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國航空報)
![]()
![]()
本報記者 姜坤英
中華大地的遼闊疆域、中國民間繪畫的絢爛天地,究竟有著怎樣生動的樣貌?踏入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地繪彩——2025年農民畫大展”展廳,每一位觀眾都能獲得最真切、最直觀的體悟。
農民畫,是中國農民在田間地頭的辛勤耕耘中孕育出的獨特美術形式。它緊緊伴隨共和國的成長歷程——從成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如今的繁榮昌盛、時和歲豐,始終以鮮明的藝術語言、熱烈的畫面氛圍,成為時代發(fā)展在農村大地的“圖像檔案”:既是直觀的視覺記錄,更是鮮活的藝術載體。
農民畫創(chuàng)作者并非專業(yè)畫者,也未曾系統(tǒng)學習過專業(yè)繪畫技法。但他們憑借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深刻理解,將直觀感受與印象記憶自由組合,從多元角度展現中國農民的生活智慧與拼搏精神。一幅幅構圖飽滿、色彩濃烈、風格多樣的作品,讓觀者無不驚嘆于創(chuàng)作者蓬勃的想象力與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
為讓觀眾有清晰、連貫的參展體驗,本次展覽以“鄉(xiāng)村活力·時代精神”為核心主題,精心劃分“敘民俗”“展農事”“煥新貌”三個展區(qū)。展區(qū)內,既有描繪舞龍舞獅迎新春的歡騰場景,也有展現秋收冬捕的繁忙勞動畫面,更有勾勒鄉(xiāng)村振興嶄新圖景的作品。展覽從生活習俗、生產勞動、時代發(fā)展三個維度,全面呈現新時代農民畫的創(chuàng)作現狀,生動展現新時代中國鄉(xiāng)村的發(fā)展變遷與民眾的幸福生活。
這里有我的家鄉(xiāng):畫里行間的故土深情
“心有所想,畫有所現”。展廳內,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畫齊聚一堂,拙樸的造型、絢麗的色彩、真摯的情感撲面而來。在相同的時代主題下,不同地區(qū)的農民畫畫家以獨特視角詮釋對家鄉(xiāng)的認知與理解,將個體命運與家鄉(xiāng)發(fā)展、國家進步緊密相連,在五彩斑斕的繪畫世界里,盡情抒發(fā)對故土的眷戀、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以表現漁村生活的作品為例,即便同屬沿海地區(qū),海南、浙江、山東的農民畫在藝術表達上也各具特色。海南作品《豐·景》,以俯視視角聚焦疍家人“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yè)、耕海謀生”的生活日常:橫排陳列的小船、深淺交錯
的海水藍、船上三三兩兩勞作的漁民,船與水之間強烈的色彩冷暖對比,牢牢掌控著畫面節(jié)奏,盡顯南海漁村的獨特風情;山東青島的《沙子口漁港》,則生動描繪漁船出海的繁忙景象——船型與海南作品截然不同,構圖上漁船前后疊加、層次分明,穿插其間的綠色漁網不僅在視覺上分割了船只,更將整幅畫面巧妙串聯;浙江的《東海忙豐收》同樣以“豐收”為主題,遠觀可見漁船、漁網、鮮魚交織錯落,撐船人、撒網人、裝簍人穿梭忙碌,畫面看似豐富繁雜,卻能清晰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對構圖邏輯的精準把控與巧妙排布。
地域有別、習俗各異,但這些作品中溢出的歡樂、喜慶與樂觀情緒,以及農民對生活、對勞動的滾燙熱情,卻是相通的。正是在這種“同與不同”的巧妙跳轉中,觀眾得以讀懂全國各地多彩的風土人情,更能在眾多作品里偶遇“小驚喜”——找到那幅描繪自己家鄉(xiāng)習俗、生活場景或地域環(huán)境的畫作,喚起心底的故土記憶。
新時代新畫面: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新表達
展廳入口科技感撲面而來:通過投影、觸摸屏等現代技術打造的互動裝置,將多幅農民畫中的經典元素提煉重組,音樂中靜態(tài)的畫面“動”了起來,營造出立體鮮活的空間感,為傳統(tǒng)農民畫注入了全新的藝術魅力。
在構圖與表現形式上,本次展覽的作品也不乏創(chuàng)新亮點。以描繪四川中江掛面晾曬場景的《曬面》為例:畫面兩側,紅褐色的麥浪綿延起伏;中間區(qū)域,金燦燦、細如發(fā)絲的掛面從上至下懸掛,隨風輕輕搖曳,幾位曬面人穿梭其間、忙碌作業(yè)。畫中人物與面條的懸殊比例,不僅放大了曬面場景的磅礴氣勢,更讓觀者直觀感受到中江掛面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韻味與深厚底蘊。
隨著時代發(fā)展,鄉(xiāng)村面貌日新月異,這些新變化也成為農民畫的鮮活題材。在多幅作品中,無人機、直播設備、三腳架等“新事物”也走進農民畫畫家的創(chuàng)作視野:《荷塘新韻電商助農》里,荷塘中農人忙著采蓮蓬、挖蓮藕,一旁的直播帶貨者正對著手機鏡頭,賣力向網友展示新鮮農產品,身后的包裝箱整齊碼放,遠處一輛物流車正駛向遠方,勾勒出“電商助農”的生動圖景;《鄉(xiāng)村集市》中,無人機盤旋在集市上空,鏡頭記錄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商品,將新時代鄉(xiāng)村集市的熱鬧與活力定格。
此外,農民畫的創(chuàng)作介質也在不斷拓展。除了宣紙、水粉顏料、水彩顏料、國畫顏料等傳統(tǒng)材料,如今的農民畫畫家更注重“就地取材”,大膽嘗試材料創(chuàng)新:貝殼粉、麻繩、大漆、礦物顏料等綜合性材料紛紛“入畫”,既豐富了畫面的質感與層次,更讓作品自帶強烈的地方特色,成為地域文化的“視覺名片”。
正如美術家蔡若虹所言:“藝術作品的產生,并不是單獨依靠作者高深的技術修養(yǎng),而是主要依靠作者有一個精神飽滿且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飽含真摯情感的農民畫,既是對新時代鄉(xiāng)村生活的生動記錄,更是中國民間美術蓬勃生命力的有力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