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深秋的海風第三次掠過情侶路的椰林時,珠海的暮色終于完成了從淺藍到墨紫的漸變。野貍島東側的海面上,還殘留著夕陽最后一抹橘紅,就在這光影交替的瞬間,一陣幾乎不可聞的電流聲從 “貝殼” 底部傳來 —— 緊接著,兩道暖金色的光束突然刺破暮色,如同深海中沉睡千年的巨貝猛然睜開眼眸。光點沿著 “貝殼” 流暢的弧線次第綻放,從底部的淡藍到中部的暖黃,再到頂部的璀璨白光,不過三分鐘,兩座巨型 “貝殼” 便在夜色中完全 “蘇醒”,海浪拍打著礁石,燈光映照著海面,連空氣里都飄著浪漫的因子。這就是珠海日月貝,中國第一座海島大劇院,也是無數人心中 “一生必看的濱海夜景”。
![]()
若你問珠海本地人,日月貝為何能成為城市名片?答案絕不止 “好看” 二字。它不像北京故宮那樣承載著千年歷史,也不似上海東方明珠那般象征著金融繁華,卻憑著與大海共生的靈動、與文化共鳴的底蘊,以及激活夜間經濟的活力,成為珠海最鮮活的 “城市代言人”。從 2017 年正式運營至今,日月貝接待游客超 3000 萬人次,舉辦演出近 2000 場,帶動周邊商圈夜間消費額年均增長 25%,更被評為 “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核心節點”。這座看似只是 “建筑” 的地標,究竟藏著怎樣的魔力?今天,我們就用 5000 字,帶你走進日月貝的晝夜,解鎖它從設計圖紙到城市頂流的傳奇故事。
![]()
一、設計:讓建筑與大海 “對話”,每一寸細節都藏著匠心
第一次站在日月貝腳下時,建筑設計師陳可石曾說:“它不是被‘建’在海邊,而是從海里‘長’出來的。” 這句話,道盡了日月貝設計的核心 —— 與自然共生。
![]()
2010 年,珠海啟動海島大劇院項目招標,彼時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座 “海島大劇院”,如何讓建筑既符合藝術功能,又能融入濱海環境,成了最大的難題。陳可石團隊的方案,從一開始就跳出了 “傳統劇院” 的框架:不做方正的樓宇,不搞華麗的裝飾,而是以 “貝殼” 為原型,讓建筑成為大海的一部分。
![]()
“當時我們在野貍島住了半個月,每天觀察潮汐、風向和光影變化。” 陳可石在后來的采訪中回憶,野貍島三面環海,漲潮時海水幾乎能漫到岸邊,退潮后又會露出細膩的沙灘,這種 “與海互動” 的特質,成了設計的關鍵。最終確定的 “雙貝” 造型,并非憑空想象 ——“大貝” 對應著劇院的主劇場,高 90 米,可容納 1550 名觀眾,內部聲學設計達到國際頂級標準,即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清晰聽到舞臺上的細微聲響;“小貝” 則是多功能廳,高 60 米,可容納 550 人,適合小型音樂會、話劇和藝術展覽。兩座 “貝殼” 并非對稱排列,而是像自然中依偎的貝殼那樣,略微錯開,既保證了視野通透,又能抵御海風對建筑的沖擊。
![]()
最令人驚嘆的,是日月貝的外墻材料。為了模擬貝殼的質感,團隊專門研發了一種特殊的 GRC(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材料,每一塊外墻板都經過精密計算,厚度從 5 厘米到 12 厘米不等,表面有細微的凹凸紋理,就像真實貝殼的殼紋。白天,這些板材會隨著陽光角度的變化,呈現出從米白到淺金的漸變;到了夜晚,燈光透過板材的縫隙折射出來,會形成 “珍珠般的光澤”。為了找到最貼合的顏色,團隊曾對比過 200 多種白色,最終選定的 “日月白”,既不會在陽光下刺眼,也不會在夜色中顯得暗淡,完美融入珠海的海天之間。
