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可謂是彭德懷與李奇微之間的巔峰對決。
在第三次戰役中,初來乍到的李奇微連同其指揮的聯合國軍地面部隊突遭彭德懷指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當頭一棒,被迫撤出漢江北岸,漢城得以解放。
然而,美軍傘兵統帥出身的李奇微憑借自身敏銳的洞察力,發現缺乏現代武器裝備加持的志愿軍存在后勤保障不足,只能維持7至8天的攻勢就后勁不足等短板,因此,很快就制定出了專門對付志愿軍的“磁性戰術”。
按照李奇微的設想,聯合國軍遭到志愿軍猛攻時,盡量發揮出聯合國軍的機械化優勢,避免與志愿軍進行正面交鋒,始終與志愿軍前沿保持二十五公里左右的距離。
![]()
等到志愿軍糧食彈藥消耗殆盡時,借助飛機坦克和強大的炮火優勢,全面反攻志愿軍,與此同時,命令其空軍部隊和地面裝甲部隊對志愿軍主力后方和前沿實施大規模轟炸,用猛烈的彈幕將志愿軍包圍在一個區域內,以便一舉吃掉志愿軍主力。
李奇微是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于1950年12月20日出車禍身亡后,于12月25日才匆匆出任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兼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然而,剛到朝鮮戰場,李奇微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學。
萬幸的是,彭德懷智慧過人,一直都對志愿軍自身的缺陷了如指掌,發現志愿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攻入漢城,且志愿軍第50軍輕易就南渡漢江時,便命令參戰各部停止追擊,馬上就地組織防御。
李奇微在率部撤出漢城時,不知道是故意露出破綻以便為聯合國軍爭取休整時間,還是故意引誘志愿軍追擊的緣故,故意在其辦公室留下了一套睡衣,還有親筆寫給彭德懷的留言條。
彭德懷看到李奇微撤離漢城前留下的私人物品后,斷定聯合國軍并非潰敗,而是有計劃的撤退,因此,不顧朝鮮方面的強烈反對,緊急命令前沿各部收縮防線,并命令后方部隊做好迎接第四次戰役的準備。
就在彭德懷鳴金收兵的同時,李奇微也正在醞釀著大規模反攻的計劃。
只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李奇微入朝晚了一步,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認知還停留在第一次戰役時期,其一直認為,采取海陸空協同戰術攔腰截斷志愿軍后勤補給線,并實施一線平推戰術,就能一口吃掉志愿軍主力。
但是,時任解放軍云南軍區司令員的陳賡其實于1950年末已經奉中央軍委之命入朝考察,在考察期間,首次提出了以坑道戰術抗擊聯合國軍優勢火力的建議,因此,志愿軍在第三次戰役打響之初,就開始構筑坑道陣地了。有了坑道陣地,聯合國軍的飛機坦克就很難發揮出其火力優勢。
1月7日,就在中國志愿軍收縮防線才兩天,李奇微就開始命令西線聯合國軍在平澤至安城一帶轉入防御;東線聯合國軍在堤川至安東一帶構筑防線。為了實現其大反攻的計劃,李奇微將美第八集團軍的空降兵團部署在丹陽一帶,目的是在志愿軍大規模撤退時,由傘兵負責切斷志愿軍回撤路線。
![]()
然而,在1月7日當天,并沒有志愿軍戰士向聯合國軍發起進攻,只有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和第5軍團不聽彭德懷勸告,仍舊向丹陽一帶發起猛攻。
李奇微發現中國志愿軍沒有上當,于是將一線平推計劃改為重點攻擊漢城一帶的志愿軍主力。
