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半個月了,聽說有近萬準大學生并沒有到錄取的學校報到。
曾幾何時,大學錄取通知書是改變命運的金鑰匙。
但到了2025年,徹底變了。大學錄取通知書變成一張“高價入場券”。
印著四年時間、幾十萬學費,以及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
01
— Dr小魚 —
拒絕入學潮正在全國蔓延
根據媒體報道,去年,全國有50多所高校出現了新生集體“不報到”的現象:
廣州某知名高校,167人沒去報到;
江西一所師范大學,160人沒去報到;
廣東白云學院,更是有1477人放了學校鴿子。
保守估算,2024年全國至少有上萬人,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卻選擇了:不!去!
這不是幾個人的任性,而是一種正在形成的趨勢——年輕人,開始對大學說“不”。
01
— Dr小魚 —
為什么年輕人會拒絕大學?
第一,學費飆到離譜
十幾年前,本科學費普遍不到5000元/年,民辦接近1萬元。
這兩年,全國高校學費普遍上漲,平均年漲幅超過10%。
一些省屬院校一年就多收1000–2000元;
民辦高校4–5萬元/年比比皆是;
上海某藝術類本科四年近60萬元;
還有某上海學院,學費149,985元/年——而且是“降價后”的數字。
當學費已經高到可以買一套小城的房,大學就不再是“改變命運”,而是改變家庭存款余額的地方。
第二,就業回報不匹配投入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4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內找到正規單位的比例只有55%。
《麥可思就業藍皮書》:本科畢業生月薪低于6000元的,占57.8%。
換句話說,投入幾十萬,畢業后很可能連利息都回不了。
更別說有一半概率找不到穩定工作。
第三,00后信息能力,讓“天坑專業”無處藏身
過去,天坑專業的真相要等到畢業才揭曉。
現在,00后刷一晚知乎貼吧,就能查到專業就業率、薪資區間、行業飽和度。
發現是天坑,直接放棄——不讀,比讀錯更劃算。
02
— Dr小魚 —
日本的鏡子
人口塌陷后的“不讀大學”潮
這種趨勢,日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前上演了。
1990年,日本18歲人口超過200萬;到2023年,只剩110萬,預計2040年跌至88萬。
高校錄取率從60%升到90%以上,可即便如此,40%的私立大學仍然招不滿學生。
2000–2020年,日本已有11所大學關停,29所合并,東京的恵泉女學園大學甚至宣布“等最后一屆畢業后關校”。
原因很直接:經濟長期停滯,家庭收入增長緩慢,學費負擔沉重;
而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回報率低,年輕人索性轉向職業學校、技能培訓,甚至直接就業。
當經濟下行遇上人口斷崖,大學不是稀缺品,而是滯銷品。
03
— Dr小魚 —
全球信號
大學風光不再
在美國,自2010-11學年達到1810萬人峰值以來,美國本科生入學人數逐年下降。
至2022年秋季,入學人數降至約1510萬人,較2020年減少約123萬人,降幅為4%。該趨勢凸顯了年輕人口減少、對學費負擔的擔憂以及對學位價值的重新評估等因素的影響。
預計2025–2029年還會下降15%。
世界經濟論壇調查顯示,超過五分之一的Z世代更傾向于職業或技能培訓,而非傳統四年制大學。
![]()
澳大利亞、英國的職業教育入學人數逆勢增長,技術崗位薪資甚至超過部分大學專業畢業生。
04
— Dr小魚 —
這不是躺平
而是另一種清醒
今天的年輕人,不是放棄學習,而是在重新選擇投入方向:
復讀、職業教育、出國讀性價比高的學校、直接就業或創業。
大學只是眾多路徑中的一條。
過去,“有學上”是家庭的底線;
現在,“值不值”成了關鍵。
他們說,不做錯誤的投入,才是人生的第一筆收益。
這句話認真想想,實在是太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