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親情中華 之江同心|情系游子”——浙江關愛海外僑胞和留學生文化遺產系列直播活動“陽明的世界,世界的陽明”順利舉行。
![]()
本場直播由浙江省僑辦、浙江省僑聯、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僑音融媒體中心、《浙商》雜志社、浙江省僑界文協、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寧波市僑辦、余姚市僑辦承辦。
![]()
直播伊始,情景劇《悟心之路》帶領觀眾一同走進以“心”為引的探索旅程,直觀感受陽明心學的力量。劇中呈現了兩個反差鮮明的核心片段:一是王陽明曾對著竹子“死磕”格物,試圖向外探求真理卻終無結果;二是他被貶龍場后,在茅廬中歷經沉潛思索,最終迎來“一朝通透”的頓悟。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歷經 500 多年發展的陽明文化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更是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直播活動中,多位專家學者與僑界代表圍繞陽明文化展開分享。
![]()
寧波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副會長、寧波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美星簡要介紹了王陽明的人生脈絡,“王陽明 1472 年生于浙江余姚,1529 年逝世,在不到60年的人生履歷當中,他走出余姚,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
郭美星和年輕朋友分享了三句話:一是“迷茫中見真我”,將“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的哲學三問,轉化為“想干嘛、能干嘛、能干成嗎”,避免東張西望空耗時光;二是“內卷中勇升維”,面對競爭,可從能力、品性、德行等維度提升;三是“誘惑中存天理”,中國哲學強調“定于一”,若像年輕人因薪資跳離擅長領域,如猴子撿芝麻丟西瓜,易留遺憾。這正是陽明心學的啟示:找回自己,攻堅克難,抵誘惑,善始善終。
![]()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如何磨?
寧波大學包玉剛領軍學者、浙東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辛紅娟表認為,首先是“轉念”,把“我不得不做”的被動心態,轉變為“我選擇在此刻通過這件事來修煉自己”的主動心態;其次是“貫注”,嘗試在完成每一個小任務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體會“知行合一”的當下感;最后是“反省”,每天工作結束后,可以花幾分鐘“事上省察”:今天哪件事我處理得不錯?哪件事可以做得更好?我的起心動念是出于公心還是私欲?這不是自責,而是通過復盤讓良知更加清明,讓明天的“行”更有方。
![]()
新加坡浙商總會創會會長、浙江省良知陽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李國生指出,陽明心學將 “認知論” 與 “道德論” 高度融合,他提煉了三個關鍵詞:一是 “良知”,即人天生具備的、認知外在事物的能力;二是 “善”,“善”在王陽明心學里,是認識外在世界的首要條件;三是 “誠”,誠實是東西方共同具備的價值觀。
![]()
當鏡頭轉向 “云端”, 葡萄牙里斯本中文學校校長陳曉紅表示,海外華校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非常適合傳播陽明文化。學校校訓從初創期的 “誠信、智慧、勇敢、勤奮”,升級為 “尚德篤學,知行合一”。她透露,未來學校將引入陽明讀本,同時還會結合小故事、短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王陽明海外傳習基地(東亞及南亞)負責人、杭州一見如傾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薇娜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其實就是對外的文化價值共享,王陽明的“心學”在當代全球具有獨特作用。其一,它是提供普世價值的哲學語言,“人人有良知”強調每個人內心自帶善惡的判斷,可以和西方文化形成共鳴;其二,它是化解內心焦慮的東方智慧,當下全球很多人面臨“卷”“焦慮”的困境,而心學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強調內心的安頓和行動的真實,不必過分追逐外在評價。“對我們創業者而言,這是破解創業常見問題的實用良方。”
本場直播是 “親情中華?之江同心” 系列的總第54場,也是該系列 2025 年度的第 4 場。以網絡為媒,向全球展示了陽明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來源:僑音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