![]()
照明設計更是 “神來之筆”。負責燈光設計的團隊摒棄了 “通體亮燈” 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 “貝殼” 的結構,劃分出三個照明層次:底部靠近海面的區域,用波長 450 納米的藍色 LED 燈,模擬深海的靜謐,燈光透過 GRC 板材后,會在海面上形成 “波光粼粼” 的效果。
![]()
中部的曲線部分,采用暖黃色燈光,亮度控制在 200 流明左右,既不會過亮影響周邊居民,又能勾勒出 “貝殼” 柔美的輪廓;頂部則安裝了 1200 顆微型白光 LED 燈,每顆燈的亮度都可獨立調節,夜晚開啟時,就像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偶爾還會模擬 “流星劃過” 的效果,引發游客陣陣歡呼。
![]()
“我們希望日月貝的燈光不是‘炫技’,而是‘敘事’。” 燈光設計師說,每天的燈光秀會分為三個階段:19:00-20:00 是 “海洋序曲”,以藍色和白色為主,模擬海浪、星光;20:00-21:00 是 “文化共鳴”,會配合劇院內的演出,用暖黃色燈光營造氛圍;21:00-22:00 是 “城市晚安”,燈光逐漸變暗,最后只留下頂部的 “星光”,溫柔地送別游客。這種 “有節奏” 的燈光變化,讓日月貝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有溫度的 “城市伙伴”。
![]()
二、體驗:白天看 “建筑藝術”,夜晚享 “文旅盛宴”
如果你只在夜晚見過日月貝,那你可能錯過了它一半的美。白天的日月貝,是 “建筑與自然的共生體”;夜晚的日月貝,是 “文化與商業的融合場”,不同時段的體驗,各有各的精彩。
![]()
(一)白天:漫步 “貝殼王國”,解鎖小眾打卡點
上午 9 點,野貍島的晨霧還未完全散去,日月貝的 “貝殼” 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海風吹過,偶爾會有海鷗從 “貝殼” 上空掠過,構成一幅靈動的畫面。此時的日月貝,游客還不多,最適合沿著周邊的步道慢慢探索。
![]()
從情侶路走進野貍島,首先會看到一條長約 800 米的 “貝殼棧道”,棧道的欄桿上雕刻著不同種類的貝殼圖案,從鸚鵡螺到扇貝,每一個都栩栩如生,旁邊還配有文字介紹,成了小朋友的 “海洋科普課堂”。沿著棧道往前走,會經過一個 “貝殼廣場”,廣場中央有一座高 5 米的 “珍珠雕塑”,由 365 片不銹鋼片組成,象征著 “日月貝全年無休的陪伴”。很多游客會在這里拍照打卡,尤其是陽光好的時候,雕塑會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十分出片。
![]()
走到日月貝腳下,一定要走進 “大貝” 內部看看。主劇場的穹頂采用了 “貝殼分層” 設計,從頂部垂下 1200 根透明的 “水晶管”,模擬貝殼內部的珍珠層,燈光亮起時,就像置身于 “珍珠宮殿”。劇場的座椅也很有講究,顏色是 “深海藍”,座椅的曲線貼合人體工學,即使久坐也不會覺得累。舞臺的背景墻是可升降的 LED 屏,能模擬大海、星空等場景,配合頂級的音響系統,讓觀眾在欣賞演出時,獲得 “沉浸式體驗”。
![]()
“上次帶父母來看《天鵝湖》,母親說‘就像在海邊看芭蕾,太特別了’。” 珠海市民李女士說,她每年都會買日月貝的 “市民惠民票”,帶著家人看至少 3 場演出。為了讓更多市民走進劇院,日月貝推出了 “惠民演出計劃”,每場演出都會預留 10% 的低價票,最低只要 80 元,還會定期舉辦 “公益音樂會”“藝術講座”,讓文化真正 “走進尋常百姓家”。
