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密林深處,被遺忘的“抗聯迷宮”重見天日
你以為楊靖宇將軍和他的戰友們,只能在冰天雪地里游擊、居無定所?
事實上,他們在東北深山中建立了規模龐大、功能齊全的軍事根據地——而這一切,直到最近才被考古人員一一揭露。
綿亙于吉林省磐石市的紅石砬子山區,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無聲地封存著一段壯烈的歷史——超過3300處抗聯遺跡遍布于此,靜默地訴說著往日的烽火歲月。
帶火炕的營房、半地穴哨位、單人戰斗掩體、集訓平臺……甚至還有鐵刀、農具、瓷碗等近千件生活實物。
![]()
這里,正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而這次考古,也是中國首次對東北抗聯遺址,進行系統性的考古發掘。
它徹底改變了“抗聯有史無跡”的刻板印象,把一個有血有肉、有組織有防御的敵后抗戰體系,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考古三年,揭開一個‘抗聯軍事社區’的全貌”
自2021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展開了持續三年的系統考古工作。總計發掘2800平方米,發現了四大類清晰的功能遺跡:
![]()
居址:共清理出15座石砌火炕房址,每間約20-30平方米,多為“雙炕”設計,分布在河谷深處陽光較好的坡地,近水源、便于隱蔽;
崗哨:發現7座圓形地窨子,屬于半地穴結構,只有約5平方米,多設在谷口,起到警戒作用;
戰斗工事:3處單人趴臥式戰斗掩體,是利用山體鏟削而成的簡易工事,僅容一人作戰,遍布山坡與山脊,是最常見的遺跡類型;
營訓地:1處大型室外平臺,面積達100平方米,位于山谷交匯處,可用于集訓、會議甚至臨時集結轉移。
![]()
這些遺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古道、山脊彼此串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警戒–居住–訓練–作戰”山地防御體系。
“938件出土遺物:從武器到農具,再現抗聯的艱苦與智慧”
考古中還出土了大量實物,涵蓋陶、鐵、銅、瓷、琉璃等多種材質,共938件。它們真實還原了抗聯將士的生產與戰斗場景:
武器:除了制式槍支類文物,還發現了冷兵器,如刀、矛等,說明當時武器來源多樣,且近身戰斗仍頻繁發生;
農具:鋤、鏟等耕作工具的出土,印證了抗聯“一邊戰斗一邊生產”的自給模式;
生活用具:包括瓷碗、鐵鍋等,材質樸素、工藝簡單,反映戰時生活的艱苦。
![]()
這些物件共同勾勒出一幅真實圖景:抗聯戰士不僅是軍人,也是農民、工匠,他們在這片山林中頑強地生存、戰斗、建設。
“科技+傳播:MR展示、流動展覽,讓抗聯歷史‘活’起來”
紅石砬子考古不僅在做發掘,更致力于“讓文物說話”。項目組運用多種現代手段推動考古成果轉化:
MR混合現實技術:在現場通過數字設備“復原”地窨子、火炕房原貌,游客可沉浸式體驗抗聯生活;
進校園、辦巡展:舉辦公眾開放日、流動展覽、講座培訓,將抗聯故事帶入學校和社區;
搭建技術平臺:與地方文博機構合作,建立全省抗聯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體系。
![]()
這些努力讓紅石砬子不再只是荒山中的石頭和土坑,而成為一座可感知、可共情的露天抗戰博物館。
結論:紅石砬子考古——為中國革命遺址考古樹立“吉林范式”
紅石砬子根據地的考古工作,意義遠不止于一城一地的發現。
它首次以系統的考古學方法,實證了東北抗聯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與軍事智慧,為全國革命遺址考古提供了三個層面的經驗:
第一,它建立了一套 “調查–發掘–研究–保護–展示” 完整的工作范式,尤其注重多技術融合與公眾參與;
第二,它用實物證據駁斥了“抗聯無遺跡”的舊論,顯示出抗聯部隊高度的組織性和適應性;
![]()
第三,它深刻說明,考古不僅能發掘遠古文明,也能揭示近代革命史,是傳承抗聯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紅石砬子,這座隱藏在山林中的“抗聯之城”,正在通過考古人的手,一步一步走向國民記憶的中央。
它提醒我們:有些歷史,從未被遺忘;有些精神,始終在山谷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