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采第十一批迎來了二次規(guī)則修訂。全文詳見:
第二稿變化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主要針對前期的幾個關鍵爭議問題進行了細化。
但整體趨勢卻越發(fā)明顯:國采規(guī)則越來越偏向大企業(yè),第十一批尤其如此。大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相當明顯,而光腳企業(yè)想要上岸很難。
具體來看,此次修訂影響最大的幾條:
![]()
本次二稿對很多模糊的規(guī)則進行了細化,包括此前爭議較大的兩年生產經驗,進行了明顯放寬,放寬后新投產的企業(yè)更容易達標;同時對于GMP符合性證明材料,也進行了明確說明。
但新的調整也帶來了新的爭議,其中爭議最的,是價差控制錨點。
回顧過去,從第一批到第九批,50%降幅和1.8倍熔斷疊加,給了不少企業(yè)操作空間,只要彼此默契、不內卷,就有機會高價中選。第十批滅掉了50%降幅,只保留1.8倍熔斷,同時啟用了復活機制,讓大部分企業(yè)破了防,總擔心被超低價給滅了。超低價有也引起了大眾對質量的質疑,對保供風險的評估。所以第十一批,必須對錨點進行優(yōu)化。
第一稿給出的優(yōu)化方式是:從原來的“Min(報價)”調整為“Max(入圍均價向下浮動1個標準差,最低報價)”。這個描述可能過于專業(yè),彼時公布的時候很多老板還在調侃“ 做藥不易,還必須得學會統計學”,為此不少老板加班補課,終于搞懂了計算方式。
當時有專家曾對此進行分析,這個計算方式確實更科學,對合理報價的企業(yè)來說更公平,可以避免超低價的情況。感興趣的可以看這篇:
可惜剛理解透的規(guī)則,在二稿里又進行了調整,變成了“入圍均價50%”和“最低價”取低。經其他同行測算,在這種規(guī)則下,以第十批進行測算,除極個別存在超低價的品種之外,絕大部分品種的入圍均價50%都低于超低價,所以取高之后還是以超低價為準。
而反之,如果用第一種標準差的方式算,基本都高于超低價,所以這個變動的依據是什么?規(guī)則改了反而更卷了?
![]()
圖源:風云藥談
第二個爭議點就在于入圍規(guī)則,此前入圍機制已經放寬到了N-3,而此次又變回了第十批的做法,且保留了B證企業(yè)委托生產強關聯的規(guī)則,原本還能多喘口氣的企業(yè),現在空間再次壓縮。
競爭愈發(fā)殘酷,尤其在首次引入廠牌報量機制的背景下,第十一批充滿了不確定性。規(guī)則改了又改,中小藥企只剩最后一口氣。
數據對比更顯殘酷。據行業(yè)人士估算,第五批國采時,平均每家每個產品中選可以拿到兩千多萬的規(guī)模;而到了第九批的時候,這個數字已經縮水到了600萬。但利潤低了,好歹還有量,如今看來,未來怕是利潤和量都沒了,尤其對于光腳企業(yè)來說。
對此有企業(yè)老板感嘆:以前以為十批是最差的一批,現在看來,十批可能是未來最好的了。
最后,藥通社更新了截至目前的最新十一批品種競爭格局。現實證明,集采規(guī)則再卷也擋不住企業(yè)的過評潮,新晉過評的企業(yè)名單仍在不斷刷新。
最夸張的品種二羥丙茶堿注射液過評家數已達52家,法莫替丁注射液過評45家,注射用頭孢唑肟鈉過評44家,硫酸鎂鈉鉀口服用濃溶液在7月30日那天,一日過評6家。
附:十一批國采競爭格局(截至9月10日)
注:紅色字體為原研;字體加粗為該品市場最佳
![]()
![]()
轉自:藥通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