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 2025 年慕尼黑車展的聚光燈投向長安汽車 —— 旗下阿維塔與深藍汽車攜手亮相,重慶、慕尼黑兩地同步開啟的深藍秋季新品發布會,讓這家高喊 “新央企 新長安” 的車企,成為本屆車展最受矚目的汽車央企。然而,這份高光卻與半月前披露的2025年半年報形成鮮明反差。
![]()
135.53萬輛銷量創8年同期新高,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滑19.09%;整合117家分子公司成為第三大汽車央企后,股價仍連跌 8天蒸發85億元;過去10年砸下1100億元研發,新能源業務卻仍未突破 “走量不賺錢” 的怪圈。手握央企賦予的政策紅利、產業鏈整合能力與千億級資源儲備,長安為何始終打不好這場 “富裕仗”?
“喜憂參半”的半年報
2025 年上半年,長安汽車交出了一份充滿矛盾的成績單。從銷量來看,其累計售出 135.53 萬輛,同比增長 1.59%,創下近 8 年同期新高,看似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韌性;但盈利端卻寒意明顯:營收 726.91 億元,同比下滑 5.25%;歸母凈利潤 22.91 億元,同比降幅擴大至 19.09%。即便扣非后凈利潤 14.77 億元同比增長 26.36%,仍未達到資本市場的預期。
![]()
更值得玩味的是與同為央企的東風汽車集團的對比。上半年東風銷量僅 82.39 萬輛,同比下滑 14.72%,不足長安銷量的六成,但其營收卻達到 820.44 億元,比長安多出近百億元。這一 “銷量倒掛營收” 的現象,折射出長安汽車在產品結構或單車溢價能力上的短板 —— 或許是長安旗下車型更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場,而東風依托合資品牌或高端車型,實現了更高的營收轉化效率。
![]()
業績的落差直接反映在股價上。半年報發布后,長安汽車股價遭遇 “8 連跌”,市值蒸發超 85 億元。截至 9 月 15 日,股價仍在 12.53 元 / 股徘徊,未能重回 13 元關口,今年多數時間更是在 12-13 元區間震蕩,與東風因嵐圖 “借殼” 港股復牌后跳空大漲 54.1%、股價破 10 港元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毛利率提升難抵行業壓力
盡管整體業績承壓,長安汽車半年報中仍有一抹亮色 —— 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 13.8% 提升至 14.58%,增長 0.78 個百分點。券商普遍認為,這一提升得益于三大因素:產品結構優化,新能源車型占比提升;深藍、阿維塔等新能源品牌規模效應逐步釋放;供應鏈降本措施見效。
從細分市場看,長安的新能源與海外業務確實展現出潛力。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45.17 萬輛,同比增長 49.05%,占整體銷量比重已達三分之一;海外市場出口 29.94 萬輛,同比增長 47.35%,且海外毛利率高達 22.23%,遠超國內 13.03% 的水平,成為盈利增長的重要補充。光大證券甚至預測,長安新能源業務有望在 2025 下半年至 2026 年達到盈虧平衡點,三大新能源品牌將逐步扭虧。
![]()
但樂觀預期難掩行業大環境的沖擊。隨著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新車推廣導致銷售費用攀升,申萬宏源、東海證券、光大證券等機構紛紛下調長安汽車業績預期。其中光大證券將其 2025-2027 年歸母凈利潤分別下調 19%、26%、14%,至 65.1 億元、70.7 億元、95.2 億元。機構擔憂的不僅是價格戰帶來的盈利壓力,還有消費需求的不確定性,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可能拖慢長安的全球化進程 —— 這些都成為長安 “富裕仗” 中的隱形障礙。
央企身份的“雙刃劍”
2025 年 7 月,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重慶掛牌成立,整合了長安汽車、辰致集團等 117 家分子公司,長安也由此成為繼一汽、東風后的第三家汽車央企。董事長朱華榮曾意味深長地表示:“從來沒有打過這么富裕的仗”—— 過去 10 年超 1100 億元的研發投入、2.4 萬人的研發團隊、44 個技術開發中心、200 余個實驗室,再加上與華為、騰訊、海爾的合作基礎,央企身份似乎為長安的資源整合與產業鏈協同添上了 “buff”。
