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簡周說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經常附在野馬身上吸血。野馬性格暴烈,被叮咬后會感到無比憤怒,開始瘋狂地奔跑、跳躍、撞擊,試圖甩掉身上的蝙蝠。但蝙蝠吸附得很緊,野馬始終無法將其擺脫,最終,死了。動物學家分析指出,蝙蝠的吸血量其實非常小,遠不足以讓野馬死去。野馬真正的死因,是自己劇烈的情緒反應和狂奔導致的力竭而亡,是對蝙蝠吸血的過度反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野馬效應”,指的是對外界微小刺激的過度反應。可能是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件小事,就會讓自己陷入強烈的負面情緒中,比如憤怒、焦慮、委屈……最終在情緒的驅使下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對人、對己造成巨大的傷害。野馬效應在現實生活中其實非常普遍。因為同事一句無心的話,或上司一個批評,一整天都悶悶不樂,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沖動辭職。因為別人超了自己的車,便路怒癥發作,開車追逐斗氣,最終導致交通事故。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因為情緒失控而暴怒,把孩子嚇到呆滯,還把自己氣進了醫院。
01.
養育中的“野馬效應”
養育中的“野馬效應”,不僅傷害家長自己,更會傷害孩子。如果父母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持續性地“野馬式反應”,這對孩子將是持久而深刻的創傷。
首先是對大腦發育和身體健康的直接傷害。
長期處在高壓和恐懼環境中,孩子大腦里負責情緒的杏仁核就會變得過度活躍和敏感,而負責理性思考、調控情緒的前額葉皮質發育則會受到抑制。這會導致孩子長期處于“高度警覺”狀態,更容易焦慮和沖動。一方面削弱免疫系統,孩子更容易生病,一方面還會影響孩子記憶力和注意力,導致學習困難。同時還會引發引發失眠、噩夢等睡眠問題。
第二是對心理和情緒發展的深層傷害。
孩子很容易內化家長的情緒反應,認為“爸爸媽媽這么生氣,一定是因為我不好,我是個壞孩子,我一無是處。”這種內化的批判會形成強大的 “內在批判者” ,即使長大以后,這個聲音也會不斷地否定自己,導致自我評價極低,缺乏自信。另外,孩子長期生活在“不知何時又會引爆父母”的恐懼和不確定性中,會持續感到焦慮和不安。那種“無論怎么做都無法讓父母滿意”的無力感和絕望感,是滋生童年期和青春期焦慮和抑郁的溫床。父母是孩子情緒的“鏡像”和“教練”。如果父母自己都無法管理情緒,孩子就永遠學不會如何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導致情緒調節能力缺失。他們要么學會壓抑所有情緒,情感麻木,要么會完美復制父母的“野馬式反應”,變得同樣易怒和情緒化。
第三是對孩子行為模式和社會關系的長期后果。
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或“對抗型人格”。
討好型:為了生存和避免沖突,孩子會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優先滿足別人,形成討好型人格。
對抗型:孩子學會用同樣的憤怒和攻擊來回應外界,變得叛逆、好斗,認為吼叫和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孩子也容易遇到人際關系困難的問題。他們要么在友誼和親密關系中不敢表達自己,卑微討好;要么因為情緒不穩定、易怒而難以建立和維持健康的關系。同樣,他們可能對別人的情緒信號過度敏感,容易感到被冒犯或攻擊,繼續復刻對的“野馬式反應”。孩子還會形成一種災難化的思維模式,認為一點小錯就會導致天塌下來的后果,于是習慣性地苛責自己和他人的錯誤,缺乏寬容和彈性。
最糟糕的是,野馬效應是一種會“遺傳”的創傷。
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從小在“野馬式反應”中長大的孩子,在成為父母后,極大概率會復制自己父母的情緒模式。當他們面對自己孩子的錯誤時,那個熟悉的、內化的暴怒聲音會自動跳出來。他們可能會在發完火后無比后悔,發誓絕不重蹈覆轍,但卻痛苦地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自己父母的樣子。就這樣,情緒的瘟疫、野馬的命運,會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02.
做家族代際創傷的終結者
可以說,家長的“野馬式反應”,對孩子的傷害遠不止當時那一聲吼叫。它更像是一種慢性的心理毒藥,會不斷侵蝕孩子的心靈地基,改變他們的大腦回路,并最終定義他們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是家長開始自我改變、斬斷代際傳遞鏈條的第一步。
首先是心態上的調整。
在教育孩子時,不要把自己放在“法官”的位置,而是學習做一名“教練”。你可以嘗試告訴自己,“這是一個教孩子學習如何面對錯誤的機會,而不是一個需要我發火來制止的行為。”同時,要給予自己和孩子“最大的善意假設”。對待自己,你要假設,你已經盡力了,偶爾失控是人之常情,下次做得更好就行。對待孩子,你要假設,孩子的行為背后沒有惡意,他只是能力不足、需求未被滿足或是正在經歷困難。你要相信,“我的孩子很想要做一個好孩子”。這里要提醒一句,我們調整的目標,不是“不生氣”,而是“不被情緒控制”。憤怒是正常的情緒,我們不需要成為一個沒有情緒的圣人,而是要學會如何與情緒共處,并能夠保持理性的行為。
其次,當情緒來襲時,嘗試用 “STOP”法則——
S - Stop(停下)
感到怒火上涌的第一時間,在心里對自己大喊“停!”,哪怕只能停下一秒鐘,也是成功的。同時采用物理隔離,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需要冷靜一下,我們等一下再談。”然后離開現場,去衛生間、陽臺或另一個房間,等情緒過去。
T - Take a breath(呼吸)
進行深慢呼吸,這里我推薦常用的“4-7-8呼吸法”:用鼻子吸氣4秒,屏住呼吸7秒,用嘴巴緩緩呼氣8秒。這能直接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從“戰斗”模式中冷靜下來。
O - Observe(觀察)
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我現在心跳很快,臉很燙,我感到非常憤怒……”感受身體的反應,以及命名情緒,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力量。等情緒降溫之后,再來看眼前的事情:真的那么嚴重嗎?還是我的“災難化想象”在作祟?
P - Proceed(處理)
當情緒峰值過去后,再回來處理問題。
這個時間沒有你想象得那么久,可能只需要5 分鐘,甚至1-3分鐘。但此時,你的理性大腦已經回來了,你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和選擇。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先連接情感,再糾正行為。
當然,最重要的是,平時就要照顧好自己。
尤其是當你感覺近一段時間特別暴躁、易怒,就要把注意力調回到自己身上。
你的情緒穩定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自我照顧程度。一輛油罐空了的汽車是開不動的,一個身心俱疲的家長也無法做到情緒穩定。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睡眠、放松和屬于自己的時間,哪怕只有15分鐘也是很重要的能量充電。
父母的情緒里,藏著孩子的性格與命運。當然,改變需要時間和練習,更需要對自己保持耐心和慈悲。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因為你不僅僅是在學習新方法,更是在對抗自己多年形成的習慣和原生家庭的模式。但至少,你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了。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