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紐約天主教教區總主教、75歲的蒂莫西·多蘭樞機主教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中發表了一番令人動容的言論。他將保守派活動家查理·科克比作現代版的圣保羅,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已故人物的悼念,更是對其一生信仰與勇氣的深刻肯定。多蘭主教表示,越是深入了解科克的生平和事跡,越發覺得他是一位無所畏懼的傳教士、一位充滿激情的殉道者,以及一位真正的英雄。這一比喻迅速在宗教界和保守派圈子中引發熱議,讓人們重新審視這位年輕領袖如何在當代社會中延續了基督教的傳播精神。
熟悉《圣經》的人都知道,圣保羅是基督教歷史上除了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人物。他原本名為掃羅,曾是猶太教的狂熱信徒,甚至積極迫害早期的基督徒。然而,在大馬士革路上的一次神圣啟示后,他經歷了徹底的轉變,成為耶穌的忠實使徒。保羅的貢獻堪稱基督教發展的“轉折點”:他不畏艱險,四處旅行傳教,創立了眾多教會,并撰寫了新約圣經中多達13封書信。這些書信不僅闡述了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如恩典、救贖和自由,還指導了早期教會的組織與成長。保羅的布道風格直率而大膽,他常常面對異教徒的反對、羅馬帝國的迫害,甚至多次入獄,但他的信念從未動搖。正如他在《哥林多后書》中寫道:“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里作難,卻不至失望。”保羅的遺產在于,他將基督教從一個猶太小團體擴展為普世信仰,影響了后世無數信徒。
多蘭主教的贊譽源于他對科克悲慘離世的深刻反思。科克于早些時候在一次政治集會中遭遇襲擊不幸遇害,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美國保守派社區。多蘭回憶道:“當我聽到查理·科克被殺害這個悲慘的消息時,我心想:這個人究竟是誰呢?然后突然間,一種難以言喻的、強烈的悲痛感油然而生,同時又有一種重新振作起來的感覺。”這位資深教會領袖隨后深入研究了科克的生平,發現他的經歷與圣保羅驚人地相似。“我當時就想,我得去了解這個人。隨著我對他的了解越多,我便覺得,這個人就是現代版的圣保羅。他是一名傳教士,是一名布道者,還是一位英雄。”
科克的生平確實充滿了保羅式的激情與使命感。生于1993年的查理·科克,是美國保守派運動的標志性人物。他在18歲時創立了“轉折點美國”(Turning Point USA),一個致力于在大學校園推廣保守主義價值觀的非營利組織。科克的“傳教”之旅類似于保羅的使徒之旅:他巡回全國高校,舉辦演講和辯論會,挑戰左翼思想,倡導自由市場、基督教價值觀和美國例外主義。面對校園抗議者的圍堵、媒體的負面報道,甚至是死亡威脅,科克從未退縮。他常常引用耶穌的話語,如“真理會將你解放”(約翰福音8:32),來強調誠實面對爭議的重要性。多蘭主教特別贊賞科克的風格:“他明白耶穌所說的‘真理會將你解放’這句話的含義。為此,他說話相當直接,毫不避諱。他從不試圖回避爭議,甚至也不試圖避免沖突。不同之處在于他行事的方式、模式和風格,都始終是尊重對方的態度。”這與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講道相似,保羅面對哲學家和異教徒時,既直言不諱地宣揚基督,又以智慧和尊重贏得聽眾。
![]()
在這些事實面前我們可以看到科克的“殉道者”形象如何在當代語境中體現。在2020年代的美國政治分化中,科克積極參與選舉活動,支持保守派候選人,并通過他的播客節目《查理·科克秀》觸及數百萬聽眾。他曾公開批評“覺醒主義”和性別意識形態,認為這些是腐蝕傳統基督教價值觀的威脅。這讓他成為左翼媒體的攻擊目標,但也贏得了無數年輕保守派的擁護。科克的遺產還包括他與基督教領袖的合作,例如與福音派牧師的聯合活動,以及他對反墮胎運動的支持。這些行動讓他像保羅一樣,成為連接信仰與社會的橋梁。保羅在羅馬帝國中傳播福音,面對凱撒的權威;科克則在現代民主社會中對抗文化戰爭,面對硅谷巨頭和主流媒體的審查。