![]()
“小貝” 的多功能廳則更具 “文藝氣息”,這里經常舉辦小型畫展、攝影展和獨立音樂人演出。今年深秋,這里舉辦了 “珠海海洋攝影展”,展出了 100 多幅珠海海域的攝影作品,從珊瑚礁到中華白海豚,讓游客通過鏡頭感受珠海的海洋之美。展覽期間,還邀請了攝影師現場分享拍攝故事,很多游客聽完后,都表示 “想親自去海邊看看”。
![]()
除了劇院內部,日月貝周邊的 “文創小店” 也值得一逛。“貝語文創” 是一家以日月貝為主題的小店,店里的產品從鑰匙扣、冰箱貼到帆布包、絲巾,都融入了 “貝殼” 和 “海洋” 元素。老板是土生土長的珠海人,她說:“我希望游客帶走的不只是紀念品,還有珠海的海洋故事。” 比如店里最受歡迎的 “日月貝燈光拼圖”,拼圖完成后,按下開關,就能模擬夜晚日月貝的燈光效果,很多游客都說 “把珠海的夜景帶回家了”。
![]()
(二)夜晚:沉浸 “光影盛宴”,感受夜間經濟活力
晚上 7 點,隨著第一縷燈光亮起,日月貝的 “夜生活” 正式開啟。此時的情侶路已經熱鬧起來,有帶著孩子的家長,有手牽手的情侶,還有背著相機的攝影師,大家都在等待這場 “光影盛宴” 的開始。
![]()
19:30 左右,日月貝的燈光完全亮起,海面上倒映著 “貝殼” 的影子,隨著海浪輕輕晃動,仿佛 “貝殼在深海中呼吸”。此時,周邊的商業街區也同步熱鬧起來:“海鮮大排檔” 的老板開始吆喝,新鮮的蝦蟹還在水箱里活蹦亂跳;“咖啡小店” 的門口擺起了戶外座椅,游客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夜景;“街頭藝人” 抱著吉他彈唱著《珠海之戀》,偶爾會有游客跟著一起哼唱,氛圍十分溫馨。
![]()
“我們夫妻倆每周都會來這里散步,有時候會在海邊吃點海鮮,有時候會去聽場小型音樂會。” 珠海市民王先生說,他住在香洲區,開車到日月貝只要 20 分鐘,日月貝已經成了他們 “周末休閑的固定打卡點”。像王先生這樣的本地市民,占日月貝夜間客流的 40% 左右,他們的到來,讓日月貝的夜間經濟有了 “穩定的基礎”。
![]()
除了本地市民,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也專程為日月貝的夜景而來。來自廣州的游客小張,今年國慶專門和朋友來珠海玩,“我們提前半個月訂了日月貝附近的酒店,就是為了晚上能近距離看燈光秀。” 小張說,他們在日月貝玩了三個晚上,第一天看燈光秀,第二天看了一場話劇,第三天在周邊的文創店逛到關門,“感覺這里不僅好看,還很好玩,下次還要來。”
![]()
為了留住游客,日月貝周邊的商家也推出了很多 “夜間特色服務”。比如 “海鮮餐廳” 推出了 “夜景套餐”,游客可以坐在靠窗的位置,一邊吃海鮮,一邊看燈光秀,套餐里還包含一張日月貝的明信片,深受游客喜歡;“酒店” 推出了 “日月貝觀景房”,房間的窗戶正對著日月貝,晚上躺在床上就能看到燈光秀,很多情侶都會提前預訂;“文創店” 延長了營業時間,直到晚上 11 點才關門,還推出了 “夜間限定產品”,比如會發光的日月貝鑰匙扣,只有晚上才能買到。
![]()
這些 “特色服務”,讓游客的 “夜間體驗” 更加豐富。數據顯示,2024 年國慶期間,日月貝周邊商圈的夜間客流量達到了日均 5 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過 60%,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 2 小時延長到了 4 小時,帶動周邊餐飲、住宿、購物等行業的營業額同比增長 35%。
![]()
三、帶動:從 “單個地標” 到 “夜間經濟帶”,日月貝如何激活整座城?
