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媒體近期報道,烏克蘭已與約2000名哥倫比亞籍人員簽署兵役合同,這些外籍合同兵正成為填補烏軍人力缺口的重要力量。
在持續近四年的沖突中,烏克蘭戰場的外籍作戰人員規模不斷擴大,目前總數已達數千人,其中南美洲籍人士占比約40%,部分部隊甚至形成了以哥倫比亞人為主的西班牙語作戰單位。
第47獨立機械化旅下屬步兵部隊指揮官、代號“音樂家”的烏軍軍官向《世界報》透露,這些哥倫比亞新兵成分多樣。
這位曾是鋼琴教師的指揮官如今負責南美籍志愿兵的戰斗訓練,他表示所有新兵需接受至少一個月的基礎訓練才能赴前線作戰。
烏克蘭招募外籍兵的傳統始于2022年2月沖突全面升級之初。
![]()
總統澤連斯基當時首次呼吁外國志愿者參戰,最終有來自65個國家的約8000人通過烏克蘭國際領土防御軍團加入烏軍。
隨著戰事陷入消耗,烏軍面臨嚴峻的兵力補充挑戰。
國內動員僅限25歲以上男性,近期放開18至22歲男性出境的政策更進一步縮減了可用人力,在部分戰場區域,俄軍兵力甚至達到烏軍的七倍。
高薪是吸引外籍人員參戰的關鍵因素。
烏克蘭為前線外籍兵開出每月約3000歐元的薪酬,這一數字遠超哥倫比亞本土軍人收入,當地軍人月薪僅為其十分之一左右。
根據烏軍規定,外籍合同兵享有與本國士兵同等的薪資福利,且可隨時終止合同,但戰場風險遠超預期。
![]()
烏克蘭經濟學家羅曼?謝雷梅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已有348名哥倫比亞籍戰斗人員及數百名其他國家志愿者在烏陣亡。
從全球外籍兵構成來看,哥倫比亞已成為烏克蘭最主要的兵源國之一。
與格魯吉亞、波蘭籍參戰者多帶有歷史矛盾不同,哥倫比亞人赴烏更多出于經濟考量。
受本國經濟狀況影響,高薪誘惑使烏克蘭戰場成為部分哥倫比亞人眼中的“機會”,但高回報背后是極高的傷亡風險。
聯合國人權機構此前披露,烏軍外籍軍團兩年累計傷亡率已達30%。
這些外籍兵大多被部署在頓巴斯等激烈交火區域,而當前波克羅夫斯克等戰場的拉鋸戰更凸顯了兵力補充的緊迫性。
隨著冬季臨近,俄烏雙方均在增兵備戰,這批哥倫比亞籍合同兵或將在即將到來的戰場爭奪中承擔更重的作戰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