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康康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2800字)
【正經社“保險之道”觀察之18】
![]()
合眾人壽高管團隊的新一輪人事變動已經悄然展開。
8月15日,媒體突然曝出,副總經理王占宇被降為總經理助理,分管工作轉由副總經理頊頌接手。
同時發生職務調整的還有多名高管。這應與合眾人壽最近兩年來業績表現不佳直接有關。
2025年1月,哈爾濱中級法院應合眾人壽申請,向合眾人壽大股東發出限銷令,原因是大股東中發實業未按執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給付義務。
4個月后,合眾人壽又發布公告,宣布延期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審計報告和經審計的償付能力報表,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和償付能力報表。
合眾人壽重新洗牌的時候到了。
1
副總被意外降為總助
根據公開信息,王占宇出生于1970年2月,本科學歷,曾任合眾人壽分公司總經理、公司總監和總經理助理等職務,2020年5月由總經理助理升任副總經理,分管公司銀團、多元行銷、經代銷售等工作。如今又“回調”至原職,分管工作由副總經理頊頌接手。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同時發生人事變動的還涉及兩位副總和1位總精算師。
卸任的兩位副總經理分別是現年53歲的陳文容、現年60歲的崔照輝,離任的總精算師是1975年9月出生Hui Zou(鄒輝)。
臨時接替鄒輝的孟明陽1982年6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學歷,曾任合眾人壽產品精算部副總經理,接替鄒輝后分管產品精算工作。
另有兩名副總經理被賦予了新的“兼職”。
1981年9月出生的副總經理韓旭新增首席投資官職務。韓旭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合眾人壽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分管人力資源、投資管理、企劃、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全面協助總經理負責經營管理。
![]()
1977年9月出生的副總經理頊頌新增首席信息官職務。頊頌本科學歷,現任合眾人壽副總經理、首席信息官,分管信息技術、運營管理、集中作業、互聯業務及銀、團、經代銷售工作。曾任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辦公室副主任、信息管理中心總經理、創新營銷部總經理、公司總監、總經理助理等職務。
2
高管高薪一度傲視同行
合眾人壽發生高管團隊人事調整之時,正是各家保險公司公布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和半年報的高峰期。但是,合眾人壽再一次缺席了。
2024年二季度后,合眾人壽再沒有公布償付能力報告。
一起沒有“面世”的還有評級機構出具的信用評級報告。
2021年合眾人壽通過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2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時,監管部門就明確要求公司聘請專業評級機構定期跟蹤公司的經營情況和債券的信用評級情況。
但是,2023年三季度,擔任合眾人壽評級機構的聯合資信和中債資信宣布延遲出具合眾人壽2023年跟蹤評級信息,原因是合眾人壽未能提供評級所需的完整經營及財務材料。
最終,外界沒有等來預期中的評級報告,倒是等來了合眾人壽和兩家評級機構“分手”的消息。
彼時,合眾人壽宣布,不再與聯合資信和中債資信合作,聲稱正在選聘新的評級機構。
![]()
但是,兩年多過去了,合眾人壽選聘評級機構的工作還沒有結果。而評級報告已經有10個季度沒有公布了。
根據2024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提供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合眾人壽盈利2.11億元,扭轉了2021年以來持續虧損的局面。但保險業務收入同比下滑7.59%,且萬能險賬戶巨虧24.78億元,流動性風險加劇;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2.78%,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7.03%,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合眾人壽成立之初,表現出了強勁的盈利能力,成立4年后便實現了盈利。但是,進入2010年以后,凈利潤出現劇烈波動,到2021年至2023年更是出現了持續虧損的局面。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提供的數據,2021年至2023年,合眾人壽凈利潤分別為-5,24億元、-20.20億元和-11.92億元。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與凈利潤持續下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公司高管一度傲視同行的高薪。
2022年是合眾人壽最后一年公布高管年薪金額。根據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信息,合眾人壽董監高2022年最高年薪達953.85萬元,名列145家通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非上市險企的第一位。
披露了明確數據的116家非上市險企中,至少有10家險企董監高最高年薪超過500萬元,余下險企主要集中于100萬元至300萬元之間。
2023年以后,合眾人壽沒再披露董監高年薪的具體數據。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只是說,年薪超過300萬元的高管只有1人,100萬元至300萬元的有5人,50萬元至100萬元的有3人。
3
大股東責任不可推卸
實際上,合眾人壽2021年以來的虧損,跟董事長戴浩及控制的中發實業有著莫大的關系。
合眾人壽2021年以后的虧損,主要是投資房地產“踩雷”所致。
根據公開數據,2016年至2021年,合眾人壽的投資性房地產余額分別為99.72億元、99.77億元、98.82億元、92.22億元、104.2億元、110.09億元,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分別達12.20%、12.00%、11.70%、9.02%、8.58%和7.59%,數度逼近監管層劃定的險企投資不動產余額不得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15%的紅線。
聯合資信出具的評級報告曾提出警告,2022年以來合眾人壽投資規模進一步增長,投資資產中不動產投資與涉及房地產行業信托計劃等非標投資資產的規模仍相對較高,投資資產行業和客戶集中度均較高,且部分信托計劃發生逾期,風險敞口較大。
根據公開數據,2021年末,合眾人壽與恒大地產相關的投資項目余額高達141.6億元,到了2022年9月末仍然高達122.30億元,確認估值損失達16.53億元,含公允價值變動損失10億元。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合眾人壽對房地產項目投資的偏好跟它的大股東的背景密切相關。
持有合眾人壽46.06%股份的中發實業(現已更名為“北京宸瑜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同為戴浩。
根據公開資料,中發實業的業務涵蓋金融保險、資產管理、健康養老三大板塊。但它的老本行是房地產開發,旗下永泰地產是北京老牌房企,具備一級開發資質,早期開發了“永泰酈城”“自在香山”等多個住宅及商業項目。雖然后來業務范圍擴大,但是不動產投資仍是中發實業的核心業務之一,且與集團旗下金融板塊深度綁定。
根據公開數據估算,中發實業直接及間接的不動產投資占比可能超過20%。
作為合眾人壽的第一大股東,中發實業對合眾人壽的投資活動參與度是很深的。
根據公開信息,中發實業擁有合眾人壽董事會4個席位,包括1位執行董事和3位股東董事,還通過參與投資決策和關聯交易直接影響合眾人壽的投資經營活動。比如2021年合眾人壽新增了7筆資金運用類重大關聯交易,有6筆是通過股權基金投資于關聯房地產企業。而同一年中發實業則承諾為合眾人壽今后從恒大項目退出時的損失提供補償。
2025年1月,哈爾濱中級法院應合眾人壽申請向中發實業發出限銷令,案件的起因正是中發實業沒有按照承諾如期為投資恒大項目的損失支付補償款。
由此觀之,合眾人壽2021年至2023年的虧損,戴浩及實控的中發實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合眾人壽素來是“鐵打的董事長流水的總經理”。自2005年成立以來,董事長一職一直由戴浩擔任,但是總經理已經換了5位。從丁當、陳炳根、柳志堅、劉立新到夏樹海,每位“空降”來的總經理幾乎每兩三年就要更換一次,中間還有職位空缺、董事長代任的情況。
所以,按照慣例,此次又從高管團隊開始動手術了。
歷史上,合眾人壽每次高管團隊人事調整,總會伴隨著業務結構和產品及產業布局轉型,包括從萬能險向分紅險轉型、積極布局養老產業。此次高管團隊人事調整后,合眾人壽又會進行怎樣的業務和產品調整?【《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