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某種程度來說,三國混戰可以被視為后來蠻族入侵的預演。由于黃巾之亂的巨大破壞,各地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人力資源荒,必須大量招募外族士兵。
這點在孫權的東吳政權尤為明顯。盡管遠離中原亂世,原生態保持相對良好,仍需要為自保或擴張積攢充足人礦。
世外桃源
![]()
孫吳的大部分區域 都沒有受黃巾叛亂波及
不同于飽受叛亂摧殘的北方,兩漢時期的吳越腹地尚未被充分開發。雖然有幾座歷史悠久的郡縣城市,實則深陷土著聚落的汪洋大海之中。所以在傳統漢文典籍中,往往將之評價為地廣人稀。但也塑造出飯稻羹魚、貧富差距不嚴重的小確幸局面,足以在亂世動蕩期吸引到大批流民遷居。
稍后,建立孫吳政權的江北軍事集團南下,形成類似后來南朝的三級結構。其中,以渡來人為主的基本盤,主要分布于鎮江到武昌之間的狹長平原地帶,承擔最要緊的軍政事物。他們之下是傳統吳地豪族,大都集中在長江和錢塘江之間的太湖平原,屬于生產主力且兼顧后備兵力。最后才是古老的百越土著后裔,分布于群山大海之間的廣袤區域,各方面權益屢遭剝奪。
![]()
少量渡來人貴胄 不足以撐起孫吳的東南半壁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這三級人群,成為東吳政權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早年的孫策一度迷戀高壓手段,只希望靠壓榨資源投入北方爭霸,從而收獲滿滿惡意與刺客的一擊斃命。
他的繼任者孫權就婉約不少,下放諸多特權給豪族世家,充分調動這些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要愿意與自己共榮,在戰時提供充足兵力,那么高官厚祿與領地分封都什么原則性問題。
![]()
孫策雖然勇猛 卻死于自己的本地治理措施
于是,相當詭異的精分場面,在孫吳時代的東南不斷上演。皇帝的渡來人集團霸占C位,時刻提防本地豪族背叛,又必須依仗他們率部曲出來撐場面。后者經常在對外關系方面使絆子,從而收獲不斷向南方與邊區脫脂的授權。
作為回報,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積極投身防御性戰爭,但拒絕替主公的宏大野望貢獻所有。若非末代皇帝孫皓亂搞一起,這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還能持續更長時間。
![]()
孫皓的敗亡 很大程度源于自己破壞規則
山越牛馬
![]()
孫吳政權的穩定 來自上層和中層的妥協共榮
既然默契達成,頂層統治者與社會中間力量握手言和,那么等待外圍蠻族群體的苦難就將開啟。根據《吳書》記載,鼎盛時期的孫權擁兵30多萬,其中有13萬人來自山越群體。如此突出的兵源占比,既暴露出渡來人集團的緊迫處境,也是對所謂“地廣人稀”評價的最好反駁。
事實上,山越族群的文明程度并不算低。盡管居于山地密林之間,卻有自己的城寨村落,也知曉如何進行冶煉、耕作。只是人群通常以氏族部落為組織框架,與中央系統的郡縣有些格格不入。在漢末的移民浪潮中,這類土著聚落獲得極大補充,生產水平較以往顯著增強。以至于有能力組織萬人隊伍,圍攻平原城市,堪比實操層面的國中之國。
![]()
山越堪稱孫吳政權的主力牛馬
針對如此龐大的化外人口,孫吳只能允許世襲領兵制存在,認可諸將把俘虜們豢養于自己封地。雖然在名義上把山地人口遷移到平原,用重新編戶齊民的方式予以管轄。但平日里全權負責地方事務,戰時則直編組為獨立單位,怎么看都更有封建遺風。于是,諸將的主要工作,就是想盡辦法擴大領地和兵員。到西晉建立前后,曾遍布東南的部落人口已近乎絕跡。
