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生物谷 (ID:BIOONNEWS)
健步如飛&握力驚人的人,總給人一種體格強健、肌肉發達的印象,其實遠不止如此哦,走路速度、握力大小和人體整體健康情況也息息相關。
走路是一個全身綜合的表現,雖不起眼,卻是衡量身體機能的重要指標,民間流傳著“走路如風,渾身輕松”的說法,說明一個人骨頭好、肌肉好、血管好、反應好。而握力,俗稱手勁兒,也是反映人的力量的好指標,握力強勁有力,整體身體素質可能也會比較好。
有研究表明,步行速度與端粒長度存在因果關系,并且握力大小、步行速度等指標與癡呆風險也存在密切關聯。
走路越快,壽命越長
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志曾發表一篇題為“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reported walking pace with telomere length”的研究論文,來自英國萊斯特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更快的習慣性步行速度可能與更長的端粒有因果關系,是人類整體健康狀況的潛在重要決定因素。
![]()
doi: 10.1038/s42003-022-03323-x
該研究使用了UK Biobank的數據集,對 405,981 名英國生物樣本庫受試者數據進行了分析,樣本平均年齡56.5歲,平均BMI為27.2 kg/m2,女性占比54%。大約一半的受試者報告了平均/穩定的步行速度(n = 212,303;52.3%),其中6.6%(n = 26,835)報告步行速度慢,41.1% (n = 166,843)報告步行速度快。
與走得慢的人相比,那些平均/穩定和快走的人更年輕,更有可能從不吸煙,更不可能服用膽固醇/血壓藥物、有慢性疾病、或有行動限制。與平均步行者和快步行者相比,慢步行者的身體活動更少,剝奪指數(即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資源匱乏導致的生活質量下降)和肥胖患病率更高。
關于步行速度和白細胞端粒長度(LTL)的關聯,研究發現,與慢速步行者相比,穩定/平均者和快走者的LTL明顯更長。
![]()
圖:自我報告的步行速度與LTL之間的關聯(來源:文獻[1])
為了支持步行速度的重要性,研究者使用加速度計來評估身體活動,結果表明,習慣性地花在高強度活動(例如快走)上的時間越多,與LTL的相關性更強,但活動總量與之無關。
![]()
圖:基線暴露分布和預測β-系數(95% CI),相對于每次暴露的第10個百分位參考(來源:文獻[1])
在對“LTL與步行速度”以及“步行速度與LTL關系”進行雙向MR(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后,科研人員并未找到直接證據支持LTL影響步行速度這一因果路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明確發現了步行速度對LTL具有顯著的因果效應。這意味著,個體習慣性的快步行走能夠直接影響其端粒的長度,而非端粒長度決定了步行速度。
換算成年齡來說,慢步行者和快步行者之間的LTL差異相當于16歲的年齡差,而調整后的觀察性分析產生的估計值相當于2歲的年齡相關差異。
綜上所述,更快的習慣性步行速度可能與更長的LTL有因果關系,該發現支持更密集的習慣性運動,例如更快的步行速度,是人類LTL和整體健康狀況的潛在重要決定因素。
握力越大,老年癡呆風險越低
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學者,曾在阿爾茲海默研究領域知名期刊Alzheimer’s Dementia上發表一篇題為“Associations of grip strength, walking pace,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40212 participants”的研究論文,結果發現握力測量和步行速度所反映的肌肉健康對于預估癡呆的風險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
doi:10.1002/alz.12793
該研究納入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無癡呆和心血管疾病的340,212名參與者的數據,在平均8.51±2.68年的隨訪期間,有2424例ACD(全因癡呆)發生,包括1251例AD(阿爾茲海默癥)和312例VaD(血管性癡呆)病例。
樣本特征顯示,癡呆組可能是年齡較大,女性,體重較輕,以前吸煙,不經常飲酒,社會經濟貧困,體育鍛煉較少,受教育程度較低,高血壓,糖尿病患病率較高,apoe ε4呈陽性。與非癡呆組相比,癡呆組絕對握力和相對握力的平均值較低,握力低五分位數分布更大,行走速度慢。
初步分析顯示,握力作為一個連續變量,與所有癡呆類型呈負相關。在進一步調整后,結果表明更強的握力有助于預防癡呆癥的風險。
絕對握力每增加5kg,ACD(全因癡呆)、AD(阿爾茲海默癥)和VaD(血管性癡呆)的風險分別降低14.3%、12.6%和21.2%。相對握力與癡呆風險的關聯仍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握力每相對增加0.05 kg/kg,ACD、AD和VaD風險分別降低8.2%、6.4%和12.5%。
![]()
圖:握力、步行速度與癡呆的關系(來源:文獻[2])
研究者進一步探究了在特定年齡、性別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特定模型中,持續測量握力、緩慢步行速度和癡呆發生率之間的關系。
年齡方面,對于56 - 65歲和>65歲的人群,絕對握力的提升均展現出對各種類型癡呆癥的有效防護作用。在性別維度上,無論男女,握力的增加都與除血管性癡呆外的所有癡呆類型風險降低有關。BMI方面,對于所有BMI組,研究者發現握力測量和步行速度均與ACD持續存在關聯。
![]()
圖:亞組分析中發生癡呆的風險(來源:文獻[2])
由此看來,養成較快走路的習慣,日常生活多多鍛煉握力,對健康的好處不容小覷。今天的健康長壽秘訣,你Get了嗎?快快行動起來吧~
參考文獻:
[1] Dempsey PC, Musicha C, Rowlands AV,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reported walking pace with telomere length. Commun Biol. 2022 Apr 20;5(1):381.
[2] Kuo K, Zhang YR, Chen SD, et al. Associations of grip strength, walking pace,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40212 participants. Alzheimers Dement. 2023 Apr;19(4):1415-1427.
撰文 | 青葉
編輯 | lcc
來源 | 生物谷 (ID:BIOONNEWS)
未經授權,禁止二次轉載,如有需要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