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城中國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財報:
上半年收入533.68億,去年同期是695.6億,同比減少23.28%; 毛利率約71.58億,去年同期是91.03億,同比下跌21.36%; 股東凈利潤2.09億,去年同期是20.44億,同比下跌89.77%。
綠城中國執行董事、行政總裁郭佳峰,執行董事、執行總裁耿忠強,執行董事、副總裁李駿,執行總裁、董事會秘書周長江出席會議。
更讓人詫異的是,幾個月前,綠城2024年財報發布會現場,剛剛走馬上任,穩居C位的綠城中國董事會主席劉成云,這次居然缺席了中報發布會!
綠城沒解釋劉成員為何缺席發布會,畢竟綠城的業績也沒那么差呀!
初看綠城中國公布的幾項數據,感覺綠城好像也撐不住了,畢竟現在房地產企業能盈利的已經沒幾家,很多曾經的巨頭動不動就虧幾十億甚至上百億。
以銷售豪宅,高端項目為主的綠城,吭哧吭哧幾百億的賣,結果掙得也是賣白菜的錢,真的不行了嗎?
綠城執行總裁耿忠強在業績會上解釋道:利潤下滑主要是公司推動長庫存去化,今年中期計提減值損失19.33億元。
假設沒這個計提減值,綠城上半年的利潤其實應該是21.43億元。
不僅沒跌,還比去年同期的20.44億元多了近1個億。股東利潤也不是暴跌90%,而是小幅增長4.84%。
綠城為何要在中期做這些計提減值呢?除了存貨去化難等現實問題,更重要的答案是在人事變動里。
今年3月,綠城突然換帥:原董事會主席張亞東辭職,中交系派來的劉成云接任。
張亞東是什么人?2018年,中交集團作為大股東把他派到綠城。
沒想到,在這八年時間里,他不僅逐漸穩住了自己的位置,還把綠城慢慢變成了他的“獨立王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大股東中交的控制。
面對失控的苗頭,中交當然不能忍。于是今年3月,56歲的劉成云火線上任。中交要重新把綠城抓回手里,第一件事就是得把前任留下的問題“擦干凈”。
而張亞東留下的,正是一堆說不清道不明的賬目和難賣的庫存。更值得注意的是,與張亞東相關的中交前一把手、二把手目前都已被調查,這更讓中交下定決心:
必須盡快厘清歷史問題,輕裝上陣。
所以,這次中期計提減值19.33億元,表面是“清庫存”,實際是在“擠掉張亞東時代的水分”。
前任的賬自然是要理清,但現任激進也是擺在眼前。
今年上半年,綠城花了362億元買地,比去年同期暴漲135%,不少地塊甚至是高價搶下來的“地王”。
新領導不僅在清舊賬,也想做出自己的成績。在中指院的排行榜上,綠城上半年全口徑銷售額達到1221億元,排全國第二,只比保利少了231億元。
可如今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早就結束了,已經不是比拼行業規模的時代了,拼的是利潤和現金流。
很多房企慘痛的經驗已經說明:盲目擴張、高價拿地,最后很可能拖垮自己。賣得再多,利潤薄如紙,甚至虧本賺吆喝,有什么用?
綠城一直以來以高端項目、豪宅產品出名,按理說應該有更高的利潤空間。但現實中,他們似乎還沉迷于“沖量-拿地-再沖量”的老模式中。
清舊賬固然重要,但如果新領導繼續這么激進,忽略利潤和現金流安全,綠城很可能還會遇到更大的麻煩。
綠城這份中期財報,表面慘淡,實則暗藏玄機。它既是一場財務層面的“洗澡”,也是一次權力交接后的“甩鍋”。
中交正在用最快的方式清理張亞東時代的遺留問題,試圖讓綠城重回掌控。
但問題是,房地產行業早已不是從前那個行業。
沖規模、搶地王、高負債……每一條都是險路。
綠城的新班子如果真的為長遠考慮,是該停下來好好想想:未來的路,到底該怎么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