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楊振寧作為一個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在物理的研究領域中,比他更厲害的寥寥無幾,與他比肩的都是鄧稼先等人物,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國外進行物理研究,但其實他在此期間也不斷地往返中國為中國的科研事業做出貢獻。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在1973年,他再一次回國,與毛主席等人談論粒子,談了整整一個多小時,直到工作人員進行提醒,他們這才意猶未盡的結束了話題。他在離開之前十分感慨的對毛主席說: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毛主席還開玩笑說:你這話不對。
![]()
他出生于安徽,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小他耳濡目染,熱愛讀書,成績斐然,在父母的培養下,他接觸各類的知識,在學習方面更是領先于同齡人,最后成功考入西南聯合大學。
在那個非常時期,西南聯合大學是我國最有能力的院校,可以考入這里的學子無一不是萬里挑一的存在,而他自小就接觸外界,認為自己應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所以選擇了去美國進修。
雖說楊振寧前往了更廣闊的天地,但是在他的文集中還是充滿了對于母校的感恩之情,“西南聯大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我在這里獲得了本科和研究生的身份,在這里學習的經歷,讓我有了做科研的能力”。
![]()
由此可知,作為一名西南聯大的學子,他是十分引以為豪的,哪怕后來去到國外,獲得了更好的成就,他也沒有忘記自己一開始的起點,在他遠赴美國,探尋未知的世界時,依舊想念著國家。
在國外時期的他也并沒有辜負自己的雄心壯志,他不僅潛心學習專心投入科研,而且還在學期間不斷的開展演講,在各個高校擔任教師一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雖說楊振寧對于科研事業十分的熱愛,也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礙于早年的中國科技水平落后于他國,所以一些科研實驗中的用具不夠他國先進,所以初來乍到的他顯得手忙腳亂的。
![]()
由于他的生疏,造成的實驗爆炸數不勝數,在學校里人們聽到爆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振寧,他在物理實驗中經常出丑,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后來決定投身理論物理研究,這一改變,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將來。
國際局勢變化多端,在他前往美國不久后,中美的關系并沒有建立外交,彼此還是處于十分敵對的狀態,在我國希望研究核武器而迫切需要人才的時候,美國并不愿意把中國的科學家放回國,而是對他們下達了禁令。
自此,他別離故土二十余載,在國外進行科學研究,一直沒有辦法回到故鄉,盡管他多次向美方申請希望回國效力,但是美方怎么可能放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回到中國呢,所以多次申請無果。
![]()
外出求學的他遇到了杜致禮,早在杜致禮還在中學教學時,他便對她頗有好感,異國他鄉偶遇同鄉,這是多么難得的經歷,于是兩人的關系迅速熟絡,并且感情發展迅速,不久后,兩人便結婚了。
而后他作出了一個大多數國人不能理解的舉動,那就是加入美國籍,彼時,當初和他并肩而立的朋友錢學森等人都不顧別國的阻攔,決定的回到了祖國,為新中國的發展添磚加瓦。
而他卻在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項之后,決定加入美國,一時之間,引得無數人民憤慨,就連他的父親也并不能理解他的做法,在他訪問家庭之時對他反復叮囑,希望他把目光放長遠一些,盡自己的努力報效國家。
![]()
時間來到1956年,在普林斯頓他遇到了好友李政道,兩人志同道合,不僅畢業于同一個學院,并且在相同的領域都頗有研究,于是他們經常在一起做研究,二人經過了長期的研究提出了宇稱不守恒。
這對于當時的物理學是十分具有沖擊性的,特別是默認守恒理論這一領域,他們的研究具有突破性,在經過證實后,他們的研究響徹學術界,并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作為第一個獲得此獎的華人,在頒獎結束后,無數中國人為他歡呼雀躍,他也因此打破了中國沒有諾貝爾獎的鐵律,向全世界的人民宣布,中國也有屬于自己的諾貝爾獎,這無疑是為國爭光的。
![]()
只是再后來,新中國成立了,有一些研究者回到了中國,為國家的發展而奮斗,而他卻因為深知自己是所學的只是并不能解救中國的燃眉之急,且他的實驗到了最關鍵的一部分,于是他決定先完成實驗,于是回國一事便擱置了下來。
但是當時的他們都不知道,此時是回到中國的最好機會,而在這之后不久,杜魯門便禁止成為博士的人民回到自己的國家,只能為美國效力,此事是不可理喻的,但是當時的國家也并沒有實力反對。
一直到1971年,兩國關系緩和,我國在美國的人才才得以回到國家,彼時的楊振寧因為曾經是中國人的緣故,率先踏上了訪華之旅,回到了曾經的故鄉,這時的中國已經擁有了自主研發的原子彈。
![]()
楊振寧聽聞此事,在回國時,第一件事就是給鄧稼先寫信,確認事情的真偽,因為當時的國際總是傳言,中國的核武器是外國人幫助研發的,帶著疑惑的楊振寧首先去詢問了當時的同窗。
其實早在原子彈第一次試爆登上報紙時,他就在報紙上看到了鄧稼先的名字,所以在回到國家后第一個去問他,對此,鄧稼先的回答十分的肯定,“原子彈是中國自主造出來的”。
看到這個答復,他忍不住掩面哭泣,為祖國的功績而感到自豪,有了他的澄清,外界對于中國自主研制核武器的爭議就會逐漸地減小,畢竟他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位負有盛名的物理學家。
![]()