例如位于今天安徽境內的丹陽蠻,因本地盛產銅礦,制造武器水平頗高。在被名將陸遜擊敗后,瞬間貢獻出精兵萬人。后來的權臣諸葛恪,也是通過討伐丹陽山越,再給麾下增添甲士4萬、生民10萬!這些人習慣手持刀盾或者槍戟作戰,頭裹青巾、作風悍勇。只是在撤退中缺乏秩序,容易危急其他軍陣,造成多兵敗如山倒的米諾骨牌效應。
![]()
丹陽蠻因冶煉技術較高 屬于戰力頂級的牛馬
即便如此,山越牛馬們仍是不可多得的步軍耗材,以及更加關鍵的水軍人才。自古以來,江淮一帶水網密布。水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南方的缺乏馬匹問題,有利于滲透運兵與突襲。山越作為土著,不僅熟悉水性,還素有端午劃龍舟傳統,自然被成批安排到戰船上服役。孫吳特意在侯官設有大規模船廠,還建造過濡須塢、西陵塢等設防軍港,力求將牛馬身上的潛力挖掘殆盡。
此外,西漢時期就曾設立“越騎校尉”一職,說明江東土著的精英其實有騎馬傳統。哪怕素質不及北方游牧,至少能和同樣來自山區的羌人一較高下。故而在孫權大破黃祖后,曾派騎士馮則繼續追殺梟首。周瑜參加南郡之戰,也曾親自帶騎兵沖陣。奈何馬匹資源有限,經常需要靠繳獲、交換等于方式補充,嚴重限制戰力發揮與規模培養。遼東的公孫康假意交好,同樣是從貢獻寶馬開始贏取孫權歡心。
![]()
山越的騎馬傳統 至少可追述至西漢
外圍南蠻
![]()
除了山越 其他百越蠻族的牛馬度偏低
除堪稱模范牛馬的山越,孫吳境內還生活著不少其他南蠻群體。他們同樣有獨立城寨部落,日常靠耕田為生,與漢人的生活生產方式相當接近。漢末的建安年間,他們甚至囂張地下山圍攻武陵郡治,表現遠比后世網友想象的要強悍許多。
由于地理限制,針對這些群體的整合工作相當困難。比如南國水土氣候異于北方,甚至比太湖沿線更加濕熱,而且土地多毒蟲猛獸,非常考驗外來戶的適應能力。因此,孫吳慣用的豪族分封策略,在兩湖、閩粵等地都無法復刻,只能照搬兩漢的直屬郡縣建制,用刑徒罪犯充當主心骨。
![]()
氣候因素 始終是經略兩湖 閩粵的重大課題
豈料這些人桀驁不馴,更樂于借機遁入蠻夷反抗朝廷。以至于農業屯墾相當困難,只能靠產出不多的犀牛角、皮革、玳瑁謀利,每年都要向中央索取巨額花銷。唯有廣東沿海到越南北部,存在一定占比的海洋貿易補充,但歲入仍不足以平攤州縣的擴張費用。只能招攬印度、扶南來的佛教僧團,建立沿海地區最早的寺廟網絡,才勉強挖掘出簡易的靠海吃海潛力。
一旦孫吳決定親自下場,用官營力量搞海外擴張,立即面臨資不抵債的慘淡現實。比如登陸臺灣和海南的艦隊,擄掠來的當地人口完全不適應大陸氣候,很容易患病喪命。少數幸存者因文明差距過大,幾乎無法有效學習農耕、冶煉技藝,根本不能貢獻什么生產價值。這讓急于求成的孫權相當惱火,下令處決指揮官衛溫等人。
![]()
上海的靜安寺 最早可追述至孫權時代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來自嶺南或海島的蠻夷,缺乏充足的作戰實力。例如來自北部灣沿線的駱越兵,明顯比長江下游的山越更接地氣。他們習慣于穿皮甲,或是索性裸體上陣,用竹木制造的弓弩發骨質箭簇。而且缺乏操縱大型船舶經驗,發配到水師編隊都相當累贅。
所以,孫權之后的統治者,早已對使用當地人力感到心灰意冷。孫皓與西晉的交州爭奪,更多是服務于戰略層面而非實際收益。
![]()
許多南蠻人口的戰力 無法滿足孫吳軍隊需要
當然,上述發生在三國時期的歷史糾葛,很像是后來南北朝階段的場景預演。雖然孫吳的江東帝國沒能存續下去,但兼并他們的司馬氏皇族很快將收到類同劇本。
結果,新一批渡來人浩浩蕩蕩的蝸居于長江沿岸平原,期望找太湖流域的吳姓大族們共克時艱。然后緩慢向更南方區域拓殖,盡一切可能保留自己的漢魏傳統。最終,那些曾替曹操效力的北方蠻族完成整合,如司馬炎下江東般予以徹底取締......
![]()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