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請“李逵”和“李鬼”登場
1914年9月13日,一艘巨大的灰色巨輪來到位于巴西的特立尼達德島附近海域,在這里有三艘運煤船正等候著她,在四條船匯合后,船員們毫不耽擱地開始了風風火火的加煤作業——
海上加煤的繁瑣程度和危險程度都遠遠高于碼頭加煤,因為船和船之間因為海浪的影響不斷變換著高低差,使得加煤作業平臺非常不穩定,人員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傷甚至是送命。屬于不到萬不得已絕對要避免的無奈之舉。
這條船看上去是一條大型客輪,修長的船身、高高的干舷、兩根粗大的煙囪高聳著,按道理客輪就應該停泊在繁忙熱鬧的港口碼頭上下客人,可她為什么會躲躲藏藏地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偷偷摸摸地加煤呢?
答案是:這條船的確是一條客輪,或者說她曾經是一條客輪,然而現在她的身份是軍艦,如假包換的軍艦!
這條巨輪名叫“特拉法爾加角”號,原本是1913年10月完工的德國漢堡-南美航運公司的客輪,其總登記噸18710噸,全長187米,寬22米,裝備三臺四脹往復式蒸汽機,十二臺立式燃煤鍋爐,三軸推進,最大航速17節。建成后投放到漢堡至(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航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該船剛好停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港休整,準備搭載一批乘客返回德國。
![]()
![]()
上兩圖:和平時期的“特拉法爾加角”號雄姿
![]()
開戰前夕剛剛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特拉法爾加角”號
在得到德國海軍部發來的和英法俄開戰的電報后,該船立即起錨離開布宜諾斯艾利斯,前往烏拉圭的烏拉圭蒙得維的亞港進行加煤活動,并在那里拆掉了最后面的一根煙囪。然后在8月23日離開蒙得維的亞,向巴西東部大約800公里的特立尼達德島的集合點進發。在航行的途中,該船將其剩余的原來漢堡南美航運公司頂端為朱紅的兩個白色煙囪重新油漆,換成紅底黑條,冒充總部設在南非的聯合城堡航運的班輪以掩人耳目。
![]()
和“野豬”號炮艦匯合的“特拉法爾加”角號,此時她已經拆了一根煙囪
8月28日,1193噸的老式炮艦“野豬”號來到特立尼達德島和“特拉法爾加角”號匯合,然后該艦將其所有武裝——兩門105毫米克虜伯速射炮(帶482發炮彈)和六門馬克沁37毫米機關炮(帶9000發炮彈)拆卸下來并安裝在“特拉法爾加角”號上,兩門105毫米炮分別安裝在“特拉法爾加角”號甲板的左前方和右后方,而37毫米機關炮則一側安裝三門。
![]()
“野豬”號炮艦的同型艦“美洲虎”號
而“野豬”號艦長朱利葉斯·維茨少校帶領十五名軍官和八十三名水兵登船接管了“特拉法爾加角”號,原來的船長和部分船員被打發上了已經沒有武裝的“野豬”號前往巴西的巴尼亞港(直到1917年10月26日巴西參戰之際在該艦在港內打開通海閥自沉),另外“特拉法爾加角”號上還留下了二百零二名水手,其身份則從豪華郵輪轉變成了一艘以海上破交為目的的輔助巡洋艦。
![]()
“特拉法爾加角”號輔助巡洋艦側視圖
隨后,“特拉法爾加角”號就以特立尼達德島為基地四處出擊,執行破交任務。然而協約國海軍對德國海上襲擊艦的搜捕非常緊,使得“特拉法爾加角”號幾次冒險打開無線電試圖捕獲商船訊號結果都招來協約國巡洋艦的跟蹤和追捕,全靠“特拉法爾加角”號航速較快及時逃脫。以至于小半個月時間的破交巡航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躲避英艦上了,竟然沒有獲得任何一個戰果,只好在9月13日返回特立尼達德島加煤,以備再戰。
9月14日早上,加煤工作基本完成后,船上的氣氛也輕松了下來,維茨艦長下令休息后開始和幾個參謀軍官盤算著新一輪破交巡航的航。至9時30分,瞭望哨突然發來消息:“東北方向,煤煙!”
