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1—1.31)
【1986年1月】
元月一日 星期三 晴
清晨與諸友乘車登山觀日出。
早飯后復入峽,步行十余里,履于堅冰上(鄉人云冰厚30cm),冰甚清明,平砥如鏡。或曰數十里皆如之。兩岸崖勢陡立蒼健,形勢略如昔日曾游之長江巫山土陵河谷(小三峽)。
中午鄉人招待食野味餐(狗、雞、雉、鱉,包子等十余味)。淺嘗輒止。
晚食口蘑木耳及干菜,喝二鍋頭后醉歸,到家已入夜。
元月二日 星期四 晴
上午方展紙欲工作,悅石來電話。應約去其家,談其新加坡之行并覽其近作。甚佳。議論頗有可采者。
晚設席于日壇飯店。共席者李東山、楊潤時、吳悅石等。
元月三日 星期五 晴
![]()
《諸神的起源》樣書收到。
送院辦5冊,請呈胡繩、錢鐘書、梅益等院領導。
元月四日 星期六 晴
當整個時代追隨傳統時,需有勇氣反傳統。
當整個時代反傳統時,需有勇氣守傳統。
1月5日 星期日 晴
撰文評吳悅石畫藝。
吳氏乃當代大寫意文人畫傳人,畫風幽默野放,不拘一格且別具一格。兼擅人物、山水、花鳥諸科,模仿當代名家多可亂真,故能融匯諸家法而獨辟蹊徑,自成體系。
![]()
鐘馗圖,吳悅石作
1月6日 星期一 晴
一早接胡辦邱秘書電話,今晚約談。
繼續思考現代化與中國文化關系問題。
所應討論的,不是中國文化局部片斷的優秀與否,而是歷史上的中國文化,乃是歷史所選擇唯一成功地適應了地緣、人族、經濟、政治生態的文化。
中國近百年來的動亂,不僅是由于落后——(文化不適應于擴大的世界生態),同時引起內部諸因素的變動。由有序向無序而變亂。蔣介石沒有能力結束此變亂,雖然他曾經有機會。但是毛澤東終結了這一變亂歷史,亦所以成就其偉大。
毛澤東另一成就在于推動了農業經濟破產之中國之工業化。
現代化的過程,不僅是一個經濟的過程,而且是在文化上重建有序的過程。在這里不存在中、西孰體孰用,而是在中國的諸歷史文化條件下,參照世界文化,建立新的有序文化結構。
1月7日 星期二 晴
王焱、吳彬等三人來訪,《讀書》約稿也。
吳告知:徐星本人反而認為唯我一個讀懂了其小說。有趣。
寫不寫英雄的問題,即寫不寫崇高者,善的問題。
1月8日 星期三 晴
近日病咽部,今轉深,喉痛不能言語。
讀哈肯(HermannHaRen)。1973提出協同概念,1977《協同學導論》,1983《高等協同》。
Entropy——熵,源自希臘文ενéρrια(能量)和τροπη(轉變),1854年這個概念最早為克勞修斯引入,稱作“轉變(分配)的等價值”。
熵的意義是熱能量被溫度除得的商?
終日臥床讀書。
擬《讀書》稿。
1月9日 星期四 晴
何海霞先生來信。
何新弟:你好!
來函已悉,由于繁瑣遲復致歉。
1945年前后,我沒有去敦煌。先師在渝州開畫展,我沒有作品參加。雖多次協作有補筆之作品,不必渲染自己。
先師晚年畫風變化,潑彩潑墨兼而用之,雖受西方新派一些影響,也是必然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從內在的情緒,有漂泊異國不如歸的感嘆。他在瑞士作畫,乃有“看山還是故山青”之感嘆。如果在外國為了適應國外欣賞口味的話,不能變法了。
先師畫法之變,是在原有以民族傳統為基礎上而變,所以怎樣變,仍然奔放大膽,使用顏色吐露自己的胸懷氣度,給人以一種強烈的美感。同時又看出他的精微之處,這是和一些遠看嚇一跳,近看沒東西的作品不能相提并論的。
潑彩,以后還要發展。近年我正在探索,但是亦注意多樣性。不能籍此唯有此法,才能以色彩不斷創新來感人。做法才能以色彩不斷創新來感人。
晨起頭腦尚未清醒,拉雜至此。一笑,希多教之。
冬祺!
