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的‘冷處理’已經讓人心寒,別再讓‘裝睡’的態度,破壞了公眾對教育的信任”
據紅星新聞報道,8月25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一則教室內學生上課的監控視頻。內容顯示,一名教師從講臺上走下向一名學生說:“干啥呢,東西交出來,快點。”該名學生突然情緒失控,先是一把將一旁的同學推開,而后抄起一把凳子向老師砸去。8月26日,佳縣龍崗實驗中學主要負責人表示,目前當地警方正在調解此事。
![]()
(圖源:紅星新聞)
從視頻內容來看,該名教師一沒推搡,二沒辱罵,只是要學生交出東西,怎么就逼得學生動了手?若僅說“學生心理敏感”,似乎太輕飄飄,因此,需找到“突然失控”背后的原因。
比如,在家庭里,他是否長期缺少耐心陪伴?遇到困惑時,有沒有人聽他好好說話?在學校里,他和同學的關系是否融洽?有沒有和老師產生過未化解的矛盾?班主任、心理老師是否提前察覺他的情緒異常,又是否及時伸出過援手?這些都需要進行深入調查。
比學生失控更讓人寒心的,是學校的“冷處理”。5月事發,8月才被網友曝光,中間整整三個月,學校是否采取過相應行動?被砸的老師有沒有得到心理疏導?根據目前信息來看,這些似乎都沒有,直到視頻被曝光,學校才回應“警方已經介入”,并提出“雙方調解”。
這不禁讓人追問,學校是“忘了”被砸的老師,還是想故意“捂”住這事?是覺得“教師受點委屈沒事”,還是怕事情鬧大影響招生?要是真把教師當“教育的基石”,怎么會在其遭遇暴力后,連最基本的權益保障都沒有?非要等輿論倒逼才行動,這不是“保障權益”,是“應付輿論”。
毋庸置疑,教育懲戒是教師權利,更是教師義務。《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并強調“依法懲處對教師的侮辱、誹謗、惡意炒作等言行”。
那么,教師到底該如何使用教育懲戒權?若管得太嚴,擔心引發學生反感,甚至遭到家長投訴;若不管不問,課堂上有人搞小動作,其他想學習的學生也受影響,課堂秩序亂成一鍋粥。
長此以往,誰還敢當“嚴師”?若教師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上課只講知識點,不管紀律、不管品行,這叫“教書”,不叫“育人”。要是教師連管教的底氣都沒有,連自身安全都沒法保證,何談“立德樹人”?又何談教育質量?
學校不能只當“維穩者”,更要當“守護者”——守護教師的管教權,守護學生的成長底線,守護課堂的教育尊嚴。
三個月的“冷處理”已經讓人心寒,別再讓“裝睡”的態度,破壞了公眾對教育的信任。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