在緊急補充了武器裝備后,李奇微于7日中午開始命令聯合國軍小股部隊在其空軍掩護下,向北實施試探性進攻;貪功冒進的朝鮮人民軍2個軍團損失慘重。
此時,李奇微故意將朝鮮人民軍2個軍團當成誘餌,目的是引誘志愿軍繼續南下救援。
而中朝軍隊這邊,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不斷要求志愿軍繼續南下追擊聯合國,還異想天開的認為只要中朝軍隊加把勁就能將聯合國軍趕出半島,彭德懷據理力爭,拒絕追擊。
一個星期后,李奇微遲遲不見志愿軍南下追擊,自己沉不住氣了,開始出動23萬人的兵力,從西海岸至南漢江西岸一字排開,在數百架飛機的掩護下,直撲漢江南岸。
看到朝鮮人民軍2個貪功冒進的軍團倉促回撤,并沒有援軍接應,使得李奇微斷定,中朝軍隊主力還沒有緩過勁來,于是加快反攻速度,于十五日命令美軍第3步兵師出動100余人的兵力,在10輛坦克和10架飛機的掩護下,對志愿軍第50軍150師位于野牧里方向的一處陣地實施試探性進攻。
轟炸機投下的炸彈就像冰雹一樣密集,頃刻間,正面寬度約為800米的陣地上,化作一片火海。
轟炸機第一輪轟炸結束后,李奇微仍不罷休,接著命令轟炸機編隊返航裝彈;同時,命令地面部隊用密集的炮火轟炸此處陣地,在長達2小時的狂轟濫炸中,被轟炸的陣地就像月球表面那般,所消耗的航空炸彈直接用“百噸”來計算。
![]()
轟炸結束后,美軍偵察連在坦克的掩護下,開始向志愿軍陣地發起沖鋒;結果令李奇微不敢相信的是,志愿軍第50軍150師這個連級陣地,竟然還有部隊堅持作戰,而且還擊斃了50多名美軍步兵。
因此,李奇微命令空軍部隊繼續對東線志愿軍長達68公里的漢江南岸防線實施大規模轟炸。這種不分晝夜、不計成本的大轟炸,就像草原火線蔓延一般,中間沒有間隔,從漢江南岸一直延伸到漢江北岸。
1月25日,經過連續10天的狂轟濫炸后,美第8集團軍麾下的第1集團軍傾巢出動,率先對野牧里發起猛攻。
野牧里12點鐘方向30公里處就是漢城,美軍地面部隊若是攻克此地,就北渡漢江,就可以借助江北四通八達的公路和鐵路網快速穿插至中朝軍隊后方;此時在野牧里作戰的志愿軍第50軍148師,已經人困馬乏,彈盡糧絕,情況十分危急。
令李奇微終生難忘的是,漢江南岸的志愿軍雖然彈盡糧絕,但面對美軍飛機坦克大炮的連續10日的狂轟濫炸,主力仍存。
尤其是在野牧里113.8高地上,志愿軍戰士沒有反坦克武器,沒有防空武器,就專門將美軍步兵放進手榴彈殺傷范圍內再反擊。
志愿軍戰士有的用刺刀與美軍展開白刃戰,有的拿著用啞彈改造的炸彈摧毀美軍坦克,有的撿起美軍陣亡者的槍械進行反擊,短短10分鐘,美軍第25師就在113.8高地陣亡200多人,第一次沖鋒失敗。
接下來,李奇微命令聯合國軍集中美、英軍4個師3個旅的兵力,輪番對志愿軍第50軍和第38軍第112師陣地實施猛攻,從1月25日一直持續到2月7日,聯合國軍前沿部隊每天只能用“米”來計算向北推進的戰果。志愿軍漢江南岸諸陣地每天都是上報陣地還剩多少人。
戰至7日上午,聯合國軍被迫在漢江南岸的內飛山至國主峰一線休整。
此時,志愿軍各部陸續得到了彈藥補充,但寒冷的天氣仍舊是敵我雙方軍隊非戰斗減員的主要因素。
因此,志愿軍與聯合國軍在漢江南岸展開拉鋸戰至2月16日后,主動撤至漢江北岸,讓全球各國都感到震撼的漢江南岸阻擊戰正式結束。
此后,第四次戰役的序幕被拉開。
盡管后來李奇微帶著聯合國軍隊殺回三八線,并接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司令,但令其感到無奈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充分利用自身的武器裝備優勢攻擊中朝軍隊之短,但只能打個平手,沒有實現一口吃掉中朝軍隊主力的目的。
戰后多年,英軍元帥蒙哥馬利告誡世人,千萬不要和中國軍隊在地面交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