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今人校注明代史籍和所繪明代圖集,將福建東南海域的“浯洲嶼”和“浯嶼”混淆為一地。從島嶼稱謂、地理方位、海島規模、生業狀況、寨所建置以及輿圖標注等方面考察,證實明代福建“浯洲嶼”與“浯嶼”實為兩個獨立的地理實體。對歷史時期海島地名訛誤的考證,有助于深化學界對我國海島主權的歷史認知。
【關鍵詞】明代;浯洲嶼;浯嶼;金門
《元史·百官志》載福建“凡置鹽場七所”,即包括浯州。按中華書局校勘記,“此‘浯州’實指‘浯洲嶼’,即福建金門島,今金門縣。其上舊有鹽場。‘州’當作‘洲’,今改”,實為不刊之論。《明史·兵志》載福建沿海設有五大水寨,浯嶼為其中之一。清代以來,將“浯洲嶼”與“浯嶼”混淆者甚多,如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誤認為浯嶼水寨“置于浯洲嶼太武山下”。今人校注明代海外交通史籍也出現將“浯嶼”認同“浯洲嶼”的訛誤,如向達在《兩種海道針經》中認為“明代浯嶼原指浯州嶼,即福建金門島”,謝方校注《東西洋考》也認為“浯嶼,今我國福建省金門島”。《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福建地圖亦采信此說,將金門所駐防島嶼錯誤標注為“金門(浯嶼)”,實應改為“金門(浯洲嶼)”,“浯嶼”另有其地(圖1)。
![]()
明代福建枕山襟海,島嶼眾多。從島嶼稱謂來看,明代以前已經形成了較為明確的分類,即“海中之地可以合聚落者”曰“洲”,“小于洲而亦可居者”曰“島”,“小于島”曰“嶼”,“小于嶼而有草木”曰“苫”,可見“洲”比“嶼”類海島更大。按明代浯洲人蔡獻臣《清白堂稿》所載“海嶼之大者曰浯洲、曰嘉禾,而其小者曰浯嶼、曰烈嶼”,直接表明浯洲嶼與浯嶼不僅是兩個島名,且前者比后者更大。另,從島嶼方位看,浯洲嶼地處泉州府東南大海,去同安縣治陸行九十里、水行五十里,“西連烈嶼、中左,南達擔嶼、鎮海”。而浯嶼位于漳州府東部海域,與大擔嶼、小擔嶼相連。
除島嶼稱謂、地理方位不同,浯洲嶼與浯嶼的海島規模及生業狀況也有顯著差異。據明代文獻記載,浯洲嶼“翔風十七、十八、十九、二十都地也,廣袤五十余里”,島上有大雙山、小雙山、虎山、金山等十余座山,“其最高者曰太武”,即北太武山(與漳州府漳浦縣南太武山相對);島內另有自然生成的許坑、湖山、湖頭、赤庭、湖尾五湖,明末時赤庭湖、湖尾湖已淤塞為田。由于浯洲嶼“田地稀少,多產魚鹽”,島上民眾遂以此為業,至弘治年間,浯洲場鹽課“額辦一萬四千九百七十六引三百六十一斤”,約占泉州府鹽課總額的四分之一。此外,浯洲嶼“士詩書,皇朝科目為盛”,明中后期科舉出仕的陳健、蔡獻臣、蔡復一等良吏即為例證。反觀浯嶼,僅周圍數里,“林木蒼翠,上有天妃廟”。明初,江夏侯周德興在浯嶼設置備倭水寨,后因寨址內遷,浯嶼“孤懸海中,既鮮村落,又無生理”,一度成為倭番據點。明代文獻中浯洲嶼與浯嶼作為地名同時出現的記載并不少見。如洪受在《滄海紀遺》中所言“漳賊謝萬貫率十二舟自浯嶼引倭陷浯洲”,池顯方在《與闕褐公書》中所記“令左游收汛駐舊浯嶼,出汛巡浯洲等處”,說明浯洲嶼和浯嶼實為兩個不同島嶼。