何海霞 1月8日。
【何海霞(1908—1998),繪畫大師。早年從師張大千,1946年隨張氏入川寫生。1956年調入陜西美協從事專業創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1983年任陜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不久調北京中國畫研究院。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
楊潤時告:胡繩院長告訴他,人大常委會“內參”摘介《讀書》11期何文要點。
1月10日 星期五 晴
收到梅益秘書長信。
何新同志:
承贈近著,謝謝!
每次看到你的新作,總十分高興。
你著述之勤,興趣之廣,使人驚喜。你還年輕,請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
問你好。
梅益1月9號
1月11日 星期六 晴
夜,病轉重,咳不止。
《學術研究》來信。
何新同志:您好!
您的來信及有關報紙都已拜讀!衷心敬賀您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成果!衷心感謝您對本刊的關心和支持!您的大作,我們已先排于本刊1986年第2期。延緩了時間,請原諒!
熱烈歡迎您在今后繼續賜稿及支持本刊,并賜教科研成果一、二。
余后述。祝
更上層樓!
巫貴均上
1月12日 星期日 晴
關于安徒生《皇帝的新衣》。
這是揭示人性弱點的一個象征性作品。
故事說明,一個人難騙,而一群人易騙。(群體在心理上的地位,集體依賴和虛榮心,以及由此導致的觀察力缺失)。
1月13日 星期一 晴
讀書。
天津馮驥才約稿,為《文學自由談》寫“當代文學中的存在主義”。
下午接《文匯報》長途電話。
1月14日 星期二 晴
寄出文匯報約稿。
1月15日 星期三 晴
開始寫《孤獨與挑戰》。
價值問題,歸根結根,就是存在對于人的意義問題。所以李凱爾特認為,哲學問題就是價值問題。認為:世界是由現實(即存在)和價值(即對人的意義)構成的。
人的實踐活動,在本質上也是一種選擇和評價的活動。
1月16日 星期四 晴
《文藝研究》出版。(《先鋒藝術與現代西方文化精神的轉移》,刊《文藝研究》,1986年第1期)
![]()
![]()
1月17日 星期五 晴
上午交《自學》稿件。
與Z同看臺灣電影《勿憂草》。
下午在院辦,與楊潤時久談。
科技報來信。
何新同志:
您好!據人介紹您對中國文化較感興趣,現我們中國科技報創刊,副刊部辦“文化副刊”,寄上新出幾份報紙,請您批評指正。辦文化副刊主導思想是想在科學與文化之間搭個橋梁,但如何辦好沒有經驗,希望得到支持幫助。因時間較緊,去社科院幾次沒找到您,以后有空再當面拜訪。望您能在閑暇之際賜稿。致
禮!
中國科技報副刊部 黎玉華
1986年元月8日
通訊地址:北京阜外大街271號中國科技報副刊部,電話:891962
1月18日 星期六 晴
去中國書店。
下午寄中國科技報“扶桑天地觀”一文,約三千字。
三聯編輯告:美籍華人學者陳鼓應來函甚贊《讀書》何新文。
1月19日 星期日 晴
古希臘的《創世紀》中,有一個起源神,名Protogonos或宙斯,或潘Pan。(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P.49)
與印度教的梵天、中國南方的盤古,名似乎相近。
1月20日 星期一 晴
在西方人文學術中,所謂“三論”(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并無人重視。
但在中國,時髦學者對之格外強調。不言之則似乎不新潮。實際上反映出知識界試圖以此擺脫馬克思主義正統的傾向,即利用科學的威信,使用另一套語言,打破人文科學中正統學說的獨斷論。
1月21日 星期二 晴
晚觀電視劇《諸葛亮》,表演尚可,唯語言夾文夾白,令人齒冷。
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話:“適才言語不周,望其(他)恕罪”。
此“其”字誤用,編劇不懂“其”乃第三人稱,誤作虛詞或第二人稱“你”用。
當作“適才言語不周,望君恕罪”。
諸葛亮又面稱孫權為“吳侯”,不可以,當作“君侯”。
改成語“傾國之容”作“傾國之美”(二喬)。
“不學無術”改作“不學無才”,不知道不可妄改也,才,先天的,術,后天的。
孫權稱魯肅為“魯大人”。君王稱其臣僚為“大人”,豈有此理!諸如此類,狗屁不通,皆不倫不類也。
1月22日 星期三 晴
撰文:學術界的“熱”病
