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孫權,大家很容易想起“孫十萬”這個綽號,說的是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征合肥,結果被張遼率八百人大破。其實孫權除了被張遼八百人擊敗之外,還有一件非常丟人的事,那就是被公孫淵當猴耍了!
![]()
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家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州郡長官紛紛借討黃巾、討董卓的機會,大肆招兵買馬割據自立。我們熟知的三國前期,其實就是各路諸侯互相攻伐、兼并,大浪淘沙過后,只剩下魏、蜀、吳三方勢力。
但其實在遙遠的遼東地區,公孫家族也割據存續了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有的人認為,不應該說是三足鼎立,因為遼東也一直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自公孫度公元189年出任遼東太守之后,遼東一直在公孫家的掌控之中。
![]()
公元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任,207年公孫康擒斬圖謀不軌的袁尚、袁熙兄弟,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被拜為左將軍,封襄平侯。總體而言,公孫康掌權時期,討伐高句麗、韓濊,和曹操關系保持的還算不錯,而且還擴大了遼東的統治地盤。
公孫康有兩個兒子,長子公孫晃、次子公孫淵,但公孫康死的時候,兩個兒子年齡太小,所以眾人推舉其弟公孫恭繼位。曹丕即位后,遣使即拜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
![]()
之前,公孫恭因患上了男性生殖系統疾病而割去生殖器官成為閹人,身體虛弱不能治理國家。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淵逼奪叔父公孫恭之位。魏明帝不聽劉曄勸告,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野心勃勃,他和孫權的故事馬上就要開始了。
孫權對遼東的執著
孫權稱帝是在公元229年,但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是吳王。孫權也是不安于偏安一隅的,而且東吳的造船技術發達,所以孫權其實一直在聯絡遼東。有史料記載顯示,公孫康曾經斬殺過孫權派來的使者。
公孫淵自228年開始,便多次與孫權來往。嘉禾二年(233年),公孫淵遣使向孫吳稱臣,企圖以孫吳為外應以叛魏。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遭到顧雍、張昭等群臣反對,但孫權仍然派張彌、許晏等人攜金玉珍寶,帶領一個龐大的隊伍立公孫淵為燕王。
![]()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但認為孫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孫吳送來的珍寶,于是誘斬吳使,并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曹叡。孫權憤恨公孫淵巧詐反復,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后被陸遜等人勸止,才未出征。
孫權著實被公孫淵戲耍了一番,浮海千里送人頭,淪落為笑柄。公元237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又再次稱臣于吳,希望得到外援。曹魏派司馬懿率兵征討遼東,孫權雖然被公孫淵戲耍過,但這次還是決定繼續出兵。
![]()
孫權派羊衜等遠征遼東,但公孫淵已于此前為司馬懿攻滅,吳軍便攻打旅順口的魏軍海防城堡牧羊城,擊敗魏將張持、高慮,俘獲大批人口。當然,這只是史書記載的美化而已,其實恐怕孫權并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其實孫權對遼東的執著,看上去有些不可理喻,但站在孫權的角度。如果能夠真正與公孫淵結盟,一方面可以牽制曹魏,另一方面可以獲取戰馬。而且雖然當時孫權的行為有些冒進,但對于江東與東北地區的交流有積極的意義。
而且孫權對海外的探索,不光局限于遼東半島。黃龍二年(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吳軍實力達到了夷州(即臺灣島),雖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當地俘獲了數千人而還。衛溫和諸葛直等人是史料記載的最早到達臺灣的人。
![]()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權派將軍聶友、校尉陸凱帶兵三萬,征討珠崖、儋耳,這兩個地方其實就是今天的海南島。從以上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延續了漢武帝以來對海南島的有效管轄。
孫權對臺灣島、海南島、遼東半島念念不忘,執意出兵,說明了他對海外疆土的執著與探索。雖然在當時看來,孫權出兵臺灣島、遼東半島是沒有意義,而且看上去有些愚蠢。但從歷史長遠來看,對于經濟社會交流發展,是有著積極貢獻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