再從島嶼建置變遷來看,浯洲嶼和浯嶼也不存在統隸關系。浯洲嶼為明代金門守御千戶所駐防島嶼,隸永寧衛。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在島上修筑金門所城,“周圍六百三十丈,基廣一丈,高一丈七尺,窩鋪三十六,門四”,“金門”遂成浯洲嶼別稱;永樂十五年(1417),都指揮谷祥又“增高三尺,筑西、北、南三月城,各建樓”;至正統八年(1443),都指揮劉亮、千戶陳旺再增置四門敵臺。此外,浯洲嶼從洪武時期還增置陳坑、峰上、田浦、官澳四所巡檢司及鹽場司,并未設置水寨。浯嶼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起即為浯嶼水寨駐扎地,據明代《八閩通志》和《閩書》記載,浯嶼水寨“舊設于浯嶼”,此后“以其孤遠移入廈門,而寨名仍舊”,萬歷內閣輔臣葉向高在《改建浯嶼水寨碑》中也明確記錄寨址“故在大擔、南太武山外”的浯嶼。因此,顧祖禹、向達等人所言浯嶼水寨原置于浯洲嶼的說法存在訛誤。到了弘治年間,浯嶼水寨已經遷移至嘉禾(廈門)島的中左所,但仍沿用“浯嶼水寨”舊稱,“每歲分永寧、漳州二衛軍士更番備倭于此。永寧衛官二十六員,旗軍二千二百四十二名。漳州衛官一十二員,旗軍六百五十六名”。為區分內遷之后的“浯嶼水寨”地名,浯嶼島也一度被稱作“舊浯嶼”,如明人鄭若曾在《籌海圖編》中所言“其舊浯嶼基,乃為寇之窠穴”。至萬歷時期,浯嶼水寨又從廈門中左所“移于晉江石湖”,仍用此前寨名,“戰艦四十八只,兵千八十九名,歲餉大約銀萬一千九百兩有奇”。由上可見,浯嶼水寨雖歷經兩次內遷,但“浯嶼”這一島嶼名稱并未改變,且與駐防在“浯洲嶼”的金門所也無隸屬關系。
另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代《泉州府圖說》,浯洲嶼與浯嶼的地理位置、寨所建置也清晰可辨(圖2)。該圖集應繪制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或稍后,圖中城鎮衛所巡司皆有明顯符號標注。按“同安縣圖說”記載,該縣“海外諸島有大嶝、小嶝、古浪、烈嶼,星置棋列,而浯州、嘉禾為冠”,表明浯洲嶼和嘉禾嶼面積最大,與前引明人蔡獻臣所載一致。按“官澳巡司圖說”記載,“官澳巡司在縣東南之浯州,去峰上二十里”,直接表明輿圖標注的“金門所”“官澳巡司”“峰上巡司”“鹽場司”所在地即為浯洲嶼,其他如“浯州場”“太武山”“田浦司”“陳坑司”等標注也可補充論證(圖2)。輿圖中鄰近小擔島的“舊水寨”則為浯嶼,按《泉州府圖說》,萬歷三十年(1602),“該本府程知府籌畫海上,惟浯嶼寨汛地,起崇武、止料羅,最稱險要”,“晉江縣圖說”亦提及“近蒙程知府請移浯嶼水寨于石湖澳,北仰崇武、南瞰料羅”,與前文所論互為補充。
![]()
綜上考述,明代福建東南海域中的浯洲嶼和浯嶼實為兩個不同的地理實體,無論是島嶼稱謂、地理方位,還是海島規模、生業狀況及寨所建置,二者之間都存在明顯差異。今人校注明代史籍和編繪明代圖集時,應注意類似浯洲嶼與浯嶼的地名訛誤問題。對相關島嶼的考證既能深化學界對我國相關海島主權的歷史認知,也可為社會各界規范使用海島名稱提供學術依據。
![]()
作者:龔俊文
來源:《歷史地理研究》2025年第2期
選稿:賀雨婷
編輯:王玉鳳
校對:賀雨婷
審訂:宋柄燃
責編:耿 曈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