隨即,“特拉法爾加角”號全艦警鈴大作,維茨艦長立即下令啟航,原本就沒有熄火的鍋爐立即運作起來,開始為蒸汽機蓄積蒸汽(沒有足夠的蒸汽壓力四脹往復式蒸汽機沒有辦法運作),這需要時間,不過好在此時來船距離尚遠,完全來得及。
來者也是一條大型郵輪,或者說曾經也是一條大型郵輪,她的名聲可比“特拉法爾加角”號要大得多。
她的名字叫“卡瑪尼亞”號,原屬于英國冠達航運公司(或者直接音譯為丘納德航運公司),該船全長全長207米,寬22米,總登記噸19524噸,其動力為三臺劃時代的帕森斯蒸汽輪機,其體積比傳統的四脹往復式蒸汽機要小、輸出功率卻更高,再加上十二臺亞羅型鍋爐,使得“卡瑪尼亞”號的最高航速可達19節(其使用四脹往復蒸汽機的姊妹船“卡羅尼亞”號最高航速只有17.5節)。
![]()
“卡瑪尼亞”號郵輪
![]()
“卡瑪尼亞”號郵輪側視圖
![]()
“卡瑪尼亞”號的蒸汽輪機
由于在建造的時候英國海軍部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建造經費,因此“卡瑪尼亞”號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了一旦戰時改造成快速運兵船或輔助巡洋艦的要求,在設計中就加上了八門120毫米艦炮的炮位。1905年2月21日該艦下水后,八門120毫米艦炮就安裝上艦進行操作調試,并在試航中進行了實彈試射,通過了海軍部的驗收。在交付冠達公司之前,120毫米艦炮被拆了下來,但是炮位被保留了下來,以便隨時可以快速安裝。此外,還在水線處設置了用作防護的煤倉,對民用船舶來說在兩舷設置煤倉并不經濟,但誰讓三分之一的費用的海軍部出的呢,吃人家的嘴短,只能從命——
“卡瑪尼亞”號建成后就被投入到往返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跨大西洋航線,一戰爆發前不久,“卡瑪尼亞”號完成了從紐約到南安普敦的航行后被英國海軍部征用,并就地改造成輔助巡洋艦,八門阿姆斯特朗MK3型120毫米速射炮被安裝在原本就是現成的八個炮位上,隨后在8月4日,英國皇家海軍上校諾埃爾·格蘭特接手了“卡瑪尼亞”號的指揮權,其麾下有二十二名軍官和九十六名水兵。
![]()
阿姆斯特朗MK3型120毫米速射炮
完成改造后的“卡瑪尼亞”號就被派到南美,執行搜尋德國襲擊艦的任務。而9月14日那天,“卡瑪尼亞”號好巧不巧地就巡航到了特立尼達德島附近。
9時30分,“卡瑪尼亞”號以16節的航速由特立尼達德島的東北方向靠近,瞭望哨報告:“前方發現有船只停泊”。格蘭特艦長命令繼續靠近以確認對方的身份——
11時過后不久,瞭望哨報告:“對方是一大兩小三艘船,其中一艘是大型客輪,兩艘小的煤船。他們正在進行什么作業,但是那艘大的已經開始向左轉舵,并向自己駛來,從煙囪判斷,看似為一艘‘聯合城堡航運的班輪’。”
![]()
“卡瑪尼亞”號上的水手
格蘭特艦長命令發信號,要求對方報上名號,結果對方發回的信號讓格蘭特艦長目瞪口呆——“卡瑪尼亞”號。
啥?!我叫“卡瑪尼亞”號!你也叫“卡瑪尼亞”號?合著我們是異父異母的親姊妹?RI你奶奶個腿兒!
