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藝術史的長河中,唐代無疑是最為璀璨的篇章之一。詩書畫縱橫交織,梵音與俗世共振,形成了一個空前開放、包容而富有創造力的文化盛世。然而,由于時代久遠、材質易損,唐代繪畫真跡存世極少,我們往往只能通過文獻記載想象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瀟灑筆意,或王維“畫中有詩”的意境深遠。
所幸,還有一類特殊的藝術形式,如同時代的“化石”,為我們保存了唐代繪風的原始面貌——這就是石刻線畫。
![]()
大智禪師碑兩側,233×33cm×2
《大智禪師碑》刻于唐開元二十四年 (736),隸書名碑之一,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此碑為紀念長安慈恩寺和尚義福所立,碑文由嚴挺之撰文、史惟則書并篆額、史子華刻。義福為佛教禪宗北宗代表人物之一。此碑螭首龜趺,整體造型華麗,運用減地浮雕和陰線刻兩種技法,鐫刻出繁縟精致的紋飾:畫面中心一株蔓草以 S 形自下而上貫穿碑側,在搖曳的花枝中,成對的鴛鴦、騎獅的仙人、婀娜的菩薩、迦陵頻伽、展翅的鳳凰隨微風輕輕地擺動,令人贊嘆不已。
“石刻線畫”一詞,由著名美術史學者王子云先生于1956年在《唐代石刻線畫》一文中首次提出,自此,這一長期被忽略的藝術形式正式進入學術視野。
9月20日,北京大觀堂藝廊推出全新新展“唐代佛教石刻線畫拓片展”,匯集了13件31幅精品拓片,絕大多數來自七至十世紀的唐代,歷經數十年收集遴選,并參考大量美術文獻,可謂窺見唐代繪畫風神的一扇重要窗口。
壹
何為石刻線畫?
石刻線畫,指以陰線、陽線或減地等技法在石質材料上進行刻繪的藝術形式。它既不同于浮雕的體積感,也不同于繪畫的色彩表現,而是以線條作為唯一的造型手段,呈現出單純卻又豐富的視覺效果。
這些作品多集中于唐代的東西兩京——長安與洛陽,以及文化發達的山東等地。雖然大多沒有署名,但其線條精妙、構圖完整、意境高超,無疑出自當時名家之手。
![]()
一鋪九身拱形龕楣, 100×125cm
畫面整體呈拱形,左右有缺失,采用線刻和減地線刻的手法描繪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一鋪九身的畫面,從繪畫風格上判斷具有明顯的唐代風格,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根據波士頓美術館介紹,這件物品為清朝末期大臣金石學家端方舊藏,1918 年由山中商會賣與該館。
據唐代段成式《寺塔記》記載,長安慈恩寺及大雁塔曾匯聚了尹琳、尉遲乙僧、吳道子、楊庭光、鄭虔、王維、閻立本等眾多畫壇巨擘。
![]()
![]()
![]()
![]()
大雁塔門楣 ,75×177cm×4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內,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用以貯藏玄奘法師自印度取帶回來的經像。此塔曾數次重建,現存塔門門楣,公認為武則天長安年間(701— 704)改建時的遺物,是唐初長安佛教藝術的代表。
他們既參與寺院壁畫創作,那么建筑中的門楣、石碑、經幢等石雕線刻,或也出自其手筆,亦未可知。可以說,這些石刻線畫是“唐代宮廷與寺廟藝術的民間存續”,是畫師們“以石為紙,以刀代筆”留下的另一種形式的真跡。
貳
唐代佛教藝術的興盛
與線刻的繁榮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自唐高祖起,唐代帝王多崇佛法,寺院林立,高僧輩出,佛教本土化進程顯著加快。加之與西域、南海諸國頻繁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異域的藝術風格與審美趣味也深刻影響了中原繪畫的表現邏輯。
這一時期,佛教石刻藝術從早期相對粗獷的風格,逐漸走向精微細密、充滿動感與敘事性的階段。
![]()
阿彌陀佛說法圖,75×140cm