![]()
今年上半年,長安研發支出合計 54.04 億元,同比增長 17.23%,未來 10 年更是計劃投入 2000 億元用于新汽車領域。但 “富裕” 的資源并未完全轉化為資本市場的信心,高管增持計劃的 “保守” 便是縮影。9 月 9 日,長安公告顯示,公司及控股股東部分董監高累計增持 47.36 萬股,金額僅 590.65 萬元,19 位高管人均增持約 30 萬元。其中董事長朱華榮增持 31.42 萬元,總經理趙非增持 32.83 萬元,與他們 2024 年動輒上百萬(朱華榮稅前報酬 225.74 萬元)的薪酬相比,顯得格外謹慎。
![]()
反觀同行,比亞迪同期 32 位高管增持金額達 5232.78 萬元,人均超 160 萬元;何小鵬更是自掏 2.5 億港元增持小鵬汽車。長安高管的 “小額增持”,不僅未能打消投資者疑慮,反而引發了對公司未來前景的更多討論。更令人費解的是,自 6 月起,長安不再詳細披露自主與合資板塊的銷量數據,與央企身份應有的透明度背道而馳。
![]()
進一步分析銷量數據,還能發現合資板塊的 “拖后腿” 困境。今年前 8 個月,長安 “非自主品牌” 銷量約 27.52 萬輛,但行業數據顯示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合計批售僅 15.65 萬輛,即便按 27.52 萬輛全算合資銷量,兩家企業月均也僅 3.44 萬輛,不及比亞迪、吉利單一車型的月銷規模。在 2026 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恢復征收、燃油車或迎轉機的背景下,長安是否愿意傾斜資源盤活合資板塊,成為其能否 “穩底盤” 的關鍵 —— 畢竟目前自主板塊雖增長迅猛,但尚未強大到能獨自支撐起整個集團的體量,而高端品牌阿維塔月銷仍在萬輛徘徊,高端化進程遠未達預期。
被迫轉型下的“人事換防”
在新央企架構落地后的關鍵期,長安汽車啟動了涉及多品牌的高層人事調整,被業內視為圍繞新能源轉型與全球化戰略的 “排兵布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三大核心板塊的負責人變動:副總裁王輝調任分管阿維塔品牌,深藍汽車原 CEO 鄧承浩升任董事長,榮耀前中國區 CMO 姜海榮空降接任深藍 CEO,形成了技術派與營銷派搭配的管理新格局。
![]()
深耕長安二十余年的王輝此次接管阿維塔,被寄予強化全球化布局的厚望。這位主導過長安泰國羅勇工廠建設的 “海外老兵”,曾直言 “2025 年將是中國車企與豐田在東南亞競爭的元年”,其豐富的海外實戰經驗與阿維塔 “2027 年海外目標 6 萬輛” 的戰略高度契合。但現實挑戰不容忽視:阿維塔上半年完成 5.9 萬輛銷量,僅達成 22 萬輛年度目標的 26.86%,如何將王輝的區域運營能力轉化為市場份額,成為高端化進程的關鍵考驗。
![]()
而深藍汽車的 “鄧姜組合” 則凸顯了長安補齊營銷短板的迫切性。作為深藍初創團隊核心,鄧承浩帶領品牌實現年銷24.39萬輛的突破,但連續兩年未達銷量目標、資產負債率高達 110.2% 的壓力下,這位技術背景的掌舵者坦言 “市場和營銷是短板”。而擁有榮耀 “V 字逆轉” 營銷經驗的姜海榮空降,恰好形成能力互補 —— 其在 ICT 領域積累的全球化品牌運作經驗,將直接服務于深藍 “歐洲市場交付” 與 “150 國拓展” 的野心,慕尼黑車展上 S05/S07 兩款全球戰略車型的亮相,正是這一協同效應的首次展示。
結語:“富裕仗”的關鍵在“轉化”
從慕尼黑車展的高光亮相,到央企身份的資源加持,再到核心板塊的人事換防,長安汽車無疑手握一副 “好牌”。但半年報的業績壓力、高管增持的謹慎、合資板塊的疲軟、數據透明度的下降,都說明 “富裕仗” 的核心不在于 “有資源”,而在于 “會用資源”—— 如何將王輝的海外經驗轉化為阿維塔的全球化成果,將姜海榮的營銷智慧轉化為深藍的品牌溢價,將 2000 億元研發投入轉化為持續盈利的產品競爭力,才是真正的戰場考驗。
![]()
朱華榮口中的 “富裕仗” 才剛剛開始,長安汽車要實現 “長治久安”,不僅需要頂住行業競爭的壓力,更需要用實打實的業績與透明的治理贏回信任。畢竟,央企的光環只能照亮起點,管理層的戰略執行力與資源轉化效率,才是決定這場轉型攻堅戰勝負的關鍵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