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簡周說
杭州一位媽媽是某重點小學的老師,她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要是孩子考了98分,她就會覺得難以接受。
「自己教的孩子,一半都能考100分,怎么自己兒子就考不到?」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這個媽媽常常覺得自己很失敗。經診斷,她還患有嚴重的抑郁癥。
很多對孩子寬松的父母,可能完全沒辦法理解這位媽媽的嚴苛,但也有一些父母會很有共鳴。
01.
曾經有位媽媽在跟我聊天時,細數了自己孩子的很多缺點,而且越說越多,語速越來越快,她的焦慮值就這樣肉眼可見地蹭蹭上漲。
我問她,「那孩子有什么優點呢?」
她明顯愣了一下,「優點?我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應該也沒什么優點吧。」
進一步深聊才了解到,這位媽媽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幾乎沒有得到過來自父母的肯定。
哪怕她做得再好,都是理所應當的,沒人會在意,更不要說多夸她一句了,可是,只要行差踏錯了一小步,她就會受到狠狠地責罵。
所以,她完全無法忍受自己犯錯,哪怕只有一丁點做得不夠好,她都會覺得自己蠢透了。
在成為媽媽之后,她把這種自我苛責繼續投射到孩子身上,既苛責孩子,也苛責自己。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她心里就會有個聲音說:「他怎么這么笨,別的孩子都可以,怎么偏他做不到?」
接下來,這個聲音還會說:「我怎么這么笨,當個媽媽,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
和杭州那位媽媽一樣,她接納不了孩子有一丁點的不夠好,可實際上,她真正接納不了的是自己。
02.
孩子是我們基因的延續,所以,我們很容易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射。
你最看不順眼孩子的地方,大概率也是你最討厭甚至是無法忍受自己的那個部分。這些地方很容易成為自己的情緒觸發點,一有風吹 草動就能著。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看了很多育兒書,道理也都明白,可是在遇到事情時,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實,這是因為那些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早期記憶和創傷,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地方,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特別焦慮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的社交。
她兒子3歲多,沒什么特別要好的朋友,而且在面對其他孩子時也從不主動。
雖然每次看到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得很開心時,她兒子也會一臉渴望地站在旁邊看,但是,當她鼓勵他加入時,他就會拼了命地往后縮。
還有一次,她兒子正在跟一個同齡孩子玩的時候,又來了一個活潑的孩子,很快,之前跟她兒子一起玩的那個小孩,就和這個孩子玩在了一起。
她看見兒子被冷落在一邊,有點不知所措,心里很不痛快,就催著孩子繼續過去跟他們玩,可她兒子委屈地一癟嘴,大哭起來。
她登時火冒三丈,一場親子沖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其實,這個媽媽并不總是暴脾氣。只是她也不知道,為什么每次遇到孩子的社交問題,她都會這么生氣。
她只得把原因歸結為“擔心孩子社交能力差”。
其實,這只是表層的原因。她真正的情緒來源,是自己小時候也曾經被孤立、被排斥的痛苦經歷。
后來,當她真正覺察到這一點時,突然就釋然了很多,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也慢慢地不那么焦慮了。
03.
我身邊很少有父母完全不焦慮,包括我自己。
我女兒從小就瘦,體重經常在及格線上下徘徊,小時候吃飯也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極端的時候,感覺她吃飯都像在受刑。
后來我反思,這個問題其實是我的焦慮導致的。
很多媽媽應該都能體會,如果孩子體重不達標,甚至營養不良,這就好像是在說,這個媽媽不稱職。再加上我個子不高,還會擔心孩子將來也長不高。
這些焦慮疊加在一起,導致了我對孩子吃飯這個問題的過度關注。只要看她吃得少了,就恨不得再多塞她兩口,結果,越是強喂,她越是躲得厲害。
直到我看到自己的焦慮、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我才忍著沖動逼自己放手,不再喂她吃飯,也請家人都不再喂她吃飯。
我要徹底把吃飯的主權還給她。
神奇的是,當我把自己從焦慮中解放出來,不再過度關注她的吃飯問題后,她的胃口就漸漸地好了起來,很快飯量就比我還大了。
04.
我有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那一款,無論做什么事情,她都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
她學習成績拔尖,一路綠燈上的都是名校,畢業后進入人才濟濟的知名企業,她又用實打實的業績和能力說話,迅速脫穎而出,現在已經做到了高管的位置。
我一直都很佩服她,可是,在一次聊天中,她跟我倒了一肚子苦水。她對自己非常自信,可唯獨當媽這件事讓她感到力不從心。
很多人都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可她根本不用輔導孩子寫作業,家里就已經雞飛狗跳了。
她太追求完美,也希望事事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之內,否則,她就渾身難受。
她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可唯獨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常常超綱,完全不按她的設想走。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她可以說一不二,可現在,孩子馬上都要到青春期了,自然不會事事都聽她的,甚至很多時候還會跟她對著干。
這種“脫軌”讓她感到非常焦慮,可越是焦慮,她和孩子的關系就越是擰巴,常常充滿了火藥味。
其實,在我看來,讓她感到苦惱的很多問題,壓根都不是問題。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那就是一個必經的歷程。
可她對自己太苛刻,對孩子更苛刻。她絕不允許自己犯一丁點錯,自然眼里也容不下孩子的錯。
05.
其實,我真的很理解這位朋友。
所有焦慮中的父母,真正需要的都是支持,而不是苛責。
每個成年人身體里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在為人父母之后,就很容易透過自己的孩子,看見那個小孩。
換句話說,很多時候,父母在孩子身上看見的其實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只有通過自我覺察,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卸下焦慮的擔子,讓更智慧理性的自己,能夠真正看見孩子。
以前,如果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也常常會責怪自己,然后再把這種糾結帶來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可現在,我學會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更懂得原諒自己。
當我變得更能接納自己之后,我發現,我對孩子的接納度變得更高了,也更能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她。
有人說,為人父母是一場自我修行。
這個修行,不在于我們要變得多么完美,也不在于我們學到多少辦法來“搞定”孩子,而是我們可以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更接納自己、心態更平和時,我們才會變得充滿力量。而這種力量,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也最有力的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