近幾年的學術界,年年出現一陣“熱”。例如,異化、人道主義熱過一陣。繼之系統工程、第三次浪潮又熱了一陣。隨后出現了“三論”熱。去年文藝理論中有“新方法”、“比較文學”熱,文學中有“新潮”、“尋根”熱。今年,看來“熱”有點轉到“文化”這個論題上來了。有人預測,明年、后年還將有“符號學”熱、維伯熱、“協同學”熱,“現代后”(Postmodern)熱等等。
觀察一下這種學術熱的起落,似乎有一些規律可循。起初往往是幾位開風氣之先者作文章鼓吹。隨著問題逐漸引起注意,“熱”很快就爆發了。于是在一個時期內,關于某一熱門論題的文章會象雨后春筍般地生發一片,席卷各種報紙刊物。似乎不趕這種熱,就不足以顯示自己觀念的“更新”和“現代化”。
而那些作者中,有的可能是作過研究的,多數則往往是臨時翻閱資料,抄抄拼拼,匆忙來趕浪頭的。還有剽拾他人一點牙慧,抄幾個新詞新術語,就隨心所欲地以“六經注我”。再開上幾個會議,搞點報道和專訪推波助瀾。熱鬧上半年三個月之后,文章抄得沒有意思了,熱度就會驟然消失。在以后的時間里,剛熱過的東西即如敝屣,不再被人問津。而人們的注意力和筆頭子,可能已在準備轉向下一班的新“熱”了。
待到熱風刮過,留下的又是什么?不過是一副兌現不了的包治百病的許諾,和幾個什么問題也未解決的新名詞術語。
(1986年1月10日)
——此文竟被退稿也。立此存照吧。
1月23日 星期四 晴
應《百科知識》約為撰“人類學”詞條:
人類學一詞,源于希臘文Anthropos—Logos,也就是研究人類的學術。在上世紀形成的古典人類學中,曾有人把這門學術定為“有關人類的全部知識的總和”。《國際大百科全書》關于人類學說:“它是關于人類研究最全面的學科群。其全面性在于它與整個人類社會的地理學和年代學的范圍相關聯。事實上它是人類科學中唯一研究其體質的和社會文化的兩個方面的學科。”
人類學開始成為一門學科是在十九世紀的中期。在最初的五十年中,人類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向上,一是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即對人類各種族的體型和生理結構的比較研究。一是民族學的研究,即對亞洲、非洲、美洲那些保留著原始文化的民族作研究,例如研究他們的很奇特的神話、宗教、婚姻和家庭等等。
隨著人類學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它逐漸按照研究問題的不同方向而發生了一系列分化。基辛在《當代文化人類學》一書作圖概括了現代人類學中的各門分支學科(注意文化人類學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人類學: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人類語言學、史前考古學。
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
人類學劃分為兩大支,表明了這樣一點:人類學家同時用兩種觀點看人類。一方面從生態系統的觀點,把人看做動物界的一種生命機體;另方面從社會體系的觀點,將人類看做一種文化的機體。所以人類是兼有生物性和文化性的一種特殊生命形態。
廣義地說,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三者,也可以被劃入人類學的范圍內,但這三者的對象是研究個人,而人類學的對象則是面向人類群體的。所以嚴格地說,他們只是體質人類學的基礎學科。
對于文化人類學來說,歷史學與它的關系最為密切。在某些方面甚至非常相近。其區別在于:(1)歷史的對象是某一民族的生活歷程,側重特殊性的研究。文化人類學是關于全人類生活形式的比較研究,側重于普遍性。(2)歷史學注意事件和人物的記載,較為具體。而文化人類學則注意社群的規范研究,較為抽象。(3)歷史學的論述范圍比較全面。而文化人類學則偏重于研究史前文化和當代文化。當然,以上所謂的區分只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歷史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相同點遠多于相異點。在許多方面更互相交錯、互相重合。而且從發展趨勢看,歷史學正愈來愈由局部的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發展為綜合的文化史,因而與文化人類學愈加趨近。
綜上所述,現代人類學涉及了人類社會在各種時空內的各種不同存在形式,因此是唯一一種有資格解釋人性、人類差異性和人類可能性的科學。
