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師沒回微信,這位爸爸舉報班主任!質疑家委會,上告學校,剛開學廣州一位家長就‘火’了。
![]()
看完那條熱搜,我心里不是滋味。
火的不是孩子,是爸爸。可真正受傷的,卻是那個才上一年級的小男孩。
開學第三天,班里拍合影。全班穿校服,就他穿了件白T恤。照片發到群里,他站在最后一排,頭低著,手攥著書包帶。
爸爸炸了。
![]()
更狠的在后頭——他整理了四條舉報材料,直送教育局:家委會誰選的?沒投票!信息傳達滯后,指責班主任能力不行!拒絕加微信,態度傲慢!說孩子被排除合影,傷害心理!
條條列得清清楚楚,字字句句都是“理”。
![]()
網上一堆人叫好:“終于有人敢站出來!”“家委會早該整頓了!”“老師也不能高高在上!”
可沒人問一句:這孩子以后怎么辦?
你舉報成功了,老師被批評了,家委會重選了。可第二天,孩子走進教室,發現沒人跟他說話。課間分組游戲,他站在圈外,沒人喊他。
這種情況我孩子學校另一個班級出現過,那個家長的孩子有點調皮,上課影響到其他孩子,老師管教。家長不高興,說老師針對他家的孩子,投訴老師,經常在班級群里吵,把老師整崩潰了。
![]()
結果沒人跟他孩子玩,老師們也不敢管他家的孩子。
真有家長覺得,只要自己“贏了”,孩子就安全了?可學校是小社會,孩子是敏感的。當一個家庭成了“麻煩戶”,老師哪怕嘴上不說,心里也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同學哪怕不懂是非,也會看風向:“他爸那么兇,別惹他。”
你爭的是規則,他們看到的是“沖突”。你追求的是公平,孩子承受的是孤立。
![]()
別跟我說“孩子不能太脆弱”。六歲的孩子,哪懂什么叫“程序正義”?他只知道,那天全班都上臺拍照,就他被留下。他只知道,爸爸吵完架后,老師再也不叫他回答問題了。
再說說穿校服這事。全國小學基本都有規定:開學、升旗、集體活動必須穿校服。這是培養集體意識,不是搞形式主義。
![]()
衣服沒干、忘帶了,能理解,為何那家長不想想,其他學生都能穿校服,為何他兒子衣服沒干沒穿?自己對孩子的事真正上心了嗎?
事情已經發生了,孩子沒拍情緒不好,家長心疼能理解。但解決辦法是——家長主動聯系老師,說一句:“老師不好意思,今天衣服沒干透,明天一定穿。”
而不是等拍完照,再回頭質問“為什么區別對待”。
你讓孩子守規矩,自己卻用最不守規矩的方式鬧事。這算什么教育?
![]()
家委會確實有問題。有些成了“關系戶俱樂部”,有些賬目不清,有些收錢像收稅。可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掀桌子,還是坐下來談?
去年杭州有個媽媽,發現班里收“空調維護費”,她沒罵,沒舉報。先查教育局文件,確認違規,再聯合幾個家長私下跟老師溝通:“咱們支持班級建設,但能不能更透明一點?”結果呢?費用退了,學校還出了新規。
![]()
她沒上熱搜,沒人叫她“英雄”。但她真的改變了問題,也沒讓孩子背鍋。
現在太多家長,一有點事就“戰斗模式”拉滿:老師回微信慢了=不重視我家!孩子沒當班長=肯定被針對!作業批改潦草=職業素養差!
可教育不是戰場。孩子也不是你的代言人。
![]()
你沖出去“維權”,以為在保護他,其實可能正在教會他: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攻擊,不是溝通。
那個沒拍上合影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場舉報。而是一句:“寶貝,今天沒穿校服沒關系,以后記住上學要穿校服,遵守校規。”
比起讓老師道歉,他更怕被同學孤立。比起贏一場爭執,他更想有個能安心笑出聲的教室。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的深遠,不是替他掃平所有路障,而是教會他——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依然走得穩,笑得出來。
![]()
有些事,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真不必那么較真。只要不傷身、不傷格,那些小小的“不公平”,反而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你要他學會的,不是告狀,而是化解;不是指責,而是共處;不是贏,而是活得自在。
那位爸爸還在等教育局的回復。可他的兒子,已經連續三天放學時,低著頭,一個人走在隊伍最后。
你看,大人世界的“勝利”,有時候,真的會壓彎孩子的脊背。
別讓我們的“正義感”,成了孩子童年里,最重的一塊石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