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這一生最早的記憶,為什么總是從3歲左右才開始?
出生時那么多第一次,第一次睜眼、第一次學說話、第一次被媽媽抱著哄睡——這些都發生過,可我們卻完全想不起來。為什么?是大腦太弱,還是它刻意抹去了什么?
![]()
1.我們不是沒有記憶,而是"回不去"那個記憶系統
最早注意到這個現象的,不是神經科學家,而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在1905年就提出"兒童期遺忘"的概念,指出人類普遍對3歲之前的經歷沒有清晰記憶。這種現象后來被科學界正式命名為"嬰兒期遺忘"。
![]()
你可能會問:小嬰兒的大腦不是也在接收信息、學習語言、識別媽媽嗎?怎么可能"什么都記不住"?
其實,真相并不是嬰兒沒有記憶,而是他們的記憶系統和我們現在用的不一樣。
![]()
嬰兒期以"程序性記憶"為主,也就是說他們記得的是"怎么做",而不是"發生了什么"。比如你教一個2歲寶寶每天早上刷牙,他很快會形成習慣,但等他長大后,他不會記得當年你教他刷牙的那個早晨。
![]()
這是因為大腦中負責"敘述性記憶"(記得某件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內容)的海馬體,在出生時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跟蹤研究發現,新生兒的海馬體體積只有成人的約40%,而這正是人類形成長時記憶的"主力器官"。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14年的一項MRI研究,海馬體在3歲前的發育僅完成了30%左右。
![]()
簡單說就是:你小時候不是沒錄視頻,而是那時候的錄像機太老舊了,現在也沒法播放。
2.記憶不僅靠大腦,還靠你有沒有"自我"
但問題來了:如果只是海馬體沒發育,那為什么有些動物,比如小鼠、鳥類,出生幾天后就能形成長久記憶?人類不是更高級嗎?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人類的記憶不僅僅是"記錄信息",而是"記錄信息對于我來說的意義"。
![]()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記憶真正開始成型的前提條件之一是"自我意識"的建立。也就是說,你得先知道"我是我",才有可能把"我"經歷的事情記下來。
一項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指出,人類大約在18~24個月大時才開始通過"鏡子測試"(即能認出鏡子里的自己),這被認為是自我意識啟動的標志。而在這之前,嬰兒雖然能感知世界,卻無法用"這是我發生的事"來組織記憶。
![]()
這就像你小時候看電影,可能記得畫面,但不知道自己是觀眾;而3歲之后,你開始理解"我在看電影",于是你開始擁有"我看過這部電影"的記憶。
所以說,我們的早期記憶并不是被"刪除"了,而是從來沒有以"我是誰"的方式被儲存過。
3.大腦不是"想隱藏",而是"故意不記"
聽到這里你可能會想,那是不是大腦自己選擇忘記了那些年代的事?我們的大腦,真的會"故意抹去"某些記憶嗎?
答案是:確實有這種可能,而且它是在保護你。
![]()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早期記憶并不是"消失",而是被新的神經連接"覆蓋"了。也就是說,記憶還在,只是被后來成長過程中的信息"蓋住了"。
而為什么要蓋住?因為大腦在嬰兒期的首要任務不是"儲存",而是"適應"。
![]()
每個嬰兒都在面對一個巨大的、混亂的新世界:陌生的氣味、語言、光線、聲音、疼痛、擁抱、饑餓……這些感受如果全都被保留下來,可能反而會讓大腦過載。
《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嬰兒時期大腦每秒鐘能產生數百萬個突觸連接,其中80%以上在3歲前會被"剪除"。
![]()
有研究指出,嬰兒時期大腦突觸的生成速度是成人的2倍以上。為了不讓自己"炸機",大腦會主動"剪枝"——刪除不重要的連接,把能用來學習語言、形成社交、建立安全感的通道優先保留。
換句話說,大腦在早期選擇"忘記一切",是為了給你留下成為人類的可能性。
這不是隱藏,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選擇性進化"。
4.創傷記憶或許能"幸存",但代價極高
不過,也有例外——有些人真的記得自己2歲甚至1歲時的場景,但這些記憶往往伴隨著某種"極端體驗"。
![]()
比如,2018年《英國精神病學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有明確幼年創傷(如親人死亡、被侵范、重大事故)的人群中,約有13%的人聲稱自己保有3歲前的片段記憶。但這些記憶往往碎片化、情緒濃烈,甚至在成年后引發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
從神經機制上看,這些極端事件會激活杏仁核,負責處理情緒、尤其是恐懼。杏仁核的成熟早于海馬體,意味著你可能記不住細節,但"那種感覺"會一直留在腦中,哪怕你說不出發生了什么,也會因為某個聲音或氣味突然陷入恐慌。
![]()
所以從進化角度講,大腦確實有"記得早年"的能力,但它只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才會啟用這套機制——而這往往是以失衡、焦慮、甚至病態情緒為代價。
換句話說,如果你真能記得3歲前的一切,那可能不是"你夠聰明",而是"你經歷過一些不該經歷的"。
5.人工智能能"記住一切",但那不是人類的記憶
如今,有人會說,AI可以儲存海量信息、如果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讓AI幫忙"記事",那是不是也能打破"嬰兒期遺忘"的限制?
![]()
別急。AI確實可以儲存信息,但它沒有"自我",更沒有"身份"。它能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但永遠無法告訴你"這件事對我意味著什么"。
人類記憶的本質,是一種帶有情緒、意義、身份、時間感的"故事",而不是錄像回放。
![]()
你記得小時候摔倒,不是因為那摔得多痛,而是那時候媽媽有沒有抱你、你有沒有覺得被愛。你記得第一次上臺發言,不是因為說了什么,而是你緊張到手心出汗的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成長了"。
所以,我們不是記不住3歲前,是我們直到那之后,才真正成為"有故事的自己"。
真正的記憶,不是你經歷了什么,而是你成了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