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初,礬山生態博物館聯合浙江大學藝術與媒介實驗室,共同開啟了蒼南礬山“城鄉創聯計劃”。此計劃旨在以創新方式活化工業遺產,為礬山建立一份獨特的活態口述史檔案,從而進一步豐富其歷史與文化內涵。
在為期一周的調研中,雙方團隊一同穿行于火山石與礦硐遺跡之間,深入街巷肌理,傾聽社區居民的日常敘事,并與申遺促進會成員展開深度對話,共同探尋并解讀這片世界工業遺產地的生命脈絡。
該計劃的成果最終將形成6本zine出版物、4部紀錄短片及10余人的口述影像志。這份多維度、創新型的檔案,不僅是對礬山故事的全新記錄,更將為未來的申遺之路提供堅實的文本與影像支持。所有成果將通過“礬山生態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陸續發布,敬請關注。
社區花園在礬山
礬山鎮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東南部,素有“世界礬都”之稱。這里不僅有令人驕傲的明礬采煉“活態工業樣本”、歷史文化悠久的福德灣礦工村、鮮嫩爽滑的肉燕和牛肉羹,還坐擁鶴頂山、雞籠山和筆架山。然而,由于早期礬窯對木柴的大量需求和明礬提煉過程中造成的水質和土壤污染,礬山的森林資源曾經遭受過嚴重的毀壞,能夠成功種植的植被種類也一度受限。時至今日,當明礬礦硐的陰冷、潮濕和塵霧已經成為可供參觀的歷史,屬于人和植物的故事正在陽光下和煦地展開。
2024年底,溫州礬礦遺跡及其文化景觀成為全國首批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中國近代工業化遺產,礬山鎮正處在從資源型工業城市向旅游城市轉型的關鍵時期。地方政府希望通過申遺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再通過旅游產業獲得的收益反哺地方社區和生態的保護。為了更好地進行遺產活化和旅游產業的項目開發,除了核心景區的開發(例如福德灣古村落、312平硐等)和與之相匹配的文旅項目(例如建立面向全國的研學營地“礬客工廠”等),文旅與生態的結合也是重要的一環。這里的生態建設,既包括鶴頂山、雞籠山和筆架山景區這樣大尺幅的山河構想,也包含高嵐山公園和社區居民花園這樣局域的綠色聚點。
2025年7月初,浙江大學藝術與媒介實驗室植物調研團隊實地走訪了礬山鎮新街居社區和南垟居社區一帶的居民,去觀察他們在街頭巷尾、河邊橋邊的種植行為,也去傾聽他們關于花園建設和礬山變遷的人生體悟。訪問對象均為礬山本地的中、老年居民,其中多數為前礬礦工作人員或其家人,出于愛好養育花草多年。通過社區居民間的互相引薦,我們深入采訪了五戶人家,針對個人及家庭生活史、花園建設的興趣由來、植物的篩選與培育等問題進行調研,捕捉了礬山不斷涌現的人與植物的新故事,記錄了“工業遺產”之城的生活新貌。
![]()
煅燒爐周邊自由生長的野草
![]()
礬山鎮植物生態史簡述
據《世界礬都》一書記載,歷史上明礬的開采對森林植被的破壞極為嚴重。明朝初年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均使用柴火燒窯,導致礬山本地的森林資源一度耗盡,部分山民自造馬尾松林或從福建采購薪柴以補其不足。直到民國時期才有政府組織造林,新中國則將礬山作為重點封山育林區。1981年,蒼南建縣后組織了四次大型飛機播種造林,現已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礬山現累計造林8000余畝,不僅種植了油茶、茶葉、水果等多種經濟作物,還組織修建了高嵐山公園。[1]自2017年起,礬山的312礦硐已經停止開采明礬,城市謀求轉型發展,打造旅游產業,并且著手逐級申報了“工業文化遺產”。
![]()
郁郁蔥蔥的礬山鎮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
礬山溪溪邊的綠蔭
