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應與收入匹配,否則債務將成為枷鎖”——亞當·斯密
當86.6%的中國年輕人用過信貸產品,當44.5%的人實質負債,當極端案例里畢業生欠著50-60萬——亞當·斯密兩百多年前的警告,正在當下年輕人的債務泥潭里應驗。
這不是簡單的“超前消費”,而是資本用高利率織就的“電子牢籠”,每天都有人在“一鍵借款”的便利里,踩進人生的陷阱。
一、年輕人的債務“雪崩”
86.6%的18-29歲年輕人碰過信貸,近半實質負債。大學生沒工作就欠10萬,畢業生背50萬債的案例已不罕見。37.2%的人陷入“以貸養貸”,債務雪球滾得比工資快。
表面“日息0.05%”,實際年化18%-36%,遠超15.4%法定紅線。“服務費”“擔保費”把成本堆到35.89%,極端高利貸年化竟達2234.69%。8888元手機“月付幾百”,實際年化超12%,消費痛感被悄悄磨平。
二、資本獵殺,連寵物都不放過的“借貸陷阱”
打車、外賣軟件嵌借貸入口,寵物絕育頁彈“寵物貸”。資本連毛孩子的消費場景,都沒放過。
“0息分期”“當月免息”造幻覺,讓人覺得“沒薪水也能活”。這種心理麻痹,比利息更可怕。
首筆借5萬月還5000,平臺再推小貸“救急”。一年下來負債翻倍,拆東墻補西墻的人,終究補不上窟窿。
大數據專盯低收入、連續加班者,用攀比心放大消費欲。你缺什么,資本就給你推什么,精準得讓人后背發涼。
![]()
三、危害蔓延,從個人崩壞到家庭破碎
有人因負債抑郁、躺平,甚至不敢回家過年。躲債流浪、失聯的年輕人,背后是還不清的利息。
父母砸鍋賣鐵填孩子的債,親友遭催收騷擾。弟弟欠16萬,直接逼得母親精神崩潰。
征信污點斷了房貸、求職路,AI催收用方言、聲紋施壓。債務不僅吞錢,還吞掉未來的可能性。
超前消費抑制實體需求,銀行通過信托給網貸輸血。個人的債,正在悄悄變成社會的金融風險。
四、突圍之路:監管、教育、自救一個都不能少
監管強制平臺明示真實年化,超24%的貸款直接取締。別再讓“日息”“服務費”遮遮掩掩。
“人臉識別+語音確認”雙驗證,堵死未成年人借貸漏洞。門檻高一點,陷阱就少一點。
學校該開債務風險課,教孩子記賬、分“必要/非必要”消費。就像姨媽告誡外甥女“非剛需不借”,實在的警示比大道理有用。
逾期了別慌,先算真實利率(用IRR公式)。再停掉以貸養貸,協商只還本金或法定利息,兼職增收重建征信。
付款前多問三句:“必要嗎?超支嗎?能承擔嗎?”少點沖動,就少點債務枷鎖。
結語:別讓“一鍵借款”毀掉人生
“網貸是資本精心設計的電子鴉片”,這話不算夸張。當“便利”變成“綁架”,當“借貸”變成“吞人”,光靠年輕人醒悟不夠。
監管得斬斷高利黑手,學校得筑牢財商防線,個人得守住消費底線。
畢竟每一次“點擊借款”的背后,都可能是人生的分水嶺——是活得自由,還是被債務套牢,全在清醒的那一念之間。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