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 “1 小時大定突破 28 萬臺” 的捷報刷屏,轉身卻發現終端門店 “低價車無貨”;當 “一箱油能跑 2000 公里” 的宣傳點燃購車欲,實際駕駛卻連 1200 公里都難達標;當車企高管在社交平臺互懟 “拉踩”,背后是網絡水軍批量制造的 “對手黑料”—— 這兩年,中國汽車市場的 “熱鬧”,漸漸變了味。
![]()
9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出手,一場為期 3 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正式啟動。這場 “重拳” 瞄準的,正是讓消費者頭疼、讓行業內耗的三大頑疾:非法牟利的 “黑公關”“黑嘴”、夸大其詞的虛假宣傳,以及劍指對手的惡意詆毀。這不僅是對行業亂象的 “剎車”,更在提醒所有參與者:中國汽車要的是 “高質量突圍”,不是 “低水平內斗”。
從 “數字狂歡” 到 “現實落差”
“酒香也怕巷子深”,車企營銷本無可厚非,但如今不少宣傳已經脫離了 “推廣” 的本質,變成了 “套路”。最讓消費者糟心的,莫過于 “看得見的優惠,摸不著的現車”—— 部分車企用 “9.9 萬起售” 的低價廣告引流,消費者到店后卻被告知 “該配置已售罄”,要么加價選高配,要么等待遙遙無期的排產;更有甚者,把 “小定”(可退意向金)和 “大定”(不可退定金)混為一談,對外宣稱 “訂單超 10 萬”,實際真正轉化的銷量不足三成。
![]()
性能參數更是 “重災區”。有的車企把實驗室里的 “理想數據” 當實際表現吹,比如某車型宣稱 “純電續航 600 公里”,可消費者開著空調、載著人跑高速,實際續航直接 “打七折”;還有的拿 “發動機熱效率 45%”“風阻系數 0.21Cd” 當噱頭,卻絕口不提這些數據是在 “無負載、特定溫度” 下測出的,日常使用根本達不到。汽車作為家庭大額消費品,不少人攢了幾年錢才下單,可等來的卻是 “貨不對板”,維權時又面臨 “宣傳是宣傳,合同是合同” 的扯皮,苦不堪言。
![]()
銷量數據的 “文字游戲” 也誤導性十足。“XX 細分市場銷量冠軍”“XX 價位 SUV 銷量第一”—— 這些頭銜背后,往往藏著 “限定某個月”“限定某區域”“只算混動版” 的貓膩。消費者以為買的是 “公認好車”,實際只是車企精心篩選數據后的 “自封冠軍”。
從 “高管引戰” 到 “水軍互撕”
當然,隨著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加劇,一些車企也沒把心思放在研發上,反而玩起了 “輿論戰”。最顯眼的莫過于 “高管下場”:有的借 “科普” 之名暗踩對手技術 “落后”,有的在社交平臺發文 “內涵” 競品 “質量差”,甚至有人直接點名批評,把商業競爭變成了 “個人口水戰”。
![]()
更隱蔽的是背后的 “網絡水軍” 和 “黑公關”。某車企新車上市前,對手會通過 AI 生成虛假的 “碰撞測試視頻”,或捏造 “車主維權被打” 的故事,再由水軍批量轉發,瞬間搶占熱搜;還有所謂的 “汽車測評機構”,打著 “中立評測” 的旗號,收了錢就把競品貶得一文不值,沒收到錢就刻意放大小故障,美其名曰 “輿論監督”,實則是 “以測養商”。
![]()
這種 “劣幣驅逐良幣” 的氛圍,讓整個行業陷入內耗。2025 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中國十幾家車企的盈利總和,還比不上豐田一家 —— 人家在專注優化制造成本、提升技術溢價時,我們的部分車企卻在花錢 “買水軍”“打嘴仗”。長此以往,中國汽車與國際品牌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結語:整治不是 “終點”,而是 “回歸” 的起點
這次六部門的整治行動,不是要 “打壓” 車企,而是要 “扶正” 行業。《通知》里明確的三類整治重點,每一條都戳中了要害:用 AI 造水軍、借測評敲竹杠的 “非法牟利” 要停,吹得天花亂墜的 “虛假宣傳” 要改,盯著對手抹黑的 “惡意攻擊” 要斷。這不僅是給消費者 “撐腰”,更是給車企 “提個醒”:真正的競爭力,從來不是 “罵贏對手”,而是 “做好自己”。
![]()
對車企來說,該把精力從 “營銷套路” 轉回 “產品本質” 了 —— 少花點錢買流量,多投點錢搞研發,比如優化真實續航、提升安全性能;少琢磨怎么 “包裝數據”,多思考怎么 “降低成本”,讓消費者真正買到性價比高的車;少糾結怎么 “踩對手”,多關注怎么 “留用戶”,比如優化售后、傾聽反饋。豐田能成為 “盈利大戶”,靠的不是 “嘴炮”,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技術積累和成本控制,這才是中國車企該學的。
對消費者而言,也要保持 “理智”。面對 “1 小時訂單破 20 萬” 的狂歡、“某車型完爆對手” 的鼓吹,多留個心眼 —— 查一查真實車主的口碑,比一比第三方評測的客觀數據,別一不小心成了車企 “輿論戰” 的 “嘴替”,甚至觸犯法律法規。
![]()
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靠的是新能源賽道的技術突破,靠的是 “性價比” 的誠意,而不是 “內斗” 的熱鬧。這次整治行動,就像給行業潑了一盆 “冷水”,讓大家清醒過來:告別 “嘴炮”,回歸 “產品力”,才能真正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畢竟,消費者買的是 “好車”,不是 “好廣告”;行業要的是 “百年老店”,不是 “曇花一現” 的流量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