于是格蘭特艦長命令全艦做好戰斗準備,并加速到19節的全速向這個膽敢冒充自己的假“卡瑪尼亞”號沖去。
而此時,“特拉法爾加角”號則開始轉向并以18節的最高航速(由于沒有載客,所以幾乎處在空載狀態,故而還能“榨”出1節的航速)向“卡瑪尼亞”號沖來,一邊氣勢洶洶、一邊殺氣騰騰,戰斗一觸即發。
在兩艦相距8500碼(約7772米)時,“卡瑪尼亞”號率先用艦艏左舷的一門120毫米炮向“特拉法爾加角”號開火,炮彈在“特拉法爾加角”號的船艏前激起了水柱。緊接著“特拉法爾加角”號也用其后部右舷的105毫米炮進行還擊,由于艦炮和炮手都是原“野豬”號炮艦上的,常年駐外,早就練得射術精湛,第三次射擊就命中了“卡瑪尼亞”號的左舷L1炮位,炮彈將整個L1炮位的120毫米炮打翻在炮位上,同時爆炸造成十二名炮組中的九人當場身亡,另有三人重傷。
格蘭特艦長隨即命令調整航向,以便讓右舷對敵,然后用右舷的四門120毫米炮對敵艦進行齊射——
這么一來,“卡瑪尼亞”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由于雙方都是大塊頭,目標巨大,隨著距離越來越近,炮手幾乎不需要精確瞄準就能取得命中。然而“特拉法爾加”角號只能用右舷的105毫米炮射擊,一次只能射一發炮彈;而“卡曼尼亞”號則可以用右舷的四門120毫米炮進行齊射,因此“特拉法爾加角”號的右舷很快就彈洞累累。而“卡瑪尼亞”號的索具、煙囪、通風筒以及起重機等雖然也不斷被擊中,但并不影響戰斗。
![]()
美術作品:向“特拉法爾加角”號開火的“卡瑪尼亞”號
另外,德艦的炮彈有延遲引信,設計是用來穿透船殼裝甲板后射入艦體內部再爆炸,達到最佳的攻擊效果,但是“卡瑪尼亞”號作為郵輪出身,壓根就半塊裝甲板都沒有,于是德國人的炮彈往往射入“卡瑪尼亞”號的船殼后一路穿透,然后射出后掉進海中再爆炸,達不到預計的毀傷效果。反而英艦的炮彈用的是觸發引信,一碰到船殼板就立即炸開,而由于“特拉法爾加角”號同樣也是半塊裝甲板都沒有,因此英艦射出的炮彈基本就是一炸一個洞,造成的毀傷反而要比德艦的炮彈要嚴重。更何況英國炮手主要瞄準的是德艦的水線部位的船殼射擊,造成的毀傷會更加致命。
在這種情況下,維茨艦長決定孤注一擲,下令繼續高速靠近“卡瑪尼亞”號,以便接近到艦上的37毫米機關炮的射程后用馬克沁機關炮恐怖的射速來彌補火力的差距。
![]()
德軍使用的37毫米馬克沁機關炮
兩艦接近到7500碼(6858米)時,“特拉法爾加”角號的右舷已經烈火熊熊并開始稍稍向右傾斜,在雙方終于接近到馬克沁37毫米機關炮的有效射程后,“特拉法爾加角”號右舷的三門馬克沁37毫米機關炮開始向“卡瑪尼亞”號的艦橋瘋狂射擊,一時間“卡瑪尼亞”號的艦橋碎片飛濺,格蘭特艦長等軍官不得不整個身子趴在艦橋甲板上來躲避密集的彈雨。
雙方接近到3200碼(2926米)時,“卡瑪尼亞”號的艦橋已經燃起大火,由于其主消防水管也被炮彈打斷,導致“卡瑪尼亞”號艦橋上的大火失去了控制,被燒得焦頭爛額的格蘭特艦長不得不下令左滿舵,讓“卡瑪尼亞”號拉開和“特拉法爾加角”號的距離,以便繼續射擊。
在兩艦之間的距離再度被拉開時,“卡瑪尼亞”號重新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繼續用右舷的四門120毫米炮從容不迫地向“特拉法爾加角”號肆意齊射。這時“特拉法爾加角”號的情況就不妙了,一發炮彈在“特拉法爾加角”號的艦橋炸開,被炮彈炸飛的艦橋扶手一部分刺入了維茨艦長的左腋窩,迫使他放棄指揮被人抬到艦上的醫院救治。
13時20分,“特拉法爾加角”號不但右傾加劇,而且還從艦艏開始往水中沉,10分鐘后“卡瑪尼亞”號的瞭望哨發現“特拉法爾加角”號左舷開始不斷放下救生艇;13時40分,“特拉法爾加角”號左側的一具螺旋槳露出水面,更多的人開始像下餃子一般往海中跳,但桅桿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旗依然在飄揚。
