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豪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
浙江省社科聯主席
當下,只要我們一打開手機或電腦,“人工智能”或“AI”便映入眼簾;從DeepSeek火爆全球,到通義、豆包等各種人工智能App的快速更新,更使人們感受到人工智能如同潮水般地推進。2022年底,當OpenAI推出ChatGPT時,人們不會料到,兩年多以后大模型會如此火熱。從ChatGPT到DeepSeek,我們不僅見證了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更是感受到人工智能從一個科技創新概念成為大國博弈的戰略焦點。從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到企業、百姓,都在議論人工智能,各類新聞、論壇甚至新產品發布,人工智能都成為不可或缺的話題。
各國政府與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工智能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因為DeepSeek引發了人工智能“開源還是閉源”的大討論,也不僅僅是因為人工智能能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增量(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截至2023年底,人工智能技術已為全球經濟貢獻了超過13萬億美元的價值增量,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5.7萬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普華永道研究報告也顯示,人工智能有望在未來十年內推動全球經濟規模增長15%,將全球經濟增長率額外提升一個百分點),而是因為人工智能是一項新興的通用目的技術,將推動全球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范式變革。
實際上,自20世紀中期起,經濟學家就認識到,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195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羅伯特·索洛指出,1909年至1949年間的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八分之七歸因于技術進步。2019年,歐盟委員會的報告也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歐洲大約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由科技創新驅動。然而,人們在關注科技推動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意識到不同的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貢獻是不同的,真正對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有重大意義的是由少數幾種關鍵科技創新所推動的,比如印刷技術、電力、計算機等等,這些科技創新盡管數量不多,但是對推動長期經濟增長的作用關鍵,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巨大,因而被經濟學家稱為“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即GPTs)。
1992年,斯坦福大學的Timothy F. Bresnahan和特拉維夫大學的Manuel Trajtenberg在《通用目的技術:“增長的引擎”》中指出,通用目的技術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普遍適用性,即能夠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大多數領域或行業,例如電力可以為社會各行各業所使用;二是動態演進性,也就是隨著時間推移能夠不斷迭代改進,使得使用成本不斷降低、質量不斷改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大約在一到兩年間便會增加一倍,同時性能提升一倍,成本則相應降低;三是創新互補性,即不僅促進相關應用技術的創新,進而提高應用部門的技術進步率,反過來又促進其自身的進步。
2005年,加拿大經濟學家、熊彼特獎得主Richard Lipsey在《經濟轉型:通用目的技術和長期經濟增長》中,把通用目的技術分為三類:“產品型”包括輪子、青銅、鐵、水車、三桅帆船、鐵路、鐵輪船、內燃機、電力、機動車、飛機、計算機、互聯網等;“流程型”包括植物馴化、動物馴養、礦石冶煉、印刷技術、化工技術、生物技術等;“組織型”包括現代工廠制度、大規模生產方式、精益生產方式等。這些通用目的技術,有的跨越幾千年的漫長歷史,卻仍在當下發揮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有的潤物細無聲,卻是人類文化文明創造的重要支撐;也有的被公認為最具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如電力、計算機),給原來的發展范式帶來“創造性破壞”,推動了全球性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以及社會變革。通用目的技術之所以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引發“創造性破壞”,一方面與其規模報酬遞增相關,規模報酬遞增決定了迭代更新的速度,進而影響了生產率的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功能的普適性和基礎性,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整體的、全局的、持久的影響。
人工智能結合計算機科學、數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基礎,通過研究、開發,能夠模擬、延伸、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系統,創造出一種能夠以類似人類智能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新的智能機器。從擬人化的角度來觀察,如果說蒸汽機、內燃機、電力是人力的提升,包括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是人的四肢延伸,那么人工智能則是對人腦的拓展,它不僅可以幫助人類以更高的效率處理解決大量復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很多至今未解的難題。這無疑是一項顛覆性科技創新,是一種新的通用目的技術。正如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所言:“今天的AI已是必要基礎設施,如同電力與互聯網一樣……AI將成為每一個產業、企業、產品與服務的核心。”
人工智能技術的自主進化、普適高效、協同替代等特點,使其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通用性。2022年之前,科學家用50年時間才測明20多萬種蛋白質結構,而現在,用人工智能不到1年就能解析出地球上幾乎所有2.2億種未解的蛋白質結構。當前,人工智能正在進入一個爆發式增長和廣泛應用的新階段,并開始向科研、醫療、教育、環保、交通等各領域拓展滲透,其中互聯網行業的滲透應用率已高達89%。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正在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形態產生全方位、顛覆性變革,越來越多場景化創新的背后,是人工智能對人類腦力勞動的替代和對人類智力的極大拓展。人工智能時代正在悄然來臨,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誰更早更快認識并掌握人工智能,誰就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能否掌握并應用好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決定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