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個美國的朋友來深圳出差,特意來找我聊天。
她是一個深二代,從小到大一路名校讀上去,本科考上知名985高校,研究生去了美國。
她家境不錯,長相秀麗,聰明懂事,屬于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這次回來,她給我講了很多在美國的真實感受,說實話好多方面都與我的想象不符,還挺讓我驚訝的。
今天,分享給大家。
為了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敘述。
![]()
來美國之前,我對美國的想象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自由、多元、尊重個體差異,人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可沒想到,到美國學習和工作的四后,我卻越來越覺得:美國,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中國。
01
— Dr小魚 —
從“高考”到“常春藤”
我是在中國的那套邏輯里長大的: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找份體面的工作。
一路往上走,才算不辜負父母和自己。
結果來了美國才發現,這里也沒什么不同。
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對標中國的清北復交。
有一張藤校的文憑,哪怕是冷門專業,投簡歷的時候都自帶光環;
美國很多大企業都有Feeder School的名單,不在這個名單里,第一步人工智能篩簡歷的時候就被淘汰了。
而頂尖企業的Feeder School基本上就是藤校前十,最次也是美本前三十。
我有個同事,某州立大學畢業,成績優秀,人也勤奮。
但他申請華爾街知名投行時,連面試機會都沒拿到。
理由很簡單:那家公司基本上只要藤校和前十的學生,招聘宣講會也只在藤校開。
這不就是“中國版校招只去985”的翻版嗎?
![]()
02
— Dr小魚 —
Hustle文化 ≈ 中國式“內卷”
國內很多人以為美國人下班就躺平了,我以前也這樣認為。
來了美國,我才知道有一種Hustle文化。
“Hustle” 在英文里原意是“忙碌、奔波、拼命干活”。
這個詞在美國很流行,尤其是在硅谷創業圈和華爾街等,后來延伸成一種職場文化。
你可能聽過 “Rise and Grind” (起床就拼),這就是 Hustle Culture 的典型口號。
只要你進了硅谷、投行、律所等地方工作,你就會發現里面的氛圍和中國的“996”差不多。
“Hustle文化”的核心是:把“忙”、“拼命工作”、“不停折騰”當成一種值得驕傲的生活方式。
我現在硅谷上班,經常覺得身邊的人非常非常卷。
周圍全都是常春藤精英或來自國內清北復交的學霸,他們個個都好努力、好奮斗,有些人晚上十點還在寫代碼。
有人圣誕節前夜都要去公司加班。
這跟在北京深圳的大廠有什么區別?
紐約的投行更狠。
一個我認識的中國女生,在華爾街做分析師,凌晨三點才從辦公室出來,拎著外賣回家。
她對我說,走出辦公樓的時候,恍惚以為自己還是那個“北漂打工人”。
![]()
03
— Dr小魚 —
普通人的 “美國夢”與“中國夢”
幾乎是同樣的敘事
中國人愛說“我要努力發財”,美國人則講“我要實現美國夢”。
本質沒差別。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普通人的夢想都是買大房子、開好車子,送孩子上名校。
我有一位美國同事,父母是藍領工人,他拼了命考上常春藤,進了咨詢公司,每天加班到深夜。
他跟我說:“我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我以后孩子不用過我父母那樣的生活。”
而更多的中產家庭,則是拼命雞娃,生怕孩子滑落到藍領階層。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簡直是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
![]()
04
— Dr小魚 —
美國,就是一個巨大的中國
美國社會強調: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
中國社會說:只要拼命學習,你就能出人頭地。
但問題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靠努力改變命運。
在中國,農村孩子和大城市孩子的起跑線不同;
在美國,白人中產的孩子和貧困移民的孩子,也在不同的軌道上奔跑。
哪里都有自己的‘拼爹’游戲。
當初我以為自己逃離了中國的那套“卷文化”,結果在美國,卻依舊活在“績優主義”的大網里。
來美國越久,我越覺得這里像中國,本質上這兩個地方的底色是完全一樣的:
都用外在的成就來定義一個人
都把工作當作身份認同的核心
都在“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幻象里奔跑
原來,我只是從一個主流敘事,進入了另一個主流敘事。
所以我常常想,美國,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