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冀東抗日大起義后,最終到達平西的冀東抗聯部隊只有不到2000人。
而隨李運昌留在冀東的抗聯部隊在日軍的圍攻下,最終也減員嚴重,經多方集聚零散人員后,也才重新組織出1400余人。
另外八路軍第四縱隊還留在冀東3支小部隊,這幾支小部隊加上李運昌的冀東抗聯余部,就是1939年時冀東的我軍全部力量了。
以當時的部隊建制來說,有叫支隊的,有叫總隊的,還有叫大隊的;各建制之間的實力數并不平衡,若建立主力軍則必須要進行整訓,組建正規化的建制單位。
![]()
1939年至1940年,八路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正規化建設,各軍區、軍分區紛紛整合武裝力量,編為主力團。
冀東當時的部隊雖然不多,但這一進程也并未落下,日后大名鼎鼎的冀東第12團,就誕生于1939年12月(當稱為第37大隊,次年1月改稱第12團)。
組成第12團的部隊,主要是兩部分單位:
第一:八路軍第四縱隊留在冀東活動的第1支隊。
第1支隊,以八路軍第四縱隊第33大隊特務連為基礎組建,由該大隊副大隊長陳群任支隊長、四縱政治部副主任蘇梅為政委。
很顯然,這個支隊最初的規模只有連級,但因為是八路軍老部隊的緣故,所以戰斗力頗強,后逐漸發展到了數百人。
第二:堅持冀東抗戰的抗聯武裝。
![]()
1938年冀東大起義后,冀東所剩的抗聯武裝只剩下1400余人,其編制上有第3總隊、第4總隊、第5總隊1個中隊、第12總隊1個中隊、第13總隊、第14總隊、第15總隊一部、第23總隊、特務第1大隊、第2大隊、司令部特務隊等番號。
很顯然,在總兵力不多的情況下,上述單位人數多者不過300人,少者只有幾十人,不利于主力作戰。
所以當時一度有將上述單位整編為第28團、第29團、第30團的打算,但實際只編成了第28團和第30團,而且在實力上顯然也比較虛。
1939年秋,第28團和第30團總計約700人、地方干部約300人,以及上述提到的第1支隊的精干力量約200人,共同開赴平西受訓。
在平西整訓期間,冀東抗聯系統的第28團、第30團與八路軍第四縱隊系統的第1支隊合編為了第37大隊,不久后即改稱晉察冀/冀熱察挺進軍統一番號序列的第12團。
該團團長為陳群、政委為蘇梅(后由支隊政治部主任劉誠光兼任)、歐陽波平任參謀長、曾輝任政治處主任、何宜之為總支書記,按照八路軍正規團的編制,配齊了團級機關和通信排等直屬隊。
![]()
在人員方面,則進行了整訓分流,留下了約800人;因為這些兵力不足以編成一個團,所以在團機關和直屬隊外,第12團最初只編成了第1營,由楊作霖擔任營長、楊思祿為教導員。
因當時冀東抗戰的需要,在第12團尚未整訓完畢時,團長陳群便先率領一個連和通信排攜帶電臺前往冀東執行任務。
由于當時冀東并非所有部隊都到平西整訓,而這幾個月時間內冀東當地武裝的兵力又有些許增長。
故而到1940年2月時,將冀東的第5總隊、第9總隊合編為第12團的第2營,以汪士林為營長、于禾為教導員。
這樣的話,第12團完成了團機關和兩個營的組建。
到1940年12月,冀東八路軍又將在豐潤南部活動的游擊隊——新華部隊,改為第12團第3營,以鄧文彪為營長。
![]()
如此,冀東部隊完成了第一個主力團的組建,第12團成為擁有三個步兵營的“大團”,總兵力達到了約2000人。
不過這一兵力規模沒有維持很長時間,在隨后與日偽軍的作戰中,第12團的犧牲很大,包括團長陳群、政委劉誠光等指揮員均壯烈犧牲。
后來第3營建制取消,繼而第12團又改為直轄連的小團,到再度恢復為大團,已經是抗戰勝利后了。
但這個團的戰斗力非常強,不論編制大小,在冀東抗戰中多次給予日偽軍重創。
乃至于因為繳獲日軍的裝備較多,該團幾乎都是日械化的,不僅是抗戰中冀東響當當的主力團,即便在整個八路軍中,戰斗力、戰果以及裝備都是排得上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