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5148字,閱讀時長大約9分鐘
前言
咱們老祖宗有句老話叫“雙拳難敵四手”,可清朝的故事偏偏反過來了。300萬八旗子弟的小拳頭,愣是按住了3億漢人的大胳膊,一按就是276年。
這事擱哪說都像天方夜譚一樣:論人口,漢人是八旗的100倍;論文化,漢人捧著孔孟之道讀了兩千年;論地盤,中原、江南的良田沃野全在漢人手里。
![]()
可清朝就偏能讓這么多漢人服服帖帖,連大規模的反抗都沒鬧出幾次像模像樣的呢?當年的漢人就沒想過反清復明嗎?今天老達子就跟大家聊聊清朝到底是怎么玩贏的~
清朝以小治大的第一步:搞定士紳
要理解清朝以小治大的第一步,得先搞懂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士紳階層到底是敵人還是伙伴?
在古代,士紳是可以說是官與民之間的橋梁,他們讀孔孟、考科舉,是地方的文化權威。他們也有田產、管宗族,是基層的秩序維護者。連官府收稅、斷案都得靠他們幫忙。說白了,控制了士紳,就等于控制了90%的基層社會。
清朝入關時,一開始也犯過傻:比如1645年強行推剃發令,喊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結果江南士紳帶頭反抗,江陰百姓殺了3任知縣,嘉定百姓跟清軍死磕3次(史稱嘉定三屠)。
但清朝很快回過味來,暴力能消滅反抗者,卻消滅不了士紳的影響力。要想坐穩江山,必須把這群地頭蛇拉到自己船上。
士紳們的核心訴求就三個:讀書能當官、田產不被搶、在地方有話語權。清朝把這三樣都精準投喂了:先是恢復科舉,再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還保留了士紳的特權。
除此之外,士紳們最在乎的面子是文化的正統性。你一個關外蠻夷,憑什么統治天朝上國?清朝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儒家的代言人。
所以順治帝剛進北京,就立刻去孔廟祭孔,行三跪九叩大禮,還親筆寫了萬世師表的匾額(后來康熙帝又重寫了一遍,掛在曲阜孔廟)。《清世祖實錄》里記載他的祭文:“朕惟治統緣道統而益隆,作君與作師而并重……歷代帝王未有不率由之而能治天下者也”。
當然,不是所有士紳都愿意合作。比如江南的抗清士紳,比如陳子龍、顧炎武這些人,清朝的辦法是殺一儆百。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搞了奏銷案。把江南地區拖欠賦稅的士紳列了個名單,一口氣革除了1.3萬多人的功名,其中包括探花葉方靄。理由是拖欠錢糧一錢以上,皆革職治罪。這招是殺雞儆猴:敢跟清朝作對的,我整死你;愿意合作的,我保你榮華富貴。
當士紳們變成清朝的合伙人,清朝就不用派八旗兵去管每一個村莊了。士紳會主動幫清朝做三件事:收賦稅、管治安和搞宣傳。
![]()
所以,清朝初期的統治策略,本質是用士紳管漢人。300萬八旗只需要控制住士紳這個關鍵少數,就能通過他們統治3億漢人。而士紳們之所以愿意合作,不是因為怕死,而是因為清朝給了他們比明朝更好的待遇。
所以你看,清朝的拉打結合不是亂拳,而是精準擊中了士紳的利益命門。當士紳們從反抗者變成合作者,3億漢人的反抗火種就被掐滅了一大半。畢竟,基層的秩序是士紳維持的,老百姓連造反的組織者都找不到,怎么反抗?
