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漫卷時,天地便成了丹青卷軸。晨霧是水墨未干的氤氳,霜葉是朱砂點染的詩行,而那些掠過稻田的雁陣,恰似畫師信手勾勒的飛白。這"不負時光不負秋"的境界,原是造物主在宣紙上預留的禪意,等著世人以心為筆,勾勒出三分超然。
![]()
李耀林 畫作
古人畫秋,總愛在赭石與藤黃間藏三分智慧。倪云林筆下的《秋林野興圖》,樹不生葉,山不著色,唯有孤亭坐忘于天地,恍若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注腳。這恰似白居易"離離暑云散,裊裊秋風生"的豁達——當墨色退到紙邊,留白處反而涌出萬頃波濤。正如八大山人畫荷,莖斷葉殘處,藏著對圓滿最深的領悟。
![]()
馬新梅 畫作
最妙是那抹秋月般的留白。王維畫雪,不著一筆,只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便讓整幅畫活了起來。這留白不是怯懦,而是"只生歡喜不生愁"的格局。就像黃公望畫《富春山居圖》,用了七年時光,將千里江山濃縮成水墨的呼吸,每一處空白都在說:人生不必填滿,退后一步自有云開月明。
![]()
牟丕芳 畫作
書畫里的秋光,照見古人的處世哲學。徐渭畫蟹,殼硬心軟,腳踏枯葉卻眼望滄海,恰如"不爭春之喧囂,不羨夏之熱烈"的智者模樣。鄭板橋題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卻扎在松軟的泥土里,這進退之間的平衡,正是"不負時光不負秋"的生動寫照。當我們在墨色中看見自己的倒影,便會懂得:真正的強者,都懂得在筆鋒轉折處,給世界一個溫柔的弧度。
![]()
齊宏偉 畫作
此刻展卷《寒江獨釣圖》,馬遠只畫一葉扁舟、一個漁翁,其余皆是空闊。這空闊里藏著最深的滿足——不必爭滿江漁火,只需守住心中明月。原來書畫與人生相通:讓出三分墨色,方能收得萬里秋光;退后一步天地,才見整個宇宙的遼闊。愿我們都能在秋色里,活成自己的山水,不與日月爭短長,只與山海共天長。
![]()
于廣生 畫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