門楣現藏于大英博物館,從畫面形式和繪畫風格分析年代應該為隋或唐代早期。畫面整體呈半圓形,分為上下兩層,中間繪阿彌陀佛,佛身披納衣,結跏趺坐于蓮座中,莊嚴端坐,雙手作 “轉法輪印”,表現 “凈土宗” 輪回之說。上有華蓋,流蘇下垂,幡穗飄動,空中飛天飛舞,觀世音、大勢至等十二尊菩薩分列兩側,阿彌陀佛座前有兩化生童子拱手跪于蓮上,身后有阿難、迦葉二弟子。畫面下層分為八格,每格一歌舞伎,由右至左分別為敲鈸、吹笙、彈箜篌、歌舞(二格)、彈琵琶、吹橫笛、竹篪,身形不一,姿態各異。
石刻線畫尤其能反映出唐代藝術家對線條的高度掌控力和意象組織能力。它們不僅是宗教宣傳的媒介,更是“集繪畫、雕刻、書法于一體的綜合藝術”。
叁
線畫之外:
拓片作為藝術與文獻的雙重載體
此次大觀堂藝廊展出的拓片題材豐富,形態各異,大至碑側數米長的護法神像,小至供養人細膩的發髻衣紋,皆清晰可辨,堪稱唐代石刻線畫的代表之作。
這些拓片本身,亦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拓工通過紙墨與石刻的細密貼合,將刀痕轉化為筆意,將石質轉譯為墨韻,既保留了原刻的風神,又增添了墨色層次的審美維度。好的拓片,不僅是考古學的資料,其本身也是“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
![]()
![]()
![]()
大唐皇帝皇后供養經幢座(42×110cm×4)
《大唐皇帝皇后供養經幢座》是經幢的構件,現藏于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從畫面內容和文字推測刻于唐中宗時期(684—710),幢座呈四方形,線刻裝飾精美,主要為正面帝后禮佛圖,左、右面供養人像,背面瑞獸圖。左、右面刻供養人與供養人姓名、官職。由前至后排列整齊,一部分站立,手持行爐、笏板,一部分跽坐。背面中間刻一巨大獸面,張嘴獠牙,前肢微抬,后肢曲臥,龍從人口中左右對應穿行,云氣蒸騰,兩邊各有一蹲獅相對。
尤其重要的是,這些拓片許多來自原石已毀或流散海外的石刻,如《一鋪九身拱形龕楣》現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阿彌陀佛說法圖》藏于大英博物館。在這種情況下,拓片就成為“保存母本影像的唯一媒介”,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此次大觀堂藝廊展出的唐代佛教石刻線畫拓片,不僅是對唐代繪畫風格的還原,更是對一個偉大時代的精神回溯。它們以最為樸素的黑白語言,傳遞著盛唐的包容與自信、宗教的虔誠與藝術的輝煌。
![]()
![]()
![]()
![]()
四雁洞,75×85cm(最大) 45×70cm (最小)
四雁洞開鑿于唐代武周至玄宗時期(690—756),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東山石窟群。采用浮雕的手法,窟頂呈覆缽形,窟頂中央刻一朵大蓮花,周邊有四身手托果盤的供養飛天與四只飛鶴,故稱 “四雁洞”。
這些線刻,曾經裝點著長安與洛陽的寺廟殿堂,如今透過拓片的形式,讓我們得以跨越千年,與唐人的信仰和審美對話。它們是刻在石頭上的繪畫,也是流動在時間中的文明記憶。
正如王子云先生所言:“石刻線畫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豐富了中國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我們研究古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藝術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注:本文據展覽資料及相關研究撰寫,部分作品斷代與釋讀學界尚有不同觀點,歡迎交流指正。)
展覽訊息
![]()
7-10世紀
(唐)
佛教石刻線畫展
展覽時間|Exhibition time
9.20~10.19(周一休息)
展覽地址| Address
大觀堂藝廊
( 北京尚古國際會展中心1021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