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讀
不知不覺就到9月底了,馬上就要迎來中秋節和國慶節了,尤其是中秋節,大家都對此充滿了期待,可以和家人一起吃到各種美食。
中秋佳節臨近,不管是超市還是水產市場,隨處可見各種大閘蟹上市,反而買的人卻并不是很多,現在是大閘蟹攤位前有些冷清。
![]()
中秋將至,為何大家不愛吃大閘蟹了?曾幾何時風靡餐桌的大閘蟹,如今卻似乎風光不再,連養蟹多年的老蟹農都坦言:自家都不吃。
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原因?
![]()
一、大閘蟹價格高
我記得十年前,10塊錢就能夠買到一只很大的大閘蟹,但是如今隨便一只大閘蟹,都要二三十塊錢,這個價格能買兩三斤豬肉了。
尤其是如今的年輕人,大家的消費觀念也變得更加理性,以前追去跟風吃大閘蟹,如今大家更喜歡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大閘蟹作為一種季節性高檔食材,其價格與日常食材的對比差距越發明顯,當一只蟹的價格足以換取全家人一頓豐盛的豬肉大餐、雞肉大餐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權衡性價比。
![]()
二、肉太少
前幾天孩子鬧著要吃大閘蟹,我們一家三口,我買了6只大閘蟹,平均每個人兩只,結賬時300多塊錢就沒了。
更關鍵的是大閘蟹肉太少了,買回來一家三口準備晚餐吃大閘蟹,孩子更是興高采烈,當打開一只大閘蟹吃起來,肉卻是少的可憐。
蟹殼厚重,蟹肉分散,吃起來耗時費力,許多人吃完后的共同感受是“吃了像沒吃”,遠不如同樣價格購買魚蝦之類海鮮來得實在。
![]()
三、吃起來非常麻煩
大閘蟹的食用過程需要專門的工具和一定的技巧,蟹八件雖雅致,卻與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格格不入。
尤其是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方便、快捷的食物,相比起來,魚蝦烹飪簡單、食用方便,更符合現代人的用餐習慣。
大閘蟹吃起來太“麻煩”的特性,讓很多年輕人,孩子,包括老人都不愿意去吃,一看到就頭疼,使其在便捷性上失去了競爭力。
![]()
四、農藥激素多
養蟹多年的老蟹農透露:“為了讓大閘蟹長得更大、存活率更高,養殖過程中難免使用藥物和激素。”
為了讓大閘蟹長的更大,存活率更高,養殖過程中往往會打農藥,打激素,喂飼料,真正野生的大閘蟹,生長一年,其實也很小。
如今的消費者對食材安全越來越重視,尤其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其實螃蟹大家都見過,對于一年就能夠長成三兩半斤以上的大閘蟹望而卻步。
![]()
五、買大閘蟹如同“開盲盒”
大閘蟹的品質參差不齊,容易踩坑,買大閘蟹其實就跟開盲盒差不多,有的大閘蟹里面蟹黃多,腿部肉很多,吃起來口感很好。
但是還有更多的大閘蟹,根本沒什么蟹黃,肉也很少,甚至購買時活蹦亂跳,回家后卻發現已經死亡。這種不確定性讓購買大閘成了一場“賭博”,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我小時候從來沒有聽說中秋節吃大閘蟹的習俗,后來經過大閘蟹商家們的包裝,讓中秋節成為了吃大閘蟹的時節,但其實大閘蟹最美味的時刻是在中秋節過后半個月,而非中秋節之前。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