余秋雨曾經在散文《蒼南隨想》中提到,推動旅游業的重點不是要夸大古跡和遺址的奇觀性,因為民眾更在意景色、美食和旅社所共同構成的宜人生態。他說:“鐵血斑斑的歷史,傷痕累累的土地,全都指向一個前景:和諧而又美麗的生態花園。”[2]在礬山,生態建設不僅是官方牽頭的大規模飛播造林和荒山翻綠,更是已經深入到居民日常的、散落在街頭巷角的社區花園建設。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礬山,去探索人與植物的新故事。
![]()
礬山鎮社區花園不完全位置分布
![]()
![]()
社區花園案例
花園建設者:鄭桂霞(化妝店老板)
從礬山鎮新華街經過的人一定會注意到一株碩大的三角梅。雖然7月早已不是三角梅最盛的季節,但粉紫色的小花伴隨著綠葉如瀑布一般從飛霞化妝店房頂傾瀉下來,很難不引人注目。不光是店鋪門前擺放著數十盆盆栽,店內化妝品陳列柜周邊也都點綴了各式各樣的綠色植物,相較于大城市刻板的連鎖店顯得別具一格、充滿活力。
![]()
飛霞化妝品店內外風景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
飛霞化妝品店內外風景
![]()
鄭桂霞栽培的鮮花和多肉
化妝店老板鄭桂霞是土生土長的礬山人,她的父親曾經是位礦工。桂霞早年間曾在幼兒園工作,化妝品店本是姐姐的生意,后被她接手。問起化妝品店為什么叫“飛霞”而不是“桂霞”,她笑著說當年有一個很火的珍珠膏叫“霞飛”,這個名字倒過來讀剛好和自己名字的方言讀音很相近,所以就給店改了這個名字,后來,逐漸鎮子里的人也開始叫她飛霞。
隨著礬山鎮年輕人口的不斷外流、老齡化的加重,生意漸漸不如往日好做。種花種草是飛霞近三四年來培養的愛好。她四處搜集漂亮的花,有時在網上買,有時從鄰居好友那里移栽。矮的花被安排在店門口,因為這樣不會擋住產品;高的花全部放在店鋪側面;鮮切花放在店里;夏季休眠的多肉被她小心翼翼地移到背陰處。飛霞的爸爸也愛種花,他種的菊花在社區內頗有名氣,時常有鄰居前去觀賞或討要。化妝品是有關于美的生意,植物帶來美的心情,飛霞本身是美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她的視頻號里面發的全是自己與盛開的花的視頻,一年四季都不間斷。
花園建設者:胡小玲(社區工作者)
胡小玲的家就在礬溪邊上。小樓一層的門口,過道的兩邊擺滿了各式各樣她種植的多肉。胡小玲養花已經有七年,原本是養茶花,后來因為占道,所以改養了更小盆的多肉。每株花、每個盆都是她精心挑選,網上淘來的,整體看來樸素雅致,細看卻各有巧思。
![]()
![]()
![]()
![]()
胡小玲栽培的多肉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身為新街居委會工作者的胡小玲介紹說,礬山是先有的礦,再有的鎮。如今礬山已經不再開采明礬,昔日的工業繁榮已經走向了“落寞”,但礦工們作為國企的退休工人,生活能夠得到充分保障,是一座非常適合養老的閑適小城,目前也正在努力向旅游產業轉型。
胡小玲視花為自己的孩子一般,每天早晚都要澆水、擦拭,照顧一遍,就這樣一棵一棵地摸過去。一年、三年、五年的花齡她都記得清清楚楚。人也不放心出去旅游,怕離開幾天這些花無人照顧,自稱“比小孩子更讓人掛心”。
雖然是和平的街道,但胡小玲種花也有自己的煩惱。前陣子一夜之間,她所有的花都被人剪走了一條枝。或許也同樣是愛養花的人想要帶回自家扦插,但這種不問自拿的方式讓胡小玲非常氣惱——這些禿枝的尖端白得明晃晃的,原本和諧、飽滿的花型一下子變得突兀。“如果有人來問我,我直接送他兩盆也可以的,但是不要亂剪我的花呀,心痛得很。”
![]()
胡小玲擺在礬山溪邊的植物
花園建設者:夏朝昆(前開山隊成員)
沿著礬溪一直向前走,夏朝昆家的桃樹翻過院墻直伸到河道邊。盡管樹齡只有五年,濃密的葉子和綴滿了的蜜桃仍然為過路者營造了一片寧靜的綠蔭。一個熟透的桃子“吧嗒”落到地上,飽滿的桃汁直接濺了一地。
![]()
![]()
