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王女士是一位5歲男孩小軍的媽媽。最近幾個月,她發現原本活潑好動的小軍變得越來越安靜,甚至出現了一些反常行為:不愿意去幼兒園,夜里頻繁做噩夢,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或大哭。
起初,王女士以為是孩子進入了某個成長階段的不適應期。直到有一天,她在小軍的書包里發現了一張皺巴巴的畫——小軍畫的自己孤零零站在角落,而其他小朋友圍在一起玩耍。畫上還有幾行歪歪扭扭的文字:"沒有人要和我玩"。
看到這幅畫,王女士的心頓時揪了起來。她決定好好和孩子談談,終于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
原來,班里有幾個"受歡迎"的孩子組成了一個小團體,他們會決定每天誰能加入他們的游戲,誰又被排除在外。小軍因為性格相對內向,經常被排除在游戲之外。更令人心疼的是,這些孩子還發明了一個"游戲"——如果誰跟"不受歡迎"的小軍玩,他們也會被排除在外。漸漸地,小軍在班上變成了被集體孤立的對象。
![]()
"老師知道這種情況嗎?"王女士疑惑地問。
小軍搖搖頭:"老師總是忙著做事情,而且大家沒有打架,也沒有說臟話,老師看不出來的。"
王女士立即聯系了班主任陳老師。讓她意外的是,陳老師似乎對這種情況并不十分重視:"孩子們玩耍時有小團體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需要學會處理這些社交問題。"
不甘心的王女士又聯系了幾位其他家長,卻發現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一位女孩的媽媽透露,她的女兒經歷了"你不是我們的好朋友"游戲,導致一度不愿上學;
另一位男孩的父親說,他的兒子因為口齒不清,經常被其他孩子模仿和嘲笑,雖然表面看起來像是玩笑,但實際上造成了心理傷害。
王女士決定采取行動。她首先和小軍進行了深入交流,幫助他理解這不是他的錯,并教他一些應對策略。
其次,她約見了幼兒園園長,建議學校開展關于友誼和尊重的主題活動。最后,她聯合其他有相似經歷的家長,成立了一個小組,定期交流并向學校提供建議。
![]()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情況開始好轉。幼兒園增加了關于友誼和包容的主題教學,老師們也開始更加關注孩子們的社交互動。小軍也在媽媽的幫助下,逐漸學會了自我保護和交朋友的技巧。
"最讓我難過的是,這種傷害如此隱蔽,以至于孩子可能獨自承受很長時間,而成人卻渾然不覺,"王女士感慨道,"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更加敏感地覺察這些信號,并幫助孩子們建立健康的社交關系。"
4種"隱形霸凌"正在幼兒園悄悄流行,老師從來不說,但家長要懂得預防
1. 看似無意的孤立,實則是有組織的排擠
社交排斥是幼兒園中最常見也最隱蔽的霸凌形式。它表現為一個孩子被有意識地排除在集體活動之外,如"這個游戲你不能玩"、"我們不要和你坐在一起"等。
我在大果班上就觀察到這種現象:某些孩子會悄悄傳遞"秘密信息",決定誰能加入游戲,誰又被排除在外。這種排斥往往不是隨機的,而是有特定目標的持續行為。
![]()
家長可以通過以下線索識別:孩子突然不愿意去幼兒園;反復提到某些孩子"不和我玩";回家后情緒低落或易怒;在畫畫或講故事中表現出孤獨感等。社交排斥的危害在于它直接打擊孩子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被社會排斥激活的大腦區域與感受身體疼痛的區域相同,這意味著"被排擠"對孩子來說是真實的情感痛苦。如果長期被排斥,孩子可能發展出社交焦慮、自我懷疑甚至抑郁傾向。
因此,家長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社交狀態,主動詢問孩子的園內體驗,從側面了解班級的社交氛圍。
2. 通過威脅友誼來操控和傷害
關系攻擊是一種更為復雜的隱形霸凌形式,通常表現為通過友誼威脅來控制他人,如"如果你不把玩具給我,我就不做你的好朋友了"、"如果你和她玩,我們就都不理你"等。這種行為在4-6歲的孩子中尤為常見,因為這一階段孩子已經理解了友誼的概念,但尚未建立起尊重他人和健康溝通的完整意識。
小果班上曾有一個小女孩非常擅長這種手段,她會根據心情決定每天的"最好朋友",其他孩子為了獲得這個"殊榮",會按照她的要求行事。家長可以通過這些跡象察覺:孩子提到"只有做XX才能有朋友";情緒和行為根據特定孩子的反應而大幅波動;過分在意某個"領袖"角色的看法;出現討好性行為等。
關系攻擊的危害在于它扭曲了孩子對友誼的理解,讓他們將自我價值與取悅他人掛鉤。長期處于這種關系中的孩子,可能發展出討好型人格或在未來的人際關系中容易被操控。
3. 隱藏在"開玩笑"背后的傷害
語言羞辱在幼兒園中可能表現得不那么直接,但同樣具有傷害性。它通常以"開玩笑"或"起外號"的形式出現,如嘲笑某個孩子的外表特征、口音、能力或家庭背景等。
![]()
更隱蔽的是,有些孩子會用問題的形式進行羞辱,如"為什么你這么胖?"、"為什么你的衣服這么舊?"。當大果剛上幼兒園時,因為個子比同齡人小,曾被叫做"小不點",雖然表面看似親昵,但重復多次后對她的自信心產生了影響。
家長可以留意這些信號:孩子開始對自己的某些特征感到自卑;回家后模仿其他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變得不愿意表達或展示自己;對某些話題或詞匯異常敏感等。
語言羞辱的危害在于它會內化為孩子的自我認知,塑造其自我形象和價值感。美國兒童發展研究發現,幼兒期反復經歷語言羞辱的孩子,學齡期表現出更高的社交回避傾向和更低的學業自信。
4. 物質排斥:通過玩具和物品制造的隔閡
物質排斥是近年來在幼兒園中日益凸顯的一種隱形霸凌形式。它表現為通過玩具、服裝、配飾等物質條件來區分和排斥他人,如"只有帶XX玩具的孩子才能加入游戲"、"我們是XX品牌衣服俱樂部"等。
我曾在接大果放學時聽到一群孩子討論"誰的文具盒最貴",并以此為標準決定誰能參與他們的游戲。這種基于物質的排斥反映了成人社會的一些不良價值觀在兒童群體中的滲透。
家長可以關注這些跡象:孩子突然強烈要求購買特定品牌或款式的物品;過分關注物品的價格或品牌;根據同伴的物質占有來評價他們的價值;變得物質攀比或炫耀等。
物質排斥的危害在于它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過早地將人際關系與物質條件掛鉤。
果媽寄語
作為媽媽,看到孩子遭受社交排斥的痛苦,那種心疼和無力感是難以言表的。但我也深知,我們既不能替孩子解決所有問題,也不能放任不管。
隱形霸凌雖然無聲,卻可能在孩子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傷痕。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擦亮眼睛,傾聽孩子的心聲,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社交關系和強大的內心世界。
因為我們給予孩子最寶貴的禮物,不是避免所有挫折,而是面對挫折時依然能保持自信和勇氣的能力。
互動話題
你的孩子是否遇到過幼兒園中的隱形霸凌情況?你是如何發現并幫助孩子應對的?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歷和心得,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創造更友善的成長環境~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