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保平是華語影壇少有的精品型導演,作品不多但佳作頻出,《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狗十三》都有口皆碑。
8月23日,其《追兇者也》精神續作《脫韁者也》上映。
不僅有當紅演員郭麒麟主演,此前曹保平更憑該片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導演,頗有大火的趨勢。
現實卻反差強烈:影片上映三天票房僅破600萬,觀眾普遍差評居多,鳳凰網院線經理預測總票房僅2600萬。
![]()
這一回,曹保平不僅票房失利,連過往穩固的口碑也發生告急。
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1、邏輯混亂,喜劇不是鬧劇
生活不需要邏輯,但故事需要。這句話也許不絕對正確,但放在這個故事里,太合適了。
父親“大義滅親”,不顧真相把兒子關進少管所,只為磨練他一番的源頭,為全片的荒誕不經定了調。
主線劇情放飛自我,主打一個不知所云。
前半段明面是個綁架案,但本質講的還是家庭關系。從張本煜變禿開始,事情朝著詭異的方向發展——電影逐漸冷酷殘忍,像《無人區》的翻版。
等你以為要悲劇收尾,卻又稀里糊涂地變成大團圓結局。
![]()
很明顯,《脫韁者也》想復制《追兇者也》的路