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倉頡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鄉堌堆坡村西北隅。相傳黃帝史官、文字鼻祖倉頡卒后即葬于此,每年春秋祭祀,歷代香火不斷。
![]()
倉頡,又作蒼頡。舊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據《世本·作篇》記載:“黃帝使蒼頡作書。”《淮南子·本經訓》記載:“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許慎《說文·序》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音杭,鳥獸經過的痕跡)之跡,知分理之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義,萬品以察。”《漢學堂叢書》輯《春秋緯元命苞》云:“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于是窮天地之變,······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據《荀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里是說,倉頡只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
據《歸德府志》記載:“蒼頡墓,在虞城縣西十里。”即今虞城縣西北18公里處古王集鄉的堌堆坡村西,蒼頡小學處。墓祠占地約4000平方米,墓高3米,周長45米。墓前原有蒼頡祠,始建于漢代,唐代擴建,殿內有蒼頡塑像,后廢。現存蒼頡祠,有大殿三間,名曰“蒼頡殿”,為清康熙四年(1665年)虞城知縣程本節所建。祠院呈“凸”字形,大殿中間立柱有一楹聯“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師”。殿前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所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四字。殿前有古柏兩株,蒼勁挺拔,郁郁蔥蔥,使古墓更加莊嚴而肅穆。
![]()
據碑文記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故人們稱此菊為“茶菊”。茶菊花小色黃,清香撲鼻,沁人肺腑,有明目醒神之功能。令人遺憾的是,如此珍貴的茶菊幾近絕跡,僅剩數株。
![]()
據考古隊1978年和1984年對蒼頡墓兩次勘探,發現有漢代陶片,并探出方格紋、藍紋、繩紋、附加坡紋、磨光等陶片及灰土、蚌殼等,確定為龍山文化遺址,蒼頡墓就坐落在這一文化遺址上。
![]()
當地百姓為了讓子女聰明智慧,學業有成,仍然到倉頡祠焚香求拜。2002年7月,倉頡墓被定為商丘市文物保護單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