![]()
美術作品,艦橋起火的“卡瑪尼亞”號向已經向右傾斜的“特拉法爾加角”號進行射擊
因此,格蘭特艦長命令繞到“特拉法爾加角”號的右舷,向其右舷水線部位進行了一次齊射,四發三中,“特拉法爾加角”號中彈后不久船內發生了爆炸,傾斜繼續加劇,其煙囪幾乎和水面平行,不久船艏開始沒入水中,船艉一度昂起。13時50分,又一次爆炸過后,再也支持不住的“特拉法爾加角”號翻沉在海中,沉沒地點坐標南緯20°10′,西經29°51′。
![]()
此時的“卡瑪尼亞”號的情況也沒好到哪里去,她總共被命中了七十九次,彈片在船身上造成三百零四個破洞,艦橋上所有的導航以及通訊設施幾乎被蕩平,所幸開戰時“卡瑪尼亞”號在艦橋周圍捆上了棕櫚繩包以防彈片,所以沒有造成太大的人員傷亡,除了L1炮位上造成的九死三重傷外,其余的傷亡也僅僅是兩重傷二十一輕傷。而“卡瑪尼亞”號總共向“特拉法爾加”角號發射了四百一十七發120毫米炮彈,鑒于雙方交戰距離較近且目標巨大,因此可以判斷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炮彈命中了目標。
![]()
被打得一片狼藉的“卡瑪尼亞”號的艦橋
但要命的是“卡瑪尼亞”號右舷的水線處也被“特拉法爾加角”號的105毫米炮打出五個大洞,所以“卡瑪尼亞”號在目睹“特拉法爾加角”號翻沉后沒有放下小艇來救人,而是直接向直布羅陀方向返航。現場留下了五艘裝滿“特拉法爾加角”號幸存人員的救生艇,兩艘運煤船正開足馬力向他們駛來——
戰斗開始的時候,“特拉法爾加角”號上一共有三百零一人,其中二十二人在戰斗中陣亡。該艦的艦長維茨少校也在陣亡者當中——他因為傷重不治,在“特拉法爾加角”號翻沉前就已經咽氣了。有二百七十九名幸存者被伴隨運煤船“埃勒諾勒·沃弗曼斯”號救起,其中六十六人不同程度受傷。維茨艦長的遺體于9月16日進行了海葬,隨后“埃勒諾勒·沃弗曼斯”號駛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后連人帶船被阿根廷當局扣留。期間有兩名軍官、十一名軍士和一百二十名水手逃脫,另有五人因為感染死在當地醫院里。至戰爭結束時,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名軍官、二十三名軍士和八十五名水手被阿根廷當局放回德國,另有二十九人選擇留在阿根廷——
“卡瑪尼亞”號在返回直布羅陀的途中就在9月14日當晚遭遇了收到“特拉法爾加角”號的SOS求救信號而趕來的另一艘由大型豪華郵輪改造而成的輔助巡洋艦“威廉皇儲”號。此時的格蘭特艦長的魂都被嚇掉了一半,要是這時候“威廉皇儲”號發起攻擊,“卡瑪尼亞”號只有死路一條。
![]()
改成輔助巡洋艦的“威廉皇儲”號
![]()
“威廉皇儲”號側視圖
好在此時天色已晚,“威廉皇儲”號看不清“卡曼尼亞”號的虛實,再加上自身只有兩門88毫米艦炮以及二百九十發炮彈,也實在沒有一戰的本錢,故“威廉皇儲”號沒有任何動作的跟“卡瑪尼亞”號擦肩而過,就當沒看見。
9月15日下午,“卡瑪尼亞”號的傷勢得到控制,該堵上的窟窿全被堵上了,然后又得到了“康沃爾”號裝甲巡洋艦的護航,最終一瘸一拐但還算順利地抵達直布羅陀。
![]()
“康沃爾”號裝甲巡洋艦
修復后的“卡瑪尼亞”號再也沒有去南美“出遠門”,而是就近以直布羅陀為基地在葡萄牙海岸執行巡邏任務,而后參加了加利波里戰役。1916年10月后改造成運兵船使用并平安度過了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卡瑪尼亞”號解除征用歸還給冠達航運公司繼續運營,直到1932年退役并拆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