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什么都是假的,而你卻認真了一輩子。從認真到放下,都是這樣,從無知到無奈,從熱情到冷漠,孤獨且凄涼!都活成了自己不想看到的樣子!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對!
我們總在年少時攥緊“永恒”的執(zhí)念,以為真心能換真心,以為努力就有回響,可走著走著才懂,春櫻會謝、夏荷會枯,連朝夕相伴的人也可能在某個路口離散。曾經(jīng)為一句承諾徹夜難眠,為一份期待輾轉反側,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那些以為“不能沒有”的人和事,終究成了回憶里的輕煙——不是世界故意欺瞞,而是我們太執(zhí)著于“不變”,忘了天地本就有四季輪回,人生本就有聚散離合。這份從“認真”到“放下”的跋涉,藏著道家“道法自然”的深意:水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不與無常對抗,才是對生活最溫柔的承接。
![]()
從無知到無奈,是看清生活真相的過程。小時候覺得父母無所不能,長大后才懂他們也會在深夜嘆息;曾經(jīng)以為“努力就能改變一切”,后來才明白有些事從一開始就有定數(shù)。這份無奈不是妥協(xié),而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清醒——明知世事有局限,仍愿為值得的事盡全力。就像孔子周游列國,雖屢遭困厄卻始終不放棄“仁”的追求,我們或許改變不了世界的復雜,卻能守住自己心中的“善”:給陌生人遞一把傘,幫鄰里搭一把手,在別人低谷時給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一句鼓勵的話。這些微小的“利他”,恰是對抗無奈的微光,讓我們在看清生活的涼薄后,仍愿留一份溫熱給世界。
從熱情到冷漠,是人心的修行。年輕時總愛掏心掏肺,以為真誠能融化所有隔閡,可經(jīng)歷過誤解、背叛后,漸漸學會了沉默。但真正的成熟,從不是變得冷漠,而是佛家說的“慈悲喜舍”——懂了人心的復雜,仍不丟共情的能力;受過他人的傷害,仍愿給予善意。就像佛家常說“眾生皆苦”,我們自己曾在孤獨中落淚,便更能懂他人的凄涼;自己曾在迷茫中掙扎,便更愿為他人指一盞燈。這份“利他”,不是刻意的付出,而是“推己及人”的本能:知道寒風刺骨,便愿為他人添一件衣;知道黑夜難行,便愿為他人點一盞燈。
我們終究會活成“自己不想看到的樣子”:眼角多了細紋,脾氣少了棱角,不再像從前那樣肆意張揚。可這份“不完美”里,藏著人生最珍貴的成長——道家讓我們“接納無常”,不執(zhí)著于表象的得失;儒家讓我們“修身利他”,在承擔責任中找到價值;佛家讓我們“心懷慈悲”,在共情中消解孤獨。
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對。這“笑”不是強裝的快樂,而是看透悲歡后的從容:知道會失去,仍珍惜當下的擁有;知道會受傷,仍不丟利他的初心。好好活在當下,把自己活得精彩——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光鮮,而是內(nèi)心的充實與安寧:晨起能聞花香,暮時能賞晚霞,閑時能幫他人解一點憂,忙時能守自己的一份責。
人間本就是一場修行,從認真到放下,從無奈到從容,從孤獨到利他,每一步都算數(shù)。我們或許改變不了世界的“假”,卻能守住自己的“真”;或許逃不過人生的“苦”,卻能給他人添一份“甜”。這便是生命的意義:以自利之心修己,以利他之心渡人,在悲情的底色上,畫出溫暖的風景,讓自己的一程,也能成為他人的微光終究利益到他(她)人。
海平 寫于從昆明到北京的飛機上
本文由《海平說》專欄特約嘉賓
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院長
上海交大老子書院昆明分院院長海平先生撰文
-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節(jié)目《人物至》全網(wǎng)刊發(f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