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讀
如今正值秋季,正是吃黃鱔泥鰍的季節,小時候每到秋季,割完稻子,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去農田里抓黃鱔泥鰍。
![]()
黃鱔泥鰍善于在農田里打洞,只要能夠看到洞,基本上里面就有貨,花費一個兩三個小時就能夠抓到一大桶的黃鱔泥鰍。
將黃鱔泥鰍帶回家,放入少許鹽,白醋,讓黃鱔泥鰍吐一下沙子,然后將其放入鍋中香煎一下,最后放入少許辣椒,少許生抽蠔油調味,那味道太香了。
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了,不需要去農田里抓黃鱔泥鰍了,菜市場,超市到處都是,不管是夜市排檔的爆炒鱔段,還是家常飯桌上的爆炒泥鰍,都讓人垂涎欲滴。
![]()
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大家都很喜歡吃黃鱔泥鰍,但是當把目光投向歐美國家的餐桌時,發現這兩種食材卻幾乎“銷聲匿跡”。
歐美地區也有黃鱔和泥鰍,但是為什么他們不愛吃呢?為啥中國人愛吃的泥鰍黃鱔,在歐美餐桌上看不到,4個原因很現實,尤其是最后一個太真實了。
![]()
一、海洋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差異
首要且最核心的原因,是兩個地方的文化發展不同,海洋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差距導致,歐美文明被稱為“海洋文明”,尤其是南歐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地,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他們的飲食文化自古就與海洋緊密綁定。
鱈魚、三文魚、金槍魚、牡蠣、龍蝦等海產品是餐桌上的絕對主角,這種對海魚的偏愛,塑造了歐美人對“魚”的固有認知:肉多、刺少、體型大。
而中國作為農耕文明大國,內陸江河湖泊縱橫,淡水水產資源極其豐富,我們的飲食文化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各種河鮮,如鯉魚、鯽魚、草魚,以及“似魚非魚”的黃鱔和泥鰍。
歐美人對這些生長在淤泥、稻田環境中的淡水生物,首先在心理上就存在一種陌生感和天然的抵觸。
它們不符合西方人對“標準魚類”的期待,更像是一種“水中的蟲子”或“蛇”,難以被納入主流飲食體系。
![]()
二、歐洲歷史上沒有食用黃鱔和泥鰍的傳統
飲食習慣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一個地區吃什么,往往是由歷史傳統決定的,歐洲歷史上沒有食用黃鱔和泥鰍的傳統。
他們的食譜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早已固定了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海魚、牛肉、雞肉、豬肉等,沒有歷史傳統,就意味著沒有相關的烹飪技藝傳承,沒有形成大眾的味覺記憶,更沒有圍繞它們形成的美食文化。
一種食材若從未出現在祖輩的餐桌上,那么后代接受它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這并非是個別現象。
就像歐美人對雞爪、豬蹄、鴨血等食材的排斥一樣,黃鱔和泥鰍也因為完全缺席于他們的飲食文化史,而難以打破偏見,登上主流餐桌。
![]()
三、嫌麻煩,不會做
對于許多中國老饕來說,處理黃鱔和泥鰍是一門值得欣賞的技藝。但在崇尚效率、習慣食用預處理食材的歐美社會,這卻是一道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黃鱔滑膩無比,泥鰍活蹦亂跳,都需要熟練的技巧才能宰殺和處理,更重要的是,它們體內密布著細小的肌間刺,這讓習慣吃無刺魚排的歐美人感到極度困擾和危險,不知如何下口。
此外,黃鱔和泥鰍的烹飪常常需要重口味的調料,比如大蒜、辣椒、花椒、醬油去腥提鮮,而這又與歐美主流的、強調食材原味的烹飪哲學如煎烤、低溫慢煮相悖,自然“不會做,也不愛吃”。
![]()
四、外觀的心理障礙
最后一個原因非常直觀,即外觀帶來的心理不適,黃鱔其形如蛇,泥鰍也常年在泥濘中穿梭,在西方文化中,蛇往往帶有負面、危險甚至邪惡的象征意義。
這種文化符號的聯想,會直接投射到食物上,產生所謂的“恐怖谷效應”:它們過于像一種令人恐懼的動物,從而引發強烈的心理排斥。
![]()
即使明確知道它們不是蛇,這種視覺上的不適感也難以消除,歐美消費者在選購食材時,更傾向于外觀“整潔”、“美觀”的選項,比如一塊切割整齊的牛排或魚排。
而黃鱔和泥鰍活體或處理前的形態,很難符合他們的這種審美標準。所以,黃鱔和泥鰍在歐美的“遇冷”,并非因為它們不好吃或沒營養,而是他們從古至今就不愿意去吃。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