1月24日 星期五 晴
郭琰約稿,談價值,科學與近世,六人談。
吳方今借去《歷史研究》(臺版,湯因比著)。
1月25日 星期六 晴
寫“價值及價值理論”交信息報。
文匯報陳可雄夫婦今日來訪。
1月26日 星期日 晴
近治《易》學,大有新知及進境。
作《沁園春》一首:
學海茫茫,勤搜苦覓,浪跡萍蹤。嘆孤舟來去,微形渺影。水天空闊,大道無窮,蓬島何鄉,瓊樓安在?無底無根系纜繩,奔濤里,只云煙痕跡,一系平生。
百年幾許光陰,縱歷盡恒沙路未窮。羨高翔鷗影,飄然寥闊,蛇頭蝸角,笑對浮名。喜怒由人,行藏在我,了卻人生末了情。歸去來,向屎中覓道,沙里披金。
《莊子·知北游》: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禪師言,佛法在干屎橛中。《五燈會元》:僧問云門問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又:僧問歸省:“如何是清凈法身?”答:“廁坑頭籌子。”
1月27日 星期一 晴
匯款,購卡夫勒《人論》一冊。
1月28日 星期二 晴
去文學所及出版社。
《諸神》初印稿費1500元。
1月29日 星期三 晴
今日購港臺新到書計500元。
夜思近現代西方哲學問題。近現代哲學主題向人類學的轉變,是與倫理學和社會問題的迫切性一同提出的。當代亦仍然如是。
沒有絕對真理的一個例子:
1+1=2
1+1≠2(?)
1盆水加1盆水(混合)=新的1大盆水,
在這里,1+1=1,結果等于1,或等于2,乃相對于我們(人)所賦予的解釋。參考規定,如體積、質量等。在相離這些規定的絕對條件下,并不存在1+1=2這樣的“普適性絕對真理”。
在二進制系統中,由于定義的進位制不同,1+1=10。
所以真理是相對的,相對的意思就是有條件的。不懂得這一點,即屬于康德所謂的絕對論或者獨斷論Dogmatism。
在現代哲學中,真理問題,由本體論,事實問題(認為1+1=2是客觀表現,真理是認識與客體的一致),轉化為符號邏輯問題,并形式化為語義學和語用學問題。
1月30日 星期四 晴
上午邱德新秘書電話。
天津馮驥才令趙玫來。
下午陳原來家訪。
晚去信息報取清樣。
1月31日 星期五 晴
上午去中南海。
下午收到《文匯報》信。
改信息報清樣“價值理論”文畢。
下月5日,《中國文學》來取約稿。
【關于現代派文學主題及敘事問題的新理論】
“今天,寫作不是講故事。這意思是說,作者敘述并把全部所指都歸入這言語行為。所以一部分當代作品不再是描述性的,而是傳送性的。因為這部分作品力求表現純而又純的現在,結果是敘事由于歸結為詞語,每個詞語同你們的行為變成一回事了。”(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
“因此,在任何敘事性作品中,模仿仍然是偶然的。敘事作品的功能不是表現,而是構成一幅景象,一幅對我們來說還是大感不解的,但又不可能屬于模仿的景象。
序列的真實性不在于組成序列的行動之間前后連接的自然,而在于邏輯性,在于序列之展開、冒險和首尾相貫的邏輯性。
我們也許可以換個方式說,序列不是起源于對現實的觀察,而是起源于需要,變化和超過人所看到的原始形式即重復的需要,所以序列基本上是一個內部沒有任何重復的整體。……
因為形式已經戰勝了重復并建立了變化的模式,敘事作品不能讓人看見,它不模仿,在閱讀一部小說時,使我們燃燒的熱情不是視覺的熱情(事實上我們什么也“看”不見),而是感覺的熱情,也就是說,是一種高級關系上的熱情。這種高級關系也有自己的感情、希望、威脅和勝利。”
![]()
![]()
![]()
《諸神的起源》的一些版本
【1986年2月】
2月1日 星期六 晴
金·尤奈斯庫(荒誕派戲劇創始人,法蘭西學院院士)對法《讀書》副主編皮·邦塞談現代派:
“現代派文學內容貧乏,事實上沒有寫出什么有精神價值的作品。通過新小說,法國現代派文學已經走到了它的反面,我確實是反戲劇作品之一。我們的路已經到了盡頭……現在只有導演,不再有作家了。”(1982/9)
中國人很好騙,追求一切西方時髦的東西,聽到現代——modern兩個字,立即趨之若鶩。
2月2日 星期日 今日小年 晴
城中漸聞爆竹。
讀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2月3日 星期一 晴
上午與劉棣一同去工美見魏總,談其工作調動事。
因是人事跨區調動,不好辦。
2月4日 星期二 今日立春
晚與劉棣(懷山)共進晚餐于北京飯店。展示其近作畫,造型能力確實很強,而且涉足畫域寬廣。
2月5日 星期三 晴
天津趙玫來信。
何新同志:
你好!
