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770篇文章
在精神心理領域,有一種疾病常常戴著“面具”出現,它讓患者長期沉浸在抑郁的黑暗中,卻又偶爾將他們推向一種“高效且興奮”的狀態。它因此被頻繁誤診,導致患者在接受錯誤治療后病情反而加重——這就是雙相II型障礙,一個需要被更多人了解的名字。
![]()
一、 情緒的兩極:抑郁與“愉悅”的陷阱
想象一下情緒的軌道:一端是深不見底的抑郁谷底,另一端卻不是瘋狂的巔峰,而是一個看似“良好”的輕躁狂平臺。這正是雙相II型與典型的雙相I型障礙的核心區別。
抑郁相:這是患者最痛苦、最常所處的狀態。他們會經歷與重度抑郁癥幾乎一樣的癥狀: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疲憊不堪、甚至有自殺念頭。研究表明,患者一生中超過80%的患病時間都在與抑郁抗爭。
輕躁狂相:這是診斷的關鍵,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處于輕躁狂狀態時,患者可能感覺精力異常充沛、思維奔逸、自信爆棚、睡眠需求減少。這聽起來似乎不壞,甚至令人愉悅。但關鍵在于,這種狀態會帶來判斷力下降、沖動消費、輕率的性行為或魯莽決定,且其嚴重程度尚未達到需要住院治療的水平。
正是這種“愉悅感”,讓患者不愿主動報告,也讓醫生極易漏診。
二、 為何它總被誤診為“抑郁癥”?
雙相II型是精神科的“偽裝大師”。數據顯示,從首次出現癥狀到獲得正確診斷,平均延遲近10年。
患者往往求醫于抑郁期:當患者處于痛苦的抑郁中時,他們會向醫生描述抑郁癥狀,而那段“感覺良好”的輕躁狂經歷,則被當作恢復正常或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而被遺忘。
醫生的診斷挑戰:若不進行深入、有針對性的詢問,醫生很容易根據當前的抑郁表現,做出“單相抑郁癥”的診斷。
誤診的代價是巨大的。如果僅為雙相II型患者使用抗抑郁藥,尤其是單獨使用,不僅可能無效,還可能像“推波助瀾”一樣,誘發更多的輕躁狂發作,導致情緒更不穩定、病程惡化,甚至增加自殺風險。
三、 識別“雙相”的蛛絲馬跡
如果您或家人長期受抑郁困擾,且出現以下情況,應警惕雙相II型的可能,并及時向精神科醫生咨詢:
1. 抑郁反復發作,尤其是首次發作年齡較早(如25歲前)。
2. 抑郁發作時伴有“非典型特征”:如睡眠過多、食欲暴增、肢體有沉重感。
3. 有家族史:直系親屬中有抑郁癥和/或雙相障礙患者。
4. 抗抑郁藥效果不佳或反而讓情緒更糟。
5. 情緒“好轉”時判若兩人: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少但不覺疲倦、話多、腦子轉的太快,奇思妙想一個接一個。
四、 科學管理:一場需要多兵種協作的“持久戰”
一旦確診,規范的綜合治療是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治療目標不是“根治”,而是“維穩”,減少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
藥物治療是基石
核心用藥是心境穩定劑(如拉莫三嗪、鋰鹽)和某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喹硫平)。它們能有效穩定情緒,預防復發。
抗抑郁藥的使用需極度謹慎,必須在心境穩定劑的基礎上,由醫生嚴密監控下使用。
心理治療是導航儀
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人際與社會節律療法等,幫助患者學會識別情緒波動的早期信號,管理壓力,建立規律作息(尤其是睡眠),這對于防止復發至關重要。
生活方式是基石
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定期運動,避免酗酒和濫用藥物,能為情緒穩定提供最堅實的保障。
總之,雙相II型障礙不是個性的缺陷,也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需要被正確診斷和科學治療的疾病。撕下它“單純抑郁”的偽裝,認識其真實面貌,是幫助無數被困于情緒過山車中的人們,走向穩定與平靜的第一步。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心理醫學科 吳志國 主任醫師
![]()
![]()
![]()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