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江門日報》B04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用心用情解決好
老年群體的操心事、煩心事
是人民法院踐行司法為民宗旨的生動體現
![]()
近年來,開平市人民法院蒼城人民法庭聚焦日益凸顯的老年人維權難題,精準發力,暢通渠道,以司法之力守護最美“夕陽紅”。
十年困局一朝破
抽絲剝繭護權益

“余法官,您真是為我們老年人撐腰的好法官!”近日,蒼城法庭余小紅法官收到了來自74歲王伯贈送的一面錦旗,上面繡著“公正執法 熱心為民”。這面錦旗背后,是一場跨越十年的合同糾紛維權“攻堅戰”。
![]()
時間回溯到2015年,王伯經朋友介紹,與被告簽訂投資意向書,出資10萬元購買其名下某公司的原始股。合同明確約定,若一年內該公司未能成功掛牌“E板”,被告需全額退還投資款及12%的年化利息。然而,目標公司上市失敗后,被告卻并未履行退款承諾。經王伯多次催討,被告僅退還了2.6萬元,剩余7.4萬元以“未收取原告投資款”為由拒絕支付。
走投無路的王伯無奈之下選擇訴諸法律,案件便到了余法官手中。翻閱卷宗,余法官立刻意識到此案的棘手之處:合同簽訂已近十年,時間久遠,更關鍵的是,當初牽線搭橋的核心中間人——王伯朋友也已失聯多年,無法通知其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以查明事實。
![]()
十年懸案,關鍵證人“消失”,證據鏈似乎搖搖欲墜,王伯急得寢食難安。面對重重困境,余法官沒有退縮,她深知真相往往藏在細節深處。仔細梳理案件脈絡,余法官鎖定核心爭議——10萬元投資款是否實際支付?
在缺少關鍵中間人證言的情況下,余法官抽絲剝繭,重點審查了合同條款中明確記載的“茲確認上述投資人已經實繳投資款項共計人民幣壹拾萬元整”及被告簽名,并詳細核驗了王伯提供的銀行轉賬記錄。經過嚴謹論證,法庭認定被告已實際收取10萬元投資款的事實具有高度蓋然性。最終,依法支持了王伯解除合同、退回投資款的訴求,為這樁困擾老人十年的煩心事畫上了公正的句號。
八旬翁討薪遇阻
法庭高效解憂愁

“法官同志,這可怎么辦啊?我的血汗錢還能要回來嗎?”年近八旬的勞阿伯佝僂著背,揣著皺巴巴的工資單走進法庭,滿臉愁容。
原來,勞阿伯被拖欠了工資,卻因超齡在仲裁環節遇阻,輾轉之下來到蒼城法庭求助。
法官助理仔細查看材料后,敏銳地注意到一個關鍵點:涉事企業目前營業狀況良好,是具備支付欠薪能力的!這為快速化解勞阿伯心頭的“疙瘩”提供了可能。于是第一時間聯系涉事公司,耐心釋法明理,清晰闡明其中的法律關系:“老人家一把年紀還在辛苦工作,拖欠工資不僅寒了人心,一旦進入訴訟程序,公司還可能面臨保全風險,得不償失啊。”
![]()
一番推心置腹的溝通后,公司經理當即拍板:“馬上辦!”并親自致電勞阿伯,告知當天下午即可到公司領工資。掛掉電話的勞阿伯激動得直抹眼淚,向法官助理豎起了大拇指:“還以為這錢要打水漂了,沒想到你們幾個小時就幫我解決了,太感謝了!”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涉老糾紛的“燃點”愈發多元:投資被騙、贍養缺位、勞務欠薪、保健品陷阱……蒼城法庭深刻認識到肩負的責任,始終將老年人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今年以來,受理的老年人起訴案件均通過調解或判決等方式順利解決,切實維護了老年群體的合法權益。
接下來,開平法院不僅將立足審判職能,在案件審理中為老年人撐起法律保護傘,更著眼長遠,充分利用法官工作室、法治長廊等前沿陣地,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老年人權益保護宣傳教育活動,不斷織密老年人權益保障網,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樂”的美好愿景增添溫暖厚重的法治底色。
來源:開平法院
供稿:路品、楊淑雯
排版:譚年安
編輯:古慧琳
審校:何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