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集團以“母公司私有化退市、嵐圖介紹上市”的罕見資本操作,打響央企價值重估第一槍,復牌首日股價大漲超50%。
文 / 張恒
8月25日上午,港股東風集團股份復牌跳空高開,盤中一度躥升69.2%,沖破10港元關口,截至收盤,該股上漲54.10%,創下2010年10月以來新高。
![]()
8月22日晚,東風集團拋出一套實屬罕見的資本運作:母公司啟動私有化退市,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汽車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交所。這對一家在港股深耕近二十年的央企來說,可以說是把資源投向和治理邏輯進行了一次整體變革。
“介紹上市”既不發新股,也不募資,操作上是把存量股份放到交易所流通,流程相對高效,市場通常預期3–6個月完成。而私有化則由大股東提出要約,回購中小股東股份,上市公司轉為非上市公司。
東風此次把兩者打包推進,采用“股權分派+吸收合并”的路徑。具體的,先將持有的嵐圖汽車79.67%股權按持股比例分派給東風集團股份的股東,再由境內全資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武漢)投資有限公司吸收合并東風集團股份,實現對其100%控制。
![]()
交易落地后,東風汽車集團(武漢)投資有限公司取得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11億股股份,持股比例升至55%;控股股東由東風集團股份變更為東風投資,間接控股股東與實控人不變。對中小股東而言,整體收購價為10.85港元/股,其中現金6.68港元/股,嵐圖股權相當于4.17港元/股,“現金+股權”提供了兩條可選路徑。
這套組合在近三年港股國企私有化潮里并不常見。國電科環、雅士利國際、中集車輛、中糧包裝等相繼退市,多數采取“單向私有化”。東風的不同之處在于一退一進——退出低估值平臺的同時,把具備成長性的資產推到前臺接受定價。這無疑是央企市值管理框架下的新嘗試。
“一退一進”的資本實驗
為什么把嵐圖推到資本市場前臺?
首先,是估值現實在倒逼。
不難看到,東風集團股份的價值在港股市場被長期壓制,或者說是被資本遺忘。截至2025年7月31日,市值391.2億港元,股價4.74港元,市凈率僅0.25倍,公司價值長期破凈,H股平臺再融資功能在這里幾乎失效。
從東風集團股份披露的2025年中期業績來看,上半年營收545.33億元,同比增長6.6%;毛利率13.9%,同比提升2.3個百分點;整車銷量82.39萬輛,同比下降14.7%;歸母凈利潤0.5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
![]()
營收提速與毛利改善說明經營提效在推進,但利潤端承壓,與港股市場對“綜合性、重資產、合資比重高”的整車集團普遍低估的問題疊加一起,導致了這個不合理的狀況一直存在。
在同一時間軸上,嵐圖的成長曲線給出了另一種圖景。2024年銷量85697輛,同比增長約70%;2025年上半年銷量56128輛,同比增幅約85%,連續5個月月銷過萬輛。
經營質量方面,嵐圖2023年虧損近20億元,2024年虧損收窄至不足2億元,去年四季度實現單季盈利。產品層面上,夢想家在新能源MPV細分市場多次登頂,FREE+開啟預售15分鐘即獲超1.1萬輛大定。顯然,嵐圖已經具備在高端新能源細分賽道里“站住腳”的產品力與品牌勢能。
![]()
從資本市場視角看,把嵐圖放到港股,或將實現估值錨的切換,從過去的“業務復雜的低估值綜合體”,轉向“業務清晰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
對東風集團來說,母體私有化后,可以把經營與結構性調整放到非公開化的節奏中推進;對嵐圖來說,進入港股能直連配股、可轉債、境外票據等工具,融資效率與國際投資者可見度同步提升,皆大歡喜。
其次,監管導向也是背景之一。國資委在《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對長期破凈、融資功能失靈的上市平臺,可通過吸收合并、資產重組等手段處置。東風此次操作與這一思路契合,但沒有停在“退”,而是把“進”的部分做成了結構性“亮點資產上市”的案例。
![]()
當然,選擇這樣的資本運作也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如介紹上市階段不直接募資,嵐圖的“補血”要靠后續動作;母體退市后,外界對集團資源向新能源傾斜的透明度會下降,投資者需要新的觀察窗口;股東結構與流動性的過渡可能帶來短期波動,這些都是要面對的現實約束。
估值切換的關鍵
眾所周知,港股汽車板塊的估值分化程度,遠高于A股甚至美股。一方面,國有車企與中小企業普遍面臨流動性不足和估值長期低迷的困境;另一方面,造車新勢力們卻憑借其金融屬性,持續享受估值紅利,交易非常活躍。
把嵐圖放進港股新能源車企的對照組,市場看點會自然聚焦在“增長質量”的指標上。銷量增速給出了增長的量綱,但估值更看重結構與可持續性:平臺化帶來的車型復用程度;電子電氣架構的拓展空間;智駕算法與數據閉環的迭代效率;三電系統自研比例與成本曲線;軟件付費滲透率與售后服務毛利;海外業務的合規與現金循環。嵐圖上市后,這些指標將決定其在港股的定價區間。
![]()
從行業趨勢看,國內新能源車市進入存量博弈階段。價格戰還未退潮,競爭焦點上移至迭代速度、智能化體驗、能效與服務層面。高端區間仍有市場空間,但要形成穩定的均價帶與復購率,才能兼顧規模與利潤。
嵐圖要在這一框架下回答投資者兩個問題:其一,產品線能否從“爆款+單腿”擴展為多車型協同,降低單一車型依賴;其二,智能化、軟件化的持續投入,是否能在合理期間內轉化為單車毛利的穩步改善。
港股投資者還會緊盯治理與激勵。傳統車企常以年度產銷指標進行考核,高端新能源業務則需要按周、按月快速迭代的機制來考核。嵐圖在上市后,董事會與管理層的激勵是否直連經營結果,解鎖條件是否與毛利、現金流、軟件收入占比、用戶留存等指標掛鉤,這些都將寫進投資者的估值模型。
東風管理層在8月25日的業績說明會上也強調,嵐圖作為更“符合上市條件”的標的,有望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關注,帶動治理結構更加透明,推動企業在業績與股東回報上形成閉環。
![]()
放大到港股板塊層面,這起案例為傳統車企提供了可操作的“價值重估”路線。母公司層面,東風在年內完成了自主品牌的整合,成立東風奕派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把東風風神、東風納米、東風奕派的研產供銷服全鏈條納入同一主體,減少內耗、提升響應速度;子品牌層面,嵐圖對接資本市場,承擔“高端引領”的角色。
集團“退場”,嵐圖“上場”,形成“平臺聚焦+品牌突擊”的雙輪結構。對比同板塊公司,這種“把優質資產單獨劃分上市”的做法,有機會縮短價值發現的路徑。
資本市場會給出窗口期,但不會無條件給出溢價。嵐圖在2024年與2025年上半年的增長為估值切換提供了起點,但真正決定價值區間的,是利潤與現金流的連續性改進。
如果單車毛利穩步提升、費用率有序下降、海外業務形成規模化現金回流,市場的定價模型才會從“規模系數”轉到“質量系數”。反之,若增長更多來自價格驅動,且費用壓縮不可持續、技術投入回報不達預期,估值將會回歸謹慎。
![]()
估值重構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讓增長帶來持續的現金流。資本市場始終關注企業在潛力市場中的成長性與兌現能力。東風與嵐圖接下來的季報表現、新車發布與海外進展,都將直接影響市場的定價判斷。【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