隨著更多人對查理·科克的了解,這種“現代保羅”的看法正逐漸成為共識。宗教歷史學家指出,保羅的轉變從迫害者到使徒,類似于科克從普通高中生到保守派領袖的崛起。許多保守派評論員認為,科克的遇害并非終點,而是如保羅的殉道般,激發了新一波的運動浪潮。教會的悼念活動已在全國展開,一些人甚至呼吁為其“稱圣”,盡管天主教會的封圣過程嚴謹而漫長,但科克的精神已然被視為當代信仰的燈塔。正如多蘭主教所言,他的離去雖帶來悲痛,卻也帶來振作,因為他的信息將繼續解放人心。
不僅如此,科克的影響力將超越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科克遇刺僅9天后的2025年9月19日,美國眾議院以310票贊成、58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H.Res.719決議,“紀念查理·科克的一生與遺產”。這一決議獲得了兩黨一致支持,強調了科克對美國價值觀的貢獻。相比之下,馬丁·路德·金于1968年遇刺后,其首個紀念決議在1969年提出,但未能通過;直到1983年,國會才正式確立其歷史地位,并設立全國性假日。科克的決議如此迅速通過,凸顯了其在當代政治和文化中的巨大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民主黨黨團此次沒有像以往那樣發出“投票指導”,而是允許議員們自行決定。這導致民主黨內部出現分裂:95名民主黨議員支持決議,顯示出他們尚存一絲良知;58人反對,繼續與政治極端勢力為伍;38人選擇“present”(相當于棄權),顯示出他們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這一投票結果不僅反映了科克跨越黨派的分裂的魅力,還突顯了其遺產的普世性。科克無論從個人人品、所追求的目標(如捍衛基督教價值觀和言論自由),還是面對社會壓力的韌性,都遠遠超過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的運動雖偉大,但主要聚焦于種族平等;科克則在更廣闊的文化戰場上戰斗,挑戰當代的道德衰退和政治審查。他的遇害引發了全國性的反思,包括聯邦調查局對嫌疑人的指控,以及對政治暴力的廣泛譴責。保守派媒體和X平臺上的討論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觀點,許多帖子稱贊科克的遺產將“永存”,并預測其影響力將塑造未來一代的保守主義運動。
然而,在這一歷史性時刻,一些民主黨極端分子卻選擇利用悲劇來散布仇恨和分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紐約眾議員AOC。她在眾議院演講和X平臺上公開發表言論,惡意詆毀科克的遺產,聲稱他認為《民權法案》是“錯誤”,這種言論不僅是斷章取義的扭曲,更是赤裸裸的誹謗和政治迫害。AOC還聲稱科克的修辭和信念“無知且試圖剝奪數百萬美國人的權利”,并反對決議中“促進團結”的表述。這種冷血的表態暴露了她作為極端左翼政客的本質:她不是在哀悼一位為信仰和真理獻身的英雄,而是在借機推進自己的激進議程,煽動種族和文化分裂。AOC的這些言論不僅是道德上的破產,更是智力上的淺薄,她無視科克一生致力于青年教育和保守價值觀的傳播,卻將他妖魔化為種族主義者和反猶分子,這是一種卑劣的伎倆,旨在轉移視線,掩蓋左翼意識形態對美國社會的腐蝕。更可悲的是,作為一名自稱“進步主義者”的議員,她在國家哀悼之際選擇攻擊受害者,這不僅侮辱了科克的記憶,也褻瀆了民主進程的尊嚴。她的行為與另外那些50幾名反對決議的民主黨人一樣,證明了他們已徹底淪為政治暴力的幫兇和意識形態的奴隸,缺乏起碼的人性和良知。相比之下,科克的遺產將永存,而AOC這樣的政客只會被釘歷史上的恥辱柱。
在這樣一個信仰與政治交織的時代,查理·科克的故事提醒我們,真理的傳播者往往需付出代價。但正如圣保羅的遺產歷經兩千年而不朽,科克的激情與勇氣也將激勵后世。或許,在未來的基督教敘事中,他將成為一個永恒的象征:一位現代使徒,在混亂的世界中點亮希望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