清朝以小治大的第二步:搞定老百姓
這就是清朝以小治大的第一步:把敵人變成伙伴,用少數人控制多數人。但光靠士紳不反抗還不夠。3億老百姓要是沒飯吃,就算士紳攔著,也能鬧出沖天巨浪。
清朝中期(康雍乾三朝)的統治者顯然懂這個理。他們把精力砸在了最實在的事上:讓老百姓有地種、有飯吃、沒苛捐雜稅。這套經濟穩定術,才是清朝能按住漢人200多年的底層邏輯。
想搞定老百姓,得先給老百姓減負,那就是減稅。
以前明朝后期,農民要交兩種稅:丁稅和地稅。比如一家5口人,只有2畝地,那得交5個人的丁稅+2畝地的地稅,這等于沒地的人也得交稅,逼得很多農民賣兒賣女,或者逃到山里當隱戶。
而清朝中期的攤丁入畝,直接把這筆賬改了算法:只按土地多少收稅,不再按人頭收稅。
《清世宗實錄》里雍正帝說過:攤丁入畝,使窮民免累,富戶稍增負擔,實乃公平之策。這招有多管用?看看人口數據就知道:康熙朝人口1億,乾隆朝直接漲到3億。不是人口突然爆了,是以前逃稅的隱戶都敢出來登記了,因為登記了也不用交丁稅。
除此之外,雍正朝的火耗歸公,也把農民的隱性負擔給解決了。
有了公平的稅,還得有地種。清朝中期的土地政策,核心就倆字:開源。先開墾荒地,再改土歸流,然后就是人口遷移。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從400萬降到8萬。清朝搞湖廣填四川,鼓勵湖南、湖北的農民遷到四川,給他們免費土地+種子+農具,結果四川的耕地從康熙朝的1萬多頃漲到乾隆朝的4萬多頃。
![]()
有地種就有飯吃,有飯吃就不會造反,這是最樸素的生存邏輯。比如四川的農民,遷過去后有了10畝地,種上水稻和紅薯,一年能收幾千斤糧食,吃飽穿暖了,誰還愿意跟著反清復明的人鬧事?
還有個被很多人忽略的關鍵,就是高產作物的推廣。明朝后期,玉米、紅薯、馬鈴薯從美洲傳入中國,但沒普及(因為沒人敢種外國莊稼)。清朝中期,朝廷主動當推銷員,去推廣這些作物。
這些作物有多高產?咱們對比一下:水稻畝產約500斤(好地),紅薯畝產可達2000斤(貧瘠地也能種)。小麥畝產約300斤,玉米畝產可達800斤(山地也能種)。
高產作物的普及,直接讓中國的糧食產量翻了幾番。比如乾隆朝的糧食產量,比康熙朝多了一倍。人口從1億漲到3億,居然沒鬧大饑荒,靠的就是這些外國莊稼。
所以從這些可以看出來,清朝中期的社會經濟穩定措施,本質是用這些利益綁定了老百姓。
當所有關鍵群體的利益都被滿足,反抗就變成了賠本買賣。你要是個農民,有10畝地,每年能收幾千斤糧食,還不用交丁稅,你會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反清嗎?
當然不會。
清朝以小治大的第三步:軍事限制
清朝中期用經濟穩定把老百姓的反抗念頭壓成了小火星,但總有那么些不服管的人,比如天地會、白蓮教,還有那些懷念明朝的讀書人。可這些火星為啥總燒不起來?因為清朝早備好了兩把刀:一把是軍事管制的硬刀子,讓你沒能力反;一把是思想控制的軟刀子,讓你不敢想反。
先說清朝的軍事布局,是典型的以點控面,以滿制漢。八旗里挑出了20萬最精銳的(10萬京營+10萬駐防),像釘子一樣扎在全國的要害部位;剩下的60萬綠營(漢人士兵),則被清朝用制度籠子鎖得死死的。
咱們先看八旗的據點戰略,京營八旗有10萬精銳集中在北京周圍(比如圓明園、香山),既是皇室的保鏢,也是全國的救火隊。要是哪個地方造反,京營八旗能在10天內出兵(比如平定三藩之亂時,京營八旗是主力)。
![]()
然后是駐防的八旗,有10萬八旗分散在全國100多個戰略要地,比如江寧(南京,盯著江南經濟區)、杭州(盯著浙江反清勢力)、西安(盯著西北邊防)、廣州(盯著南方通商口岸)。這些駐防八旗住在滿城里,比如南京的滿城占了城中心1/4的面積,城墻比南京城還高3尺,門口有八旗兵站崗,漢人不許隨便進。
再看綠營的制度籠子:清朝的綠營是漢人士兵,但清朝根本不怕他們造反。因為制度把他們鎖死了:兵將分離、武器管制和仆從軍定位。
所清朝的軍事布局,就像圍棋里的“眼”。20萬八旗占住了全國的要害,剩下的綠營則是棋子,被制度鎖得動彈不得。你要是個造反的人,首先得啃下駐防八旗的硬骨頭,然后應付京營八旗的援軍,最后還要面對綠營的圍堵,根本沒有勝算。
清朝以小治大的第四步:思想控制
如果說軍事限制是硬刀子,那思想控制就是軟刀子了。它不殺你,而是改造你,讓你從根兒上不想反抗。清朝的思想控制,總結起來就三個字:堵、改、愚。
堵就是文字獄,清朝的文字獄,應該是是中國歷史上最狠的了。從順治到乾隆,140多年里搞了160多起,幾乎見字就查,見反就殺。它的目的不是抓罪犯,而是殺雞儆猴:讓所有讀書人都知道,敢說反清的話,不管是寫文章、寫詩,還是記日記,都得掉腦袋。
改就是文化閹割,把反清思想改成正統觀念。它把儒家思想里的華夷之辨(蠻夷不能統治中原),改成天命論(清朝是上天派來的正統);把反清復明,改成忠君愛國。
愚就是八股取士,把讀書人變成書呆子。
清朝的八股取士,比明朝更僵。題目只從《四書》《五經》里出,答案必須用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而且要嚴格遵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
這種文章,不需要你有獨立思考,只需要你背注釋、套格式。讀書人都變成了只會掉書袋的呆子,哪還有心思去想反清復明?
到這兒,清朝以小治大的邏輯已經很清楚了:初期拉士紳合作,用利益綁定讓士紳不想反(當然,前期肯定也使用過軍事暴力,但最終的目的是搞定士紳);到了中期:穩經濟民生,用吃飽飯讓老百姓不愿反;后期:用軍事鎖死能力,用思想鎖死念頭,讓少數想反的人沒能力反、不敢想反。
![]()
這一套組合拳,把3億漢人的反抗火種徹底澆滅了。當然,清朝也不是完美的,比如后期的鴉片輸入、太平天國運動,還有列強的侵略,最終讓清朝走向了滅亡。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朝的統治術,確實是中國古代以小治大的巔峰之作。
反清復明的最后掙扎
盡管清朝已經做了很多了,但是實際從清朝入關到滅亡,反抗的火苗就沒斷過。但這些反抗要么像火柴燒紙,剛點燃就被撲滅;要么像洪水沖沙,看起來洶洶,卻沖不垮清朝的堤壩。
清初的反抗,是最有希望的因為南明還有殘余勢力,鄭成功有海軍,李定國有西南的根據地,可為啥最終還是回天乏術?
鄭成功的背景,是南明的延平王,手里有一支能打硬仗的海軍(巔峰時有20萬兵力)。1659年,他發動北伐南京,率10萬大軍從廈門出發,沿長江而上,連克鎮江、瓜洲,直逼南京。這是反清復明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結果呢?
鄭成功北伐時,軍隊的糧食全靠搶奪,根本沒法長期作戰。而且江南士紳已經倒向清朝(比如錢謙益投降,其他士紳忙著保自己的田產)。
所以清朝的京營八旗在接到南京告急后,10天內就趕到了戰場。鄭成功的軍隊是海軍,擅長水戰,可在陸地上根本打不過八旗的騎兵。南京之戰,鄭成功損失了5萬兵力,只能退回廈門。
李定國的軍隊是西南勁旅,1652年在桂林、衡州之戰中,殺了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震動天下。李定國的失敗主要是內部的背叛(李定國的戰友孫可望想自立為帝)和清朝的軍事圍堵,最后也以失敗告終。
到了乾隆后期,清朝的盛世開始變味了,官員腐敗(比如和珅貪了2000萬兩白銀)、土地兼并嚴重(全國1/3的土地在士紳手里)、老百姓沒飯吃。
1796年,川楚陜交界的農民終于忍不住了。白蓮教(民間宗教)發動起義,席卷四川、湖北、陜西、河南四省,持續了9年,最高峰時有40萬兵力。可結果呢?還是被清朝鎮壓了,30多萬起義軍被殺。
后期規模最大的反抗就是太平天國了。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這場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巔峰時有100萬兵力,定都天京(南京),占領了江南半壁江山。
只可惜太平天國的內部問題很多,思想上的文化背叛、內部的腐敗與分裂,再加上軍事策略的失誤。最終天京淪陷,洪秀全病逝,李秀成被俘虜,太平天國滅亡。
這些反抗雖然失敗了,但也給清朝的統治敲響了警鐘。比如太平天國之后,清朝不得不重用漢臣(比如曾國藩、李鴻章),搞洋務運動,可它的統治基礎(士紳、儒家文化)還在,所以能再撐幾十年。
老達子說
清朝雖然亡了,但它的統治邏輯,至今還能給我們啟發:治理的本質,從來不是管住人,而是滿足人:
滿足關鍵群體的利益(比如士紳),他們會幫你管基層;
滿足大多數人的生存需求(比如農民有飯吃),他們會不想反;
滿足文化認同(比如儒家正統性),他們會認同你;
用制度鎖死反抗的可能性(比如軍事布局、思想控制),他們會沒能力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