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截肢葬”、巨型青銅杖、三輪馬車——它們全都來自四川一座山梁。
如果你以為三星堆之后,四川古文明已經沒有太多秘密可言,那鹽源老龍頭墓地的發現,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從2020年開始,一座總面積達12000平方米的巨型墓地,在涼山鹽源縣的山梁上被逐漸揭露。
1893座墓葬、7000余件文物,從商代一路延續到西漢,跨越整整一千余年。
這里不僅有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三輪青銅馬車模型,還出土了蛇蛙紋銅案、造型詭譎的青銅枝形器、成組的馬具和玻璃珠……甚至,還發現了中國最早使用絲綢的實證之一。
![]()
更重要的是,它展現出一個我們前所未見的西南青銅文明。
它既不是巴蜀,也不是滇文化,卻融合了來自草原、西北、東南亞的多重文化元素,堪稱“山地中國的十字路口”。
一、“層層疊壓的千年墓群:從商代到西漢,一部‘地下編年史’”
老龍頭墓地位于鹽源盆地一片東西向的山梁上,自1980年代以來歷經四次發掘。最新一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領隊,發掘面積達4200平方米,清理墓葬近1900座。
這些墓葬層層疊壓、跨越多個時期,仿佛一部埋藏在地下的“歷史年鑒”:
![]()
商末-西周:流行甕棺葬和豎穴土坑墓,出現特殊的截肢葬俗,隨葬品中已出現青銅器,陶器以乳釘甕、帶流壺、雙耳罐為代表;
春秋時期:開始流行鑄匠墓(墓主可能是青銅工匠),隨葬青銅環首刀、銎柄劍等工具武器,首次出現神秘“枝形器”;
戰國-西漢:出現大型石蓋墓、朱砂葬和頭蹄葬(用馬頭馬蹄象征殉馬),隨葬品中出現玻璃器、成組馬具和兵器,小型墓則流行“毀兵”習俗——將兵器故意折斷后隨葬。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墓葬方向高度統一,多以東西向為主,頭向西或東——暗示這個族群可能存在某種太陽崇拜或定向葬儀。
二、“7000件文物:三輪馬車、青銅‘神樹’、蛇蛙案……它們是誰的信仰?”
老龍頭墓地出土文物種類極其豐富,包括陶器、銅器、鐵器、金器、玻璃器、玉石器、皮革等,其中陶器和銅器最多,風格鮮明:
![]()
陶器:以各類雙耳罐最為典型,還有單耳罐、高領罐、帶流壺等,造型質樸卻極具族群標識性;
銅器:除了常見的兵器(劍、刀、矛)和馬具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大“神器”:
① 三輪青銅馬車模型: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三輪馬車實物模型,暗示可能與北方草原文化存在交流;
② 蛇蛙銅案:案面飾有蛇、蛙等動物紋樣,很可能用于祭祀;
③ 枝形器與杖首:造型復雜、象征權力或神權,有些類似“微型神樹”,可能與太陽崇拜有關;
![]()
其他重要發現:包括青銅腰機(紡織工具)、玻璃珠、海貝、瑪瑙和綠松石飾物,表明鹽源曾參與遠距離貿易網絡。
尤其令考古學者振奮的是,在墓葬中還發現了絲綢殘留物和馬兜鈴科植物遺存,前者是中國西南山地,已知最早的絲綢使用證據,后者可能用于醫藥或祭祀。
三、“多元文化交匯:鹽源是西南山地的‘文明十字路口’”
老龍頭墓地所代表的鹽源青銅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元融合:
來自北方草原的馬具、三輪馬車造型;
![]()
來自西北地區的雙耳罐傳統和某些葬俗;
來自滇文化區域的器具和飾物;
甚至還有東南亞風格的玻璃珠和海貝……
由此可見,鹽源盆地雖深處橫斷山區,卻恰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熔爐”——各方文明要素在此交匯融合,沉淀出一支復雜而獨特的區域性文明。
結論:
老龍頭墓地的發掘,不僅是四川考古的重大突破,更是整個西南地區近年來最具學術價值的發現之一。
![]()
它的意義遠不止于精美的文物,更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三個層次的歷史啟示:
第一,它完整建立了鹽源地區從商代到西漢的年代序列,為整個西南青銅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把關鍵“標尺”;
第二,它展現出一種高度特質化的區域文明形態:獨特的信仰體系(如雙馬神、太陽崇拜)、復雜的葬俗(截肢葬、頭蹄葬、朱砂葬)和多元的文化來源共融于一地;
第三,它生動說明:中國西南山地并非文明邊緣,而是多方文化交流、碰撞與創新的重要舞臺。鹽源青銅文化,既吸收外來因素,也輸出自身影響,堪稱“中國古代多元一體進程”的微觀典范。
![]()
老龍頭墓地就像一扇突然打開的窗,讓我們瞥見了一個曾經失落的山地青銅王國。它不屬于中原,不屬于巴蜀,也不屬于滇,它就是它自己:神秘、包容、獨特,而又深深地連接著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