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建成的銀川世界巖畫館坐落于賀蘭山巖畫風景區,展區面積2000多平方米,是中國首座巖畫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巖畫專題博物館。
1
鴻蒙初開之時,人類與自然萬物為伴,日復一日簡單生活,時間長得沒有盡頭,也許是閑極無聊,也許是偶然心動,反正他們拿起了當時最簡單的工具——石頭,隨手畫下他們所看到的、想到的,巖畫就這樣誕生了,它是人類童年時代失落在大地上的童真。巖畫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動物、植物、人物、天體、狩獵、舞蹈、生殖交媾等等,反映了遠古時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折射出原始人類的審美觀念與精神世界。巖畫的構圖自由多變,風格質樸,渾然天成,成為人類先民留給后代的藝術珍品。
2
巖畫的創作是一種世界性現象,分布遍及世界五大洲,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現,主要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的印度和中國。歐洲巖畫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等地區,中心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交界的法蘭克——坎塔布利亞地區,主要為洞窟巖畫,題材以動物為主;非洲巖畫分布較廣,遍布于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埃及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的非洲撒哈拉巖畫,位于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邊界不遠的撒哈拉中部阿杰爾高原;印度巖畫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
![]()
西班牙拉文特巖畫:畫中兩個人驅趕著一群動物。拉文特巖畫主要分布于北歐和西班牙的拉文特地區,大約形成于公元前一萬年至三千年間,多以單色涂繪,以表現人類活動為特色,具有情節性和敘事性。
![]()
非洲布須曼巖畫《追擊》:一群人執盾揮矛追擊一群動物。布須曼巖畫發現于南部非洲,因有布須曼人居住過而得名。此處巖畫一般用顏料涂繪而成,內容多反映狩獵等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
![]()
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公牛巖畫: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國多爾多涅省蒙尼克鎮附近,分前洞、后洞、邊洞三部分,作品大部分繪于公元前一萬五千年左右。此畫為前洞作品,深色涂繪的公牛寫實逼真,充滿動感與力度。
![]()
印度巖畫:畫中間的拱形門下有頭戴羽飾、手持刀和盾的人,似是部族首領,旁邊亦有持武器的隨從,表現出與戰爭有關的內容。印度巖畫主要分布于中部文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時間距今兩萬年到幾千年不等,風格按年代早晚可分為自然主義、風格化、裝飾性等五期。
3
中國是世界上巖畫遺存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巖畫的分布極廣,東起大海之濱,西達昆侖山口,北至大興安嶺,南抵左江沿岸,大都在邊疆地區,一般可分為三個系統。東南系巖畫的區域包括江蘇連云港到港澳臺地區;西南系除廣西左江流域外,還有四川、云南、貴州、福建等地,此系巖畫大都以紅色涂繪,顏料是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而成;北系巖畫的區域主要包括北方的內蒙古、寧夏、甘肅東南部,以陰山、賀蘭山、阿爾泰山等為主,綿延數千里,氣勢宏闊,此系巖畫大都是刻制而成,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狩獵、人面像等。
![]()
江蘇連云港將軍崖巖畫:因山崖上有騎馬大將的巖畫而得名。此處巖畫系磨制而成,距今約4000余年,主要內容為人面像、鳥獸、天象及符號等。
![]()
廣西左江巖畫:發現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左江流域的寧明縣花山,又稱花山巖畫。形成時間大約在戰國至東漢時期,畫面用赭紅色顏料涂繪,以呈舞蹈姿態的人物形象為主,兼有動物、器物等,規模宏偉壯觀,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
內蒙古陰山巖畫:畫中有兩匹馬,其中一匹上騎著一個人,一動一靜,相映成趣。陰山巖畫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先民的作品,時間跨度大,最早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最晚則到明清時期。作畫方法一般是磨刻法或鑿刻法,題材豐富,動物和狩獵是主要內容。
4
賀蘭山巖畫屬于中國巖畫中的北方巖畫,不論在中國巖畫還是世界巖畫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賀蘭山作為我國巖畫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巖畫內容非常豐富,幾乎包括了世界各國巖畫的所有內容,有動物圖像、人面像、人體像、生活圖像、符號與圖案等五大類。其中人面像巖畫堪稱世界之最,數量在環太平洋的國家和地區所發現的人面像中是最多的,達800多幅。另外,在世界各地的巖畫中,極少發現反映植物的巖畫,而賀蘭山卻有30多幅以植物為表現對象的巖畫。
![]()
![]()
賀蘭山人面群像巖畫
![]()
西夏時期的人面像巖畫:這是西夏時期的人面像巖畫,臉部五官巧妙地構成一個小的站立的人物形象,旁邊有西夏文題記,一行五字,翻譯成漢字是“能昌盛正法”。
![]()
這是賀蘭山的標志性巖畫,被人們稱為“太陽神”。巖壁上的太陽神雙目圓睜,嘴也大大地張開,頭發夸張地立在頭上,呈放射狀,雙臂高舉到頭,臉上流露出吃驚而好奇的表情,好像是人類第一次睜開眼睛面對世界時的樣子。對眼睛和嘴巴的突出刻畫表現在很多人面像巖畫中。那睜大的眼睛似乎想看得更遠,看到更多;張大的嘴似乎想吶喊,想和世界對話,原始人類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愿望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畫像也許是洪荒中的先民們孤獨與寂寞時的涂鴉,不經意間反映的是他們真實的自我。
![]()
賀蘭山手印巖畫:這是一只有如柔荑的女性的手,纖潤秀美,手臂與手呈145°夾角,手臂彎成如此斜度,當是本人描畫自己之手。擁有這樣的手的主人想必是位年輕女子,認識到了自己手的美,用今天的話說,也許還對此有一點點自戀,于是,她勇敢地攀爬上這處高高的巖壁,將左手貼在巖面上,用右手小心翼翼地描畫下來,然后耐心細致地鑿刻磨礪。留下來的這只手印,證明著一位遠古女子曾經的存在,帶給后人無限的遐想。
5
賀蘭山巖畫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以來,逐漸走向世界,以它獨特的美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國際巖畫研討會曾連續三次在銀川召開。2008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投資2000多萬的銀川世界巖畫館,展區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是中國首座巖畫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巖畫專題博物館。此館分為序廳、中廳、世界巖畫展廳、中國巖畫展廳、賀蘭山巖畫展廳、原始藝術展廳八個展廳,并附設專家資料中心、專題展室、少兒書畫展室、報告廳、文物修復室。共征集和受捐來自70多個國家、150個地區的3000多件巖畫圖錄、拓片、實物,以及與巖畫同時代的原始藝術品,精選展出精品546件。在這里,人們能夠獲得對世界巖畫的一些了解,也更能認識到賀蘭山巖畫的特點。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惠!
![]()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務范圍、提高業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全面、專業、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