從北京回來,立刻把你的文章拿給大馮(按:馮驥才)看了。他看了覺得很好,而且說談得很深刻,我們決定全文發表,三月初即可發稿。如果可能,希望你能同文匯報聯系一下,請他們不要發了。我這里也馬上給文匯報發一封信。
上次到你家去,談得很多,很受啟發,頗覺你學識淵博,亦很深刻。以后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能向你學習。
還有什么事情可寫信同我聯系。今后免不了還要去麻煩你,讓你更多地給我們寫點這樣的有份量的文章。
歡迎你來津玩兒。
趙玫
86年2月3日
2月6日 星期四 晴
撰文“文化科學”
(《文藝研究》清樣):
文化科學(英文The Science ofCulture,德文kulturwissenschaft),即文化學(英文Culturology,法文Culturologie,德文Kulturologie)是一門新興科學。國外學術界對于這門科學的一般定義是:文化學是研究文化現象或文化系統的科學。
文化學的別名也有稱作文明學的(Science ofCivilization)。文化與文明兩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通用,但也有一些區別。一般認為,文化是更廣義的文明(包括前史文化),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有文字出現以后的人類文化。
現代文化學的觀念建立在一種所謂“超有機的文化觀”上(R.Redfield,A.Radcliffe-Broun等)。這種觀點把文化看作一種超級有機體——即由許多作為有機體的個人復合組成的大有機體系統。
關于“文化”的定義,文化學者常有不同意見。但目前國外學術界多贊同美國學者A.克盧伯的綜合定義:文化是一種架構,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通過符號系統習得或傳遞。文化的核心信息來自歷史傳統。文化具有清晰的內在結構或層面,有自身的規律。并且這種規律不同于人類在生物學上、心理學上、社會學上的其它規律系統。因此對文化的研究,有必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學科——文化學。
文化學的研究,在近代最早開始于德國。十九世紀中葉,當孔德在法國倡導社會學時,德國的列維—皮格享(L.-Peguiehen)在1838年提出了關于“文化科學”的概念,并主張將這方面的研究,發展成專門性的科學。德國學者C.E.克萊姆(1802—1867)在1843年著作了《普通文化史》(AllgemcineCulturgeschichte)。1854年又著作《普通文化學》(AllgemeineKulturwissenschaft)。這一思想后來對人類學界影響甚大,英國著名人類學者泰勒于1871年寫成《原始文化》一書,在書中提出了“文化科學”(TheScience ofCulture)的名稱。二十世紀初,德國曾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化學家W·奧斯瓦爾德(1853—1932)于1909年提出了“文化學”(Kulturologie)一詞,并認為有必要在社會學之外,單獨建立獨立的文化學。但由于奧斯瓦爾德只是一位化學家,所以他的這種理論當時并未引起社會科學界的重視。
對于現代文化學的建立影響較大的人,是前已提到的美國學者A.克盧伯(1876—1960)。他提出了現代文化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他認為,近代人類學者所創的“文化”概念,其意義可與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相比侔。他認為現代學術中的“文化”概念,至少應從如下的層面來研究:
1.文化包括行為的模式和指導行為的模式。
2.這種模式不論是明顯(成文)的或隱喻性的,都是通過后天學習而獲得的(非遺傳性的),學習的方式是通過人工構造的符號系統。
3.這些行為模式和指導行為的模式,物化體現在人類的人工作品中,因此這些作品也屬于文化。
4.于歷史中形成的價值系統,是文化的核心。不同質的文化,可依據這種價值系統的不同而作出區別。
5.文化系統既是限制人類活動方式的原因,又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和結果。
盡管克盧伯的上述分析,不一定全面和妥切,但他的分析確為對文化作系統的分析提供了一組概念工具。除此之外,克盧伯還提出了“文化的決定論”,認為一切文化都是為其原型文化所決定的,而人類的創造性行為也無不受到給定文化系統的制約。在晚期思想中,克盧伯則比較重視人類對文化系統的能動作用。他預言人類在未來對文化學的興趣和研究潛力,一定會超過對社會學的研究。
比克盧伯更早地在美國倡導“文化學”的學者是A·懷特(A.White)。他在1949年曾寫成《文化學》的專著,后來又于1963年寫成《文化進化論》。這兩部著作影響均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一書中懷特認為可以采用唯物史觀的決定論方法分析文化演化,這一思想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由于懷特在美國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有人甚至推許他為“文化學之父”,而與被稱作“社會學之父”的十九世紀法國學者孔德相提并論。
七十年代以來,國外文化學的研究勢頭愈來愈大,已出現了“文化工程”學、“文化動力學”、“文化心理學”等新分支。但總的說來,文化科學尚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其潛力和前途確實很大。
——此文可作為近年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2月7日 星期五 晴
下午去家中看望鄧立群同志。
![]()
大半年未見,但云一直在關注。勉勵。談甚久。
2月8日 星期六 今日除夕 晴
今日除夕,晚飯后看央視春節晚會。蘇小明的軍港之夜是個亮點,小高潮。
子時,全城花炮如雷爆。
披衣立庭中觀聽。
焰火漫天,殊為可觀,至一時許。
2月9日 星期日(今日元月初一) 晴
今日初一。
報刊稱今日哈雷彗星回歸——“哈雷彗星將于1986年2月9日回到軌道的近日點。”
今晚應可看到。但彗星即掃把星,正月初一見之,似非吉祥。或兆兵事,或水旱地震,或不利君。
(按:丙寅歲末,古月公失位。)
2月10日 初二 星期一 晴
戲劇化與浪漫主義,是中國晚近歷史的特色。
思想、政治準備不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是改革必將受挫的原因。
2月11日 初三 星期二 晴
下午去看望胡繩院長,久談。
2月12日 初四 星期三 晴
王焱來家,借書五冊:
(1)意義,(2)歷史與思想,(3)港版林彪,(4)延安日記
2月13日 初五 星期四 多云
雜感:“他媽的”何其多
近來,文學作品中“他媽的”這個詞兒越來越多見了。僅以《人民文學》八五年第七期發表的短篇小說《無主題變奏》為例,短短一萬余字的作品中,竟有二十三個“他媽的”。
語言素材是豐富的,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一個作家的語言貧乏到非用“他媽的”便不能表達感情的程度,那不是有點可悲么!
