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王姐最近總在小區里嘆氣:“我家那小子,初中住校后像變了個人——熬夜打游戲、作業拖到周日晚上補,說他還頂嘴,真不知道小時候那么乖的孩子怎么成這樣了。”旁邊幾位媽媽紛紛附和:“我們家也是,小學時管得松,現在想糾正習慣,比登天還難。”
![]()
這讓我想起李姐家的“省心娃”小宇:今年剛上初中,每天放學先寫作業再玩,周末主動整理房間,還會幫表姐擇菜。有次聚餐,大家夸他懂事,他笑著說:“我媽小時候管得嚴,現在我想偷懶都不好意思。”
原來,教育孩子像種樹——10歲前是“扎根期”,父母多花心思“扶正樹苗”,等根扎穩了,樹自然能筆直生長;若小時候放任不管,等樹長歪了再想糾正,不僅要費更大的力氣,還可能傷筋動骨。
1、10歲前監管習慣,長大后“自律”會替你管孩子
曉琳曾是個“佛系媽媽”。兒子小凱上小學時,她總覺得“孩子還小,玩是天性”,所以寫作業磨蹭、吃飯挑食、東西亂扔這些事,她從不嚴格管教,總說“大了就好了”。可等小凱上初中住校后,問題全暴露了:因為拖延,作業經常寫到凌晨;因為挑食,半個月瘦了5斤;因為丟三落四,不是忘帶課本就是丟校卡。曉琳急得直掉眼淚:“現在想管,他根本不聽我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6-10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黃金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像一團軟泥,父母的引導能輕易“塑形”;等過了12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再想改變習慣,就像在硬泥上雕刻,既費勁又容易崩裂。
![]()
所以,10歲前多花時間監管習慣——比如規定“先作業再玩”“吃飯不看手機”“東西用完歸位”,看似“嚴格”,實則是在幫孩子建立“自律的底層邏輯”。等他們長大,這些習慣會像“隱形管家”一樣,替父母省去無數嘮叨和操心。
2、10歲前監管情緒,長大后“共情力”會替你暖孩子
小區里有個男孩樂樂,是出了名的“小霸王”:搶小朋友玩具、推搡老人、發脾氣時躺地上打滾。他媽媽總說:“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可前幾天,樂樂因為和同學吵架,居然動手打了對方,被老師請了家長。媽媽又氣又急:“怎么越長大越不懂事?”
其實,樂樂的問題早有苗頭。3歲時,他因為搶不到糖果哭鬧,媽媽立刻買了一大包哄他;5歲時,他因為不想上幼兒園躺地上打滾,媽媽妥協說“明天再去”;8歲時,他因為考試沒考好摔本子,媽媽安慰“沒事,媽媽不怪你”。媽媽總以為“順著孩子”是愛,卻忘了,10歲前的情緒監管,是幫孩子學會“認識情緒、管理情緒、共情他人”的關鍵期。
10歲前的情緒監管,不是“壓制孩子的脾氣”,而是“教他們認識和表達情緒”。
![]()
當孩子學會說“我生氣是因為…”“我難過是因為…”,他們就能從“情緒的奴隸”變成“情緒的主人”;當他們能理解“媽媽生氣是因為擔心我”,就會慢慢長出“共情他人”的能力——這種能力,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際關系中更受歡迎,也會讓父母在養育中更少被“情緒風暴”席卷。
3、10歲前監管規則,長大后“邊界感”會替你護孩子
親戚家的兒子浩浩,從小被爺爺奶奶寵著長大:吃飯要追著喂,看電視沒有時間限制,去別人家亂翻抽屜,大人說一句他就哭,爺爺奶奶立刻護著:“孩子小,別跟他計較。”
結果浩浩10歲時,因為在學校搶同學橡皮被老師批評,居然當眾頂嘴:“我爺爺說了,我想怎樣就怎樣!”老師無奈地說:“這孩子,一點邊界感都沒有。”
邊界感不是束縛,而是保護。10歲前的孩子像“初學走路的嬰兒”,需要父母用規則為他們劃出“安全的跑道”。比如“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這些規則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幫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從而學會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
10歲前監管規則,本質是在幫孩子建立“內心的尺子”。當他們明白“規則不是為了管我,而是為了保護大家”,就會從“被動遵守”變成“主動維護”;當他們長大后面對誘惑或壓力時,這把“尺子”會幫他們守住底線——這種“邊界感”,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少走彎路,也會讓父母在養育中少操無數“越界”的心。
教育孩子從沒有“捷徑”,但有“順序”——10歲前是“扎根期”,父母多花時間監管習慣、情緒和規則,就像給樹苗澆水、施肥、修剪枝葉;等孩子長大,這些“扎根期”的投入會變成“自律、共情、邊界感”,替父母省去無數“糾正、補救、操心”的力氣。
所以,別嫌10歲前的監管“太麻煩”——你現在多“費心”一天,未來就能少“操心”十年。
畢竟,孩子的人生沒有“返工鍵”,而父母的陪伴和引導,是他們成長中最珍貴的“底色”。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