夏朝昆家探出圍墻的桃樹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敲開門,小院里也是郁郁蔥蔥,滿眼綠色。講起花園,夏朝昆謙虛地說:“不算什么,瞎種著玩的。”但講起在開山隊的經歷,他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夏朝昆從前在開山隊工作,作為66屆的“老三屆”,他是最早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之一。四處闖蕩一生,既去過東北,也到過廣東,隨后又在溫州生活了二十年,在2016年決定回來礬山養老。夏朝昆和老伴盧麗君覺得這里氣候好,住著也舒服。家里還養著原本屬于孫子的小柴犬,體型標致、精壯,眼睛和鼻頭都濕潤潤的。在這個安靜的院子里,所有的生命都在兩位老人的照料下恣意生長。
![]()
![]()
夏朝昆家的植物和小柴犬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花園建設者:朱修竹(前礬礦礦工)
朱修竹如今87歲高齡,仍然身體健康、精神矍鑠,幾年前還能獨自抬起一大桶水。他也是礬山本地人,與老伴育有三兒一女。老伴如今已經不在,兒女雖在云南、安徽和浙江等地打拼,但仍然將父親記掛在心,請了專人來照料他的生活。據朱修竹自述,他書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十三四歲的時候就下礦了,負責生石的運輸。據說當時一塊大石頭能有兩百斤重,長期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導致他的肩膀并不好,但身體的其他部分并無大礙。前些年中風病愈后,朱修竹開始養花,因為他覺得養花對空氣好,對身體也好。養花的這三四年間,他的血壓都降下來了好多。
![]()
![]()
朱修竹培育的花草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
朱修竹培育的花草
朱修竹房屋的前后左右栽滿了各種花、草和蔬菜,包括且不限于月季、多肉、山茶、杜鵑、松樹、五彩椒、青椒、茄子、太陽花,等等。在這些花里,哪棵花或哪些種子是兒子送的、從哪里淘來的、花了多少錢,朱修竹都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這是兒女對他的惦念。那些在城市樓房里很難養活的多肉,在他的手下隨便摘下來一個肉瓣插在土里就能活。
在家門口,白天有他自己準備的愛心紅茶和一次性紙杯供過路人解渴,夜間則有一顆一顆的小彩燈照亮人們的心情。
![]()
![]()
朱修竹家門口的植物和彩燈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花園建設者:朱麗秋(前礬礦家屬工)
如今76歲的朱麗秋獨自住在約20年前翻修過的獨幢房子里。在她家的院子里,有一片水泥和磚砌的階梯狀大平臺,上面擺滿了她和老伴二十余年間的搜集和養育的盆景。為了照看方便,她在平臺周邊修了小臺階,上下全都接了水管,還特意安裝了小燈。
養花原本是朱麗秋老伴的愛好,老伴走后她獨自承擔起了照顧這些盆景的責任。年歲大了,加上意外摔過跤,維護這些盆景如今也有點吃不消,因此每年都會請礬山本地專門的師傅上門來修剪這些盆栽。雖然嘴上說著“沒什么特別喜歡的花”,但她仍舊一天兩次雷打不動地為這些盆景澆水,要想保證每盆花都喝得飽飽的,得花上一個半小時。
![]()
![]()
朱麗秋家的盆景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因為能容納下十幾口的大房子平時只有朱麗秋一個人住,孩子們都遠在杭州或西安,所以翻新房子時,朱麗秋特意把五間房改成了三間,這樣家里就不會顯得太空。她每天的生活軌跡也很簡單:早起四五點鐘要趁著天涼去院子里澆花,然后回家收拾一下衛生,下午和朋友們去活動中心打麻將,晚飯后再澆一次花。這樣既鍛煉了身體,也活動了頭腦,日常充實也安穩。
站在臺階的頂端,朱麗秋能直接看到如今已是綠油油的礦山,礦硐的涼風會按時到訪家門,充滿陰涼的院子在夏天讓人格外的心靜。
![]()
其它社區花園掠影