日月貝的價值,遠不止 “吸引游客” 那么簡單。作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核心節點,日月貝就像一顆 “火種”,點燃了珠海的夜間經濟,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發展,形成了一條以 “海洋文化” 為核心的 “夜間經濟帶”。
![]()
(一)情侶路:從 “交通道路” 到 “休閑長廊”
情侶路是珠海的 “城市名片”,也是連接日月貝與其他景點的重要紐帶。以前的情侶路,主要是交通道路,夜間照明不足,游客很少;自從日月貝火了之后,珠海對情侶路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將其打造成了 “夜間休閑長廊”。
![]()
改造后的情侶路,新增了 12 處 “觀景平臺”,每一處都能看到日月貝的夜景,平臺上還安裝了座椅和遮陽棚,方便游客休息。道路兩側的路燈換成了 “海洋主題燈”,燈柱上雕刻著海浪圖案,晚上亮起時,就像 “海浪在路邊流動”。此外,還新增了 3 條 “夜間徒步路線”,分別是 “日月貝 - 珠海漁女”“日月貝 - 香爐灣”“日月貝 - 野貍島環島”,每條路線都有清晰的指示牌,沿途還有補給站,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夜間徒步。
![]()
“現在的情侶路,晚上比白天還熱鬧。” 徒步愛好者劉先生說,他每周都會參加 “情侶路夜間徒步活動”,從日月貝出發,走到珠海漁女,全程約 5 公里,“一邊走一邊看夜景,還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別舒服。” 據統計,改造后的情侶路,夜間客流量同比增長了 80%,成了珠海夜間最受歡迎的 “休閑地” 之一。
![]()
(二)野貍島:從 “無人小島” 到 “文旅綜合體”
野貍島以前是一座 “無人小島”,除了偶爾有漁民上島,幾乎沒有游客;自從日月貝建在島上后,野貍島變成了 “文旅綜合體”,成了珠海的 “網紅打卡島”。
島上新增了 “海洋科普館”,館內有各種海洋生物標本和互動裝置,小朋友可以通過觸摸屏幕了解海洋知識,還能體驗 “模擬潛水”,感受深海的魅力。科普館旁邊是 “藝術街區”,有 10 多家獨立工作室,涵蓋了繪畫、陶藝、手作等領域,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 “親手做貝殼手作”,把自己的 “珠海記憶” 帶回家。
此外,野貍島還推出了 “夜間環島游” 項目,游客可以乘坐觀光車,沿著環島路欣賞夜景,途中會經過 “貝殼廣場”“珍珠雕塑” 等景點,導游還會講解日月貝的設計故事和珠海的海洋文化。“夜間環島游” 推出后,深受家庭游客喜歡,國慶期間日均接待游客超過 2000 人次。
(三)周邊商圈:從 “冷清商鋪” 到 “網紅打卡地”
日月貝周邊的商圈,以前大多是 “冷清商鋪”,很多店鋪因為客流量不足而關門;自從日月貝火了之后,這些商圈重新煥發了活力,成了 “網紅打卡地”。
位于日月貝西側的 “海韻城”,以前是一座普通的商場,現在變成了 “文旅商業綜合體”,引進了很多 “特色商家”:有 “海洋主題餐廳”,菜品造型像貝殼、海浪;有 “沉浸式影院”,觀影時會有海風、海浪聲的特效;還有 “文創市集”,每天晚上都會有攤主售賣手作、飾品等,充滿了文藝氣息。“海韻城” 的負責人說,現在商場的夜間營業額占比超過了 60%,周末更是一座難求。
距離日月貝 3 公里的 “揚名廣場”,也借勢推出了 “夜間消費節”,每個周末都會舉辦 “海鮮美食節”“露天音樂會” 等活動,還推出了 “日月貝聯票”,游客購買聯票后,可以享受商場購物折扣和日月貝演出門票優惠。“夜間消費節” 推出后,商場的夜間客流量同比增長了 50%,很多商家都表示 “生意比以前好了太多”。
這種 “以點帶面” 的帶動效應,讓日月貝不再是 “孤立的地標”,而是 “珠海夜間經濟的核心引擎”。數據顯示,2024 年 1-10 月,珠海夜間文旅消費總額達到了 180 億元,其中日月貝周邊區域貢獻了 45%,帶動了超過 10 萬人就業,真正實現了 “一個地標激活一座城”。
四、背后:珠海的 “夜間經濟密碼”,不止于 “燈光秀”
日月貝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網紅效應”,而是珠海 “精準定位、科學運營” 的結果。這座城市的夜間經濟,從來不是 “簡單的燈火輝煌”,而是 “以文化為魂、以特色為根、以體驗為王” 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一)以 “文化” 為魂,避免 “千城一面”
很多城市的夜間經濟都陷入了 “同質化” 的困境,無非是 “燈光秀 + 小吃街”,而珠海的夜間經濟,從一開始就抓住了 “文化” 這個核心。日月貝的定位不是 “單純的觀景地”,而是 “文化體驗中心”,通過舉辦演出、展覽、講座等活動,讓夜間經濟有了 “精神內核”。
“我們希望游客來日月貝,不只是看燈光,更能感受珠海的文化。” 日月貝運營負責人說,每年日月貝都會舉辦 “海洋文化節”“國際戲劇周” 等活動,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來演出,還會挖掘珠海本土的文化資源,比如推出《珠海漁女》《伶仃洋》等本土題材的話劇,讓游客通過演出了解珠海的歷史和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