邁入“兩萬億俱樂部”。
?2025年上半年?:GDP首次在上半年突破萬億(10592.80億元),同比增長5.5%,總量穩居全國第九,增速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五。由于武漢市這幾年在經濟發展上速度有點猛,而且武漢市的央企國企多,因此就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武漢市的GDP是央企國企支撐起來的呢?為什么有這種說法呢?這主要源于下面的這些因素:央企對武漢經濟的貢獻;武漢聚集了東風汽車、中國信科、中國寶武等超百家央企二級以上分支機構,這些企業貢獻了全市約30%的GDP。例如:中國建筑三局2024年營收達4481.4億元 ?,東風汽車集團2024年營收1061.97億億元 ?。
![]()
產業結構差異:武漢形成"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生物醫藥(大健康)等多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占全國50%,汽車產業年銷售額達4500億元(2024年數據)。相比之下,長沙的工程機械領域全球市場份額雖超10%,但產業集中度低于武漢。交通與政策的優勢:武漢作為"九省通衢",擁有全國樞紐地位,加上政府對國企的政策扶持(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進一步推動了央企在武漢布局。例如:武漢擁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均是"千億級平臺" ?,東湖高新區2024年營收超2.2萬億元 ?,武漢經開區與武漢臨空港開發區的營收也都較上年有大幅度提升。
在武漢的央企與國企對武漢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多少貢獻呢?目前,湖北省有10家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企業,總部都是位于武漢市,其中有6家都是央企。我們可以將總部設在武漢市的6家千億級央企集團,劃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2家(4000億+);從營業收入的角度來看,武漢市有2家年營業收入超過4000億元的央企。其中,排名第一位的央企來自建筑行業,是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2024年度的營業收入為4481.4億元。中建三局是中國建筑集團旗下八大工程局集團之一,層級為央企一級子公司。它在2024年度的湖北企業100強企業中,首次超越了東風汽車集團。
![]()
湖北第2家4000億級的央企是一家制造業企業——東風汽車集團,這是一家央企總部公司。2024年度的營業收入為3524.21億元,也是湖北制造業百強第一位的企業。總部在武漢的第二梯隊4家(1000億+):除了中建三局和東風汽車之外,武漢還有4家年營業收入在1000億元的央企。其中,中國寶武武漢總部,2024年營業收入有1718億元,是武漢市的第三大央企。中國寶武的主體是由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合并而來,在上海和武漢設立雙總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是2021年將總部從北京,遷入武漢市的一家央企集團。這家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在1500億元,排在第四位。
截至2025年,武漢擁有約352家央企國企的分支機構(如中國信科、中國寶武、中建三局等),這些企業貢獻了全市約30%的GDP。但不可否定的是, ?央企國企雖然是武漢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個城市的發展更依賴于綜合實力和戰略地位的提升。例如,武漢市的民營企業近些年在數量與質量上都有了快速的發展。根據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的消息,2024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1.02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48.4%。僅2025年上半年,全市民營企業新增18.2萬家,新增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二名;凈增增幅13%,排名副省級城市第一名。
![]()
2025年上半年,武漢民營企業為115.9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97.5%,成為全國第5個企業總量破百萬的副省級城市。武漢市的民營企業為何發展速度這樣迅猛呢?這主要得益于其核心舉措:政策支持與營商環境優化;武漢市將科技研發、工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比例提升至70%,并通過“漢融通”平臺促成融資4218億元,主要指標居中西部第一。實施“武漢英才計劃”設立10億元人才基金,建設3.2萬套人才公寓,吸引超1.7萬家創業團隊(80%為民企創始團隊)在漢安家。 ?啟動全國首個服務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創新中心,推動工業投資中近七成來自民營企業。
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建設:推行工程建設招投標全流程電子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剛性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保障公平競爭。政務服務升級打通10個市直部門系統審批監管平臺,實現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 ?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民營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產業“含新量”與“含金量”雙提升。通過“武漢英才計劃”吸引超1.7萬家創業團隊,80%為民營企業創始團隊。政策支持?:70%以上科技研發資金投向民營企業,通過“漢融通”平臺促成融資4218億元(中西部第一)。這就是武漢民企如雨后春筍一般茁壯起來的核心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