![]()
![]()
![]()
![]()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
結 語
老齡化是礬山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問題之一。作為擁有百年明礬開采歷史的鄉鎮,獨特的工業遺產和相對完備的退休職工保障,使得它能夠在全國其他的鄉鎮中獨樹一幟,率先去尋找適老型社區的建設方法——不僅要進行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改造,更要在精神層面構建社區支持網。建設工業遺產旅游城市的目標是長遠且宏大的,但是提升本地居民生活滿意度是當下且具體的問題。
礬山的社區花園營造為本鎮的養老生活注入了新鮮的動力,也為適老化社區的建造提供了新的思路。花園的建造者們將關懷、牽掛和愛傾注到花草之中,選種、選盆、澆水、修剪、扦插、施肥……這些簡單的園藝活動,幫助事業發展受阻、生活乏味或感到孤獨的居民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在充實日常的同時,透過植物的生長中獲得了新的情感慰藉。
![]()
礬山的社區花園
當然,調查社區花園,并不僅僅要考察它的花園性,更要思考它的公共性。其一,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些由居民自發營造的綠色空間,已從私人庭院擴展到街角、河岸等公共區域,走過路過之人皆有可能駐足濃密的陰涼或茂盛的花草,無形間打造了一個能夠用于觀賞和休憩的公共空間。其二,是居民之間交流的話題。走訪過程中,基本所有花園建設者都非常積極地向陌生的團隊介紹自己的花園是如何選種、如何打理,賞花者和種花者之間能夠輕易地借此打開話題,在逐漸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從花草討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三,是種植者之間的相互支持。此次調研通過采訪者之間相互介紹的滾雪球法找到了很多花園愛好者,他們不僅彼此之間相熟,對誰家花種得最好了如指掌,還會通過借枝扦插的方式進行植物的共享。
植物的種植、生態的修復,最終都歸于人的發展。礬山鎮正在向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持續前進,這個過程既依靠辛勤的勞作、經濟的支持和充足的時間,也依靠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和社區觀念的建設。然而,目前的社區花園存在著公共性不足、長期難以持續的問題。從調研可知,花園建造均屬于個人行為,居民之間缺少互動、互助和種植技術上的交流指導,植物仍然存在著被偷盜和刻意折損的風險,花園所有者也面臨著衰老所帶來的精神和體力挑戰,他們自己和花園都更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以上種種都對社區的組織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戰。
參考文獻:
[1] 張傳君. 世界礬都[M].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6: 234-7.
[2] 余秋雨.蒼南隨想[C]陳亦武.我的名字叫蒼南(散文卷)[M].團結出版社,2020:43.
文字:萬征(浙大美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編輯:礬山生態博物館_郭婧雅
攝影:藝術與媒介實驗室_萬征
聯合策劃:礬山生態博物館,藝術與媒介實驗室
![]()
來源 | 礬山生態博物館
編輯 | 小礬
審核 | 盧菲菲
監制 | 陳露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