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繞高原
李成智
第三章 載波技術員
![]()
第二十五節 裝機和志愿兵的故事
我們機房過去安裝的十二路電子管載波機,都已更換成十二路晶體管載波設備。電源班的高壓電瓶組已被淘汰,新裝了低壓電瓶組,每組的電瓶容量也比原來的增大。電源過去采用的硒整流器輸出電流小也隨之淘汰,更換成輸出電流大的可控硅整流設備。
這段時間,站司令部技術室的孫參謀來我連負責電源設備的裝機工作。孫參謀是位老同志,大概是1965年兵,中等個子,略胖的身材,紅紅的鼻子。他的技術肯定屬于專家類型,是位老電源了。
八一機務站戰友周占國也被抽調過來裝機,就住在我的寢室。兩個老鄉能在一塊的時間并不多。他是搞電源的,也是技術骨干,早就轉了志愿兵。我們每天沒事的時候,就聊些老家方面的事,還議論些家屬方面的事情。說起他家屬生第一胎,他不在身邊,小孩生下沒幾天就夭折了,家屬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我們西藏軍人對家屬有愧啊,不能不讓人心里內疚!
我的家屬懷孕了,馬上我要當爸爸了,心情既高興,又非常憂慮。這段時間往家里寫信比較多,總想給家屬多一些安慰。但收不到家里來信,思想負擔很大,怪就怪當時通信不發達,讓我心里不踏實,就像貓抓一樣難受。這些事只能對老鄉講講,解解心中的煩悶,也只有在西藏的戰友身有同感。
七八十年代的志愿兵,和干部都差不多,沒有多大區別。說起來志愿兵,當時還聽別人擺有一段小故事:
1988年以前沒實行軍銜制,干部和志愿兵著裝完全一樣,的確良四個兜。有一次西藏邊防團幾個志愿兵出差帶休假,順路乘坐小吉普車到成都大修廠大修。吉普車平時都是首長們才能坐的,有個志愿兵叫王正偉的,年齡稍大,也在去成都送修的吉普車上。一路他們用電話給兵站報飯,對方問都有誰?邊防團報飯人員講:“我們王政委(正偉)和兩個干事加司機,車上一行四人。”兵站聽說后按首長標準,小灶伙食接待他們,住的地方也是單間,標準按領導接待。他們幾個嘗到甜頭,一直沿途享受一路。后來,他們邊防團團長也路過這里,兵站接待人員提到政委的事,才弄清事情的緣由。事已至此,幾個老兵休假回來后叫團里通報批評一頓。說是笑話,不是笑話,沒有實行軍銜,官兵不分,軍官之間職務高低也分不清楚,八十年代未實行軍銜制之前就是這樣。實行軍銜后,一度志愿兵心理落差很大,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適應過來。
電源裝機人員在機房更換整流設備,我在機房值班,電源硅整流器安裝好后發現存在故障,排查一上午也沒排查出來。我對電源設備外行,在一旁聽孫參謀介紹圖紙和設備的工作原理。孫參謀年齡大了,讓他指導一下,順著他的思路我也參與排查當中。甘發仲、周戰國和我一邊研究一邊排查,最后我們終于找到故障原因。孫參謀非常高興,對我們的工作給予贊揚,我也和孫參謀熟悉起來。孫參謀是老首長,是在站技術權威部門工作,我想裝個放大器擴音設備,確少一些零部件,孫參謀答應回去給我找,以后人家幫我捎來,我還是很感謝的。
他們裝機期間,有時候經常加班,少不了幾個在一起開個小灶。我和電源班關系處的非常好,載波和電源只要開小灶,大家串著吃。我們都是搞技術工作的,免不了經常談論些技術方面的話題。和這些有經驗的老同志們處在一起,大家在業務方面能夠相互學習提高,讓你無形當中受益,都是非常難得的。老同志們的一些實踐經驗,有些在書本上不一定能找到。他們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就是單位的最大財富。這些有實際經驗的同志是部隊里最需要的,部隊里要多保留些技術骨干,可不能輕以的棄掉。
(未完待續)
![]()
同新疆學員在西安留影
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李成智:1956年生,1975年入伍西藏軍區通信總站部隊。任過載波技術員,1983年至1985年在武漢通信學院學習。畢業回原部隊。任過司令部作訓股長,營長。1993年轉業至河南孟縣武裝部,先后任過參謀,民兵裝備倉庫主任,1996年回歸部隊任后勤科長。2000年第二次轉業孟州廣電局任副局長,2016年退休。
![]()
作者:李成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