作為第一位美國知名學者訪華,他的行程是備受關注的,當時的外國人都在等著他從中國歸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但是其實,當時的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對于中國是不甚了解的,甚至,有一些是具有敵意的。
所以他訪華歸來后,開展講座為中國說話也是冒著風險的,但是他還是這么做了,在回到美國之后,他四處開展講座,宣傳中國如今的發展,哪怕他現在是美國國籍但是還是舉辦中國的愛國運動。
他的所作所為,不僅讓其他國家的人們進一步了解到了中國,還讓在外漂泊的華人對中國進一步改觀,促進華人回國,為國家作貢獻,甚至,在我國與日本關于釣魚島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他也站出來從各個角度佐證釣魚島是屬于中國的。
![]()
最重要的是,他十分關注我國的教育問題,在感受到我國學子在創新層面上的不足時,他會舉辦青少年創作的比賽,一此來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還有為中美的大學建立聯系,共同創辦學校,培育更多的人才。
1972年,他懷著激動的心情進行了第二次訪華,這一次顯然沒有了第一次的拘謹,他懷著忐忑的心情,跟工作人員道明自己的來意,希望見到毛主席,每日都有很多人想要來看毛主席,工作人員已經司空見慣了。
而此時的毛主席已經重病纏身,而周總理也在幾個月前檢查出身患疾病,但還是接待了他,并且對他展示了充分的熱情,在他一進去書房是,毛主席便站起來迎接他,楊振寧實現了愿望,成功的見到了毛主席。
![]()
在書房他們相談甚歡,根據楊振寧的回憶,他們談論了整整一個半小時,主席問他目前在進行哪方面的研究,他也如實回答,在談到質子問題上,楊振寧也是直接說目前暫時沒有定論。
他們的話題大多是圍繞粒子進行,但是楊振寧十分重視基礎教育,在周總理問他相關話題的時候,他更是直言不諱,直接指出中國如今的弊病,那就是不重視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這是十分沒有遠見的行為。
聽到了這么犀利的點評,周總理也是點頭贊同,后來的楊振寧在采訪時也說“總理恐怕早就看出問題所在,只是沒有契機去講出來。”總之,這番話獲得了總理的高度認可,也與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周培源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侃侃而談一個半小時之后,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下,他們才依依不舍的結束談話,結束之后,毛主席起身親自去送別他,在門口握手告別的時候,毛主席還對他表示衷心的祝福,希望他可以繼續為世界做貢獻。
![]()
對此,楊振寧十分的感動,說道“祝主席能夠萬壽無疆。”毛主席哈哈大笑,還對他開玩笑道:“這種話不能講,是不符合科學的。”楊振寧聽了也是笑了下就離開了。
而后楊振寧也繼續來回于美國與中國,力求促進中美之間的友誼,不過,或許連他都想不到,自己的幾次訪華在無意之中成為了粉碎“四人幫的伏筆”,在他的第五次回國,江青就極力拉攏這位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
只是楊振寧并沒有興趣聽到江青的感慨,反而覺得她沒有作為一位領導者該有的大氣,不過他在回到美國的時候也并沒有多講江青的一句不好,反而說她是一位很好地女主人。
在第六次回國時,他與華國鋒相談甚歡,但是徐景賢卻在他面前大談“批鄧”,而華國鋒還為他解圍,且后來與華國鋒又一次進行交談,此次交談,兩人關于學術問題進行了兩個小時的探討。
![]()
他發現華國鋒對于學術界的問題會更加的感興趣,并沒有參與政治的苗頭,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覺得華國鋒并不是極左派的的人,放松警惕,但是他萬萬沒想到,他留在國內的“批鄧”材料,成為了一個伏筆。
他在1990年,中國為了跟隨世界的腳步決定制作量子對撞機時,表示了明確的反對,認為那是面子工程,并不符合當時的國家所需,反而是光刻機的研發更加的迫切,并提出中國盡快研發光刻機的美好愿景。
事實證明,結果也的確如此,光刻機作為一項重要的科技,在如今的科技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但是最后我國的光刻機研究擱置了下來,由此可知,它在科研方面是具有前瞻性的目光。
經歷了種種,在2015年,放棄了美國的待遇,轉而回到祖國的懷抱,恢復中國國籍,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代表著這位實力超群的物理學家將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盡管他已經93歲高齡了。
![]()
在這些年間,他一直明里暗里幫助中國,為中國的發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晚年的楊振寧投身于中國的高等教育,為此還舉辦了多家中外合作的院校,單是這一點已經很了不起了。
在2003年,他的學術研究就已經是以國內為主,并且在國內定居,為國內的頂尖大學教學而盡心盡力,來回往返于各個高校,在2015年恢復國籍也是有了一個正式的身份,其實他早已在中國發展。
四
如今的楊振寧被旁人詬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娶了一個比自己小50多歲的媳婦,對此很多人是抱著嘲諷的態度的,但是一經多年,他們的生活依舊過得幸福美滿,這就讓很多人打消了嘲諷的念頭。
![]()
2021年是楊振寧教授的百歲華誕,在這個隆重的日子里,他選擇了舉辦研討會,在會期間,他提到了自己曾經的摯友鄧稼先等人,跨過歲月的長河,給曾經的朋友深情的回復了他們寫過的信。
曾經的他不懂得鄧稼先親手寫下的“千里共同途”的含義,如今百歲的他,終于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用自己的行動真切的回應了鄧稼先的期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