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應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
高校發放的開學典禮紀念物資,豈能出現“低級錯誤”?
8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2025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開營儀式上,很多同學發現,學校發放的帆布袋上,中國人民大學的拼寫有誤,寫成了“RENMI”。學生向校方反映錯誤后,校方便向大家道歉,稱“實事求是是人大的校訓”,并承諾三天后給所有人發一個新的袋子。
![]()
(圖源:三湘都市報)
開學典禮紀念物資,是特殊的“入學信物”。它承載著新生對高校的期待,是“身份歸屬”的象征,更傳遞著高校文化與理念。尤其是,人大作為一所擁有深厚歷史積淀的高校,其紀念物資更應體現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校風,此次校名拼音錯印事件,顯然與這一特質相悖。
這一疏漏,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于新生而言,剛入學就遇物資出錯,易質疑學校管理,削弱歸屬感;于學校而言,事件經傳播后,公眾可能連帶懷疑其教學、學術領域的嚴謹性,損害聲譽。
近年來,高校印刷類疏漏并非個例。例如,錄取通知書中“錄取”誤寫為“錄職”,校徽英文標識拼寫錯誤,個別教材存在學術概念表述偏差等。這看似是“小失誤”,實則暴露出高校管理“大漏洞”。
深究根源,一方面是審核流程缺位,多數高校將物資制作外包,卻簡化審核,未建立多環節校驗機制,疏漏難以及時發現;另一方面是態度輕視,工作人員認為基礎核對“不會出錯”,放松警惕導致失誤。
雖然,外包公司主動認了錯,但高校作為委托方,才是質量“第一責任人”。公眾追責指向學校,高校必須強化審核義務,杜絕“甩手掌柜”式管理。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事件中,公眾展現出較高的理性與包容度。新生的善意調侃、網友對校方致歉與補發舉措的認可,一方面,源于人大坦誠擔責、迅速補救的態度,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公眾對“失誤糾正效率與誠意”的重視程度,已逐步超越對“失誤本身”的苛責。
可即便如此,高校資源浪費已客觀存在。錯印包銷毀、新包重制,都消耗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要防范此類問題,高校需完善多環節審核、強化外包責任約定、樹立“細節即責任”理念。
嚴謹應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高校聲譽不僅靠學術、教學,更靠細節把控。唯有將責任融入管理末梢,才能提升管理水平與校園形象。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