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城記智庫秦冰
自古以來,陜西就有“治秦先水”說法。如今,堪稱“陜西三峽大壩”的東莊水庫已開始正式蓄水。
實際上,無論是陜西的鄭國渠還是四川的都江堰,重大水利工程都改寫了歷史。如今,現代大型水利工程不僅提供了清潔能源,也承擔著國家能源安全、區域發展與氣候治理的多重使命。
在“以水定城”和“以水定人”等剛性約束下,它對西安和咸陽的“城運”有何影響?
工程:陜西的“三峽大壩”
無論從投資還是庫容,集防洪減淤、供水、發電和生態改善于一身水的東莊水庫,創下五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座以防洪減淤為主要任務的特高拱壩、含沙量和單位水沙荷載最大的特高拱壩、懸托型河谷上修建的第一座特高拱壩、庫區防滲規模世界最大與深最深的水利工程和第一座二道壩采用堆石混凝土的水利工程。
為更直觀的讓大家了解東莊水庫,這里我們通過具體對比的方式進行呈現。
①庫容:占全省36%,全國最大型水庫之一
總庫容達32.76億立方米
已超過目前“西北第一大水庫”
安康瀛湖水庫(26億立方米)
相當于15個西安“水源地”——黑河水庫
占全省1098座水庫總庫容36%
在國內已投用水庫中,在前30位左右
![]()
中國目前大型水庫庫容量◎制圖/城記智庫
②工程:中國第二高,長近百公里
混凝土雙曲拱壩壩高230米
(相當于80層樓高,錦業路摩天樓高度)
大壩高度僅次于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
而三峽大壩壩頂的高程,為185米
整個水利工程完工后,
東莊水庫的庫區長度將達97公里
(相當于從銅川到秦嶺南五臺)
以及面積達7.3萬畝的水面
![]()
東莊水庫與西安、咸陽等關系◎制圖/城記智庫
③治理:更高防洪標準,確保
通過攔蓄洪水、調水調沙,
使涇河下游防洪標準
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將渭河下游洪水削減至至50年一遇
塑造下游華縣區域1000立方米/秒、
歷時約5天人工洪峰沖刷渭河主河床
確保西咸渭三市九縣區近150萬人
和80萬畝耕地防洪安全
![]()
目前陜西第一大水庫為安康瀛湖◎制圖/城記智庫
數據顯示:東莊水庫投運50年,將減少入渭泥沙30億噸,減少入黃泥沙25億噸。工程多年平均供水量4.3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發電量2.85億度。每年可減少煤炭消耗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25萬噸。
從進度上來看,東莊水庫的工期如下:
2018年6月開工建設,計劃2022年9月澆筑大壩第一倉混凝土;2023年開工建設東莊水利樞紐供水工程。當時間走到2025年11月4日,正式開始蓄水。
歷程:70年的世紀之路
它為何堪稱“世紀工程”?梳理時間線,它歷時七十年,有六個大節點。
第一次,五十年代初。為解決關中渭河下游的防洪和灌溉用水問題,在涇河峽谷進口段建設大型水庫設想提出。1956年,選定在禮泉縣東莊二級開發方案,目標為“以防洪、灌溉為主”。
第二次,六十年代初。三門峽水庫造成渭河下游嚴重淤積,洪水危及西安安全,“治黃會議”上明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方針。1965年,提出在禮泉建設東莊攔泥庫規劃。
![]()
三門峽水庫至今有爭議◎NEWS
第三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七十年代起,再次開始勘察設計,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對東莊壩址進行踏勘,并召開涇河東莊水庫技術討論會。1982年,提出選點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第四次,1990年至2000年。部省合作,全面開展前期工作。1991年3月,確定“防洪、減淤、灌溉、城鎮供水以及發電等綜合利用”目標。
1995年8月,完成相關報告總投資概算54億。1996年4月,鑒于投資較大、難以籌措,將開發目標調整為“以灌溉、供水為主”,解決關中嚴重缺水問題。此時,總投資減至39億。
![]()
東莊水庫是“中國第二壩高”◎NEWS
第五次,2000年以后。2001年10月,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問題調研報告完成,2005年12月國務院批復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目標為“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發電及改善生態環境”。
第六次,實質性工作。2010年5月,陜西省全面重新啟動東莊水利樞紐前期工作。在2014年和2017年,先后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和生態環境部環評審批。2018年6月,準備工程全面開工。
從各項指標和影響力來看,這個歷時70余年的東莊水利工程,是繼鄭國渠、涇惠渠之后在涇河上建設最大的控制性工程。
巨變:新的“鄭國渠”?
水和水利工程,是城市興替的標志。
最著名的,莫過于“鄭國渠”——中國最早的大型無壩引水灌溉工程、關中最早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興建于公元前246年。當時,韓國懼秦,遂派鄭國入秦,藉此耗秦人力資財。
沒想到適得其反,秦國強盛至此奠定基礎——《史記》稱“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鐘(折今100公斤)。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
鄭國渠的線路情況◎NEWS
![]()
鄭國渠目前依舊發揮功能◎NEWS
2016年11月8日,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上,鄭國渠成為陜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那么,它為何“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發電及改善生態環境”?這與三門峽水庫有關: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三門峽水庫造成渭河下游嚴重淤積,洪水危及西安安全,國務院高度重視。
1964年8月“治黃會議”上,確定“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方針,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在涇河,修建攔泥庫緩解三門峽水庫淤積的思路。
![]()
東莊水庫規劃示意圖◎NEWS
從歷史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大型工程,都將深遠影響未來無數年。
從更長遠角度來看,“東莊水庫”也將是一個新的千年工程。它將和“引漢濟渭”一樣,成為陜西新時代影響最深遠的水利工程之一。
“七普”之后,中國版圖日益明晰:人口持續向南部和東部聚集,中西部人口外流是大趨勢。對北方而言,西安是北方“壓艙石”之一。這里,我們將目光回到“大長安”——作為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歷史上的西安和咸陽,本身就是一座城。如今,“以水定城和以水定人”時代,“東莊水庫+引漢濟渭”工程投用,一個“新長安時代”將向我們走來。
![]()
![]()
東莊水庫與引漢濟渭,形成南北雙星◎制圖/城記智庫
“西安+咸陽+引漢濟渭”,兩城水資源總量已將常態化超過50億立方米……這其中,還有“雨線北移”到來的時代。
未來“西安+咸陽”為核心的西安都市圈,人口即使超2000萬,人均水資源也堪稱“北方最佳水資源”(見:《》)我們,更應該“一盤棋”思考城市一體化、人口和產業!
![]()
城記【西安水資源】系列(部分)
【水資源專題】
【水利工程專題】
文=城記智庫秦冰
?版權聲明:相關制圖均來自城記智庫
若有轉載請獲取授權
點擊關鍵詞 看看我們做過什么
城市研究
交通解讀
空間發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