2月14日 星期五 初六 晴
今日結束春假。上午去所里借書,復印資料。
奇聞:某些古生物確實有三只眼
(塔斯社新西伯利亞二月十三日電)洞穴類生物楔齒蜥在兩只普通眼睛的中間為什么多長一只眼?新西伯利亞的數學家基列伊托夫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這第三只眼原先是用來確定周圍世界的立體概念的。
楔齒蜥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從中生代起,新西蘭就有這種生物。
古生物學家在考察出土物品時,還發現過有第三只眼的其他古動物的化石。
這位科學家認為,在進化的初期,動物的大腦還不夠發達,沒有能力處理兩個視覺器官傳來的視覺信息,為了在立體世界中不至迷失方向,需要第三個視覺信息源。
基列伊托夫為證實這種設想,提出了下述事實。新生兒看到的一切都是平面的,隨著發育成長,才逐漸學會看到立體圖象。
科學家借助計算機找到了另一個證明。人從體視儀中觀看自不同角度照的同一地貌的兩張照片,看到的是山、盆地等立體圖像。要是把同樣的信息轉換成數字語言請計算機分析,計算機就會陷入困境:它根本不能果斷地回答出,照片上是山脈還是盆地?計算表明,要作出正確的回答,計算機還需要一張從第三個角度照的照片,這相當于從三個角度來觀察地貌,猶如動物長三只眼一樣。
2月15日 星期六 晴
楊潤時約談。
讀《漢語外來語辭典》:“半擇迦(ban zejia),變不男”,即半截子、二倚子。佛教主義中五種不男之一。生殖器有性的變化的人。源于梵語pandaka。”
2月16日 星期日 晴
在家讀書。
2月17日 星期一 晴
上午去中南海,取胡辦自杭州轉來的機要件。內有錢鐘書給喬公的信,評論“先鋒藝術”一文。
(《先鋒藝術與現代西方文化精神的轉移》,刊《文藝研究》,1986年第1期)
![]()
【錢鐘書給胡喬木的信】
喬木同志:
小除夕承撥冗枉顧,又獲暢談,極快極慰。賤軀不足為慮,血壓必能漸降;前日有西班牙友人貽彼國所制降壓靈藥三種,弟則“某未達,不敢嘗”,仍依照北京醫院指示而已。
賀(何)新同志文已於今日細看一遍,遵示以鉛筆批識於稿上,獻疑求疵,欲為他山之石,想其不致誤會為澆冷水也。
此文用意甚佳,持論甚正,詞鋒亦利。然涉面廣、戰線長,不免失照傳訛,如尊示Spengly(斯賓格勒)國籍,即是一例*。弟愛其才思,本朱子鵝湖詩所謂“舊學商量加邃密”之意,欲其更進一步。
其基本弱點似在於界劃不甚明晰,將“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等量同體,遂欠圓妥。蓋就涵義論,“現代主義”廣於“存在主義”,而就形成之時間論,“現代主義”又早於“存在主義”。
另一弱點,則今之文史家通病,每不知“詩人為時代之觸鬚(antenna)”(龐特語),故哲學思想往往先露頭角於文藝作品,形象思維導邏輯思維之先路。而僅知文藝承受哲學思想,推波助瀾。即就本文所及者為例,海德格爾甚稱十六世紀有關“憂慮”之寓言(Cusa-Fable),先獲其心,將其拉丁語全文引而稱之(見《存在與時間》德語原本第一版197-8頁,按所引為G.g.Hyginus之《寓言集》Fabulae)。卡夫卡早死,並未及見海德格爾、薩德爾,Dostoevsti(陀思妥耶夫斯基)之Not is fromthe Underground,二人皆存在主義思想家,現世讚歎,奉為存在主義之先覺。
蓋文藝與哲學思想交煽互發,轉輾因果,而今之文史家常忽略此一點。妄陳請教正。專此即致
敬禮!
錢鍾書上楊絳同候十二日夜
胡喬木藍色字之附言:
鐘書同志另告:對薩特應分前后期,后期較積極,曾后悔未領諾氏獎金以助進步事業。云爾。
附注: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叫小除夕。
錢老信中云我文中將“德人”誤作“法人”,而有微詞曰“失照傳訛”云云。
其實此非我之訛誤,錢老誤會也。我既然引用斯賓格勒其書,焉得不知其為哪國人?斯賓格勒其人其書,此前長期被作為“法西斯”主義反動之書,僅有60年代之白皮內部版本,完全無人稱引。而我乃于此文中首次公開述及且評論。何以有誤?蓋草體之“德”字與“法”字形近,我屬稿潦草,排字工誤植,而編輯則失校也。
![]()
左:德右:法
“管錐”之見,雖然扎人不疼,可資一笑。
但此信則殊為珍貴。
2月18日 星期二 晴
錢老外語好,記憶力超強過人,我輩望塵莫及。
與我談話,往往一堆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亂引,令人墜五里霧中,頓時云山霧罩一塌糊涂也。其致喬公信亦然。
其實有話何妨直說,何須拐彎抹角?錢老博聞強記,堪比陳寅恪。但是吳宓等同代人則譏錢為繡花枕頭。蓋記憶強者未必理解強也。
陳寅恪亦學貫中西。陳文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等讀后令人感到有綱有目,綱舉目張。
而《管錐集》雖然旁征博引,卻多端寡要,令人不得要領,且比附多有牽強,如七寶樓臺,拆碎琳瑯滿目,但不成片段耳。
至于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關系,從來難說清楚。因為現代主義是一個反傳統的藝術運動,而存在主義是定義及內涵都不名晰的現代哲學思潮。
自古“英雄”難免欺人也。
2月19日 星期三 晴
上午購港臺書數種。
收到文匯報茅廉濤信。
何新同志:
您好!寄來的稿件已收到。這篇訪問,初定是要用的,因考慮到“文藝百家”將發您另一篇大作,這樣訪問發表可能稍推后些,不致造成太集中之感。屆時再與您聯系。文章可能稍長些,也許會有些刪節。
《培根隨筆集》不知上柜臺了嗎?
祝在新的一年中取得更大成就!致
禮!
茅廉濤
2月15日
2月20日 星期四 晴
今日發燒,不適。
臥床,睡而又睡。
——“睡眠是甜蜜的
成為頑石就更幸福
當人間遍布罪惡與恥辱
不見不聞,無知無覺
難道不正是最大的快樂
因此,請輕些說話
不要吵醒我。”
(米開蘭琪羅《夜頌》)
2月21日 星期五 晴
下午王忍之約談關于意識形態改革問題的看法。
2月22日 星期六 晴
中午劉棣又到京,住燕京飯店,餐廳共進午餐。
劉再復來電,約為寫散文詩的評論。
2月23日 星期日 晴
2月21日光明日報,第一版,林默涵發文,引用拙文。
2月24日 星期一 晴
應教育出版社張文達社長邀請,去哈爾濱數日開會。
2月25日 星期二 晴
下榻哈爾濱賓館,雪沃冰封。今年北京苦旱,冬日無雪。來到哈爾濱復見冰雪,多年沒有聞過如此清新寒冽的空氣了!
自1979年離開黑龍江后,第一次回來。感覺變化殊大,感慨系之。
2月26日 星期三 多云
乘軟臥回京。
此行不虛也。確定與張文達社長聯合發起編輯、出版一套“開放叢書”。
包括兩部分:中青年學者文庫與思想文化系列。
張文達和我為聯合主編。
此叢書擬以解放思想為宗旨,形式不拘一格,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開放態度出版當代新銳中青年學者難于出版的創新之論。教育出版社補貼出版費用,不以贏利為目標。
現在即可以開始籌備,擬一個邀請作者的名單,爭取明年或者后年出版第一批著作。
2月27日 星期四 晴 寒流
下午去文學出版社與孟偉哉社長見,談甚洽。
將初編好的美學書稿交付新的責編李昕。
2月28日 星期五 晴
寫評論劉再復散文,《復歸于樸》。
現代文學主題及敘事問題。
“今天,寫作不是講故事。這意思是說,作者敘述并把全部所指都歸入這言語行為。所以一部分當代作品不再是描述性的,而是傳送性的。因為這部分作品力求表現純而又純的現在,結果是敘事由于歸結為詞語,每個詞語同你們的行為變成一回事了。”(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
“因此,在任何敘事性作品中,模仿仍然是偶然的。敘事作品的功能不是表現,而是構成一幅景象,一幅對我們來說還是大感不解的,但又不可能屬于模仿的景象。
序列的真實性不在于組成序列的行動之間前后連接的自然,而在于邏輯性,在于序列之展開、冒險和首尾相貫的邏輯性。
我們也許可以換個方式說,序列不是起源于對現實的觀察,而是起源于需要,變化和超過人所看到的原始形式即重復的需要,所以序列基本上是一個內部沒有任何重復的整體。……
因為形式已經戰勝了重復并建立了變化的模式,敘事作品不能讓人看見,它不模仿,在閱讀一部小說時,使我們燃燒的熱情不是視覺的熱情(事實上我們什么也“看”不見),而是感覺的熱情,也就是說,是一種高級關系上的熱情。這種高級關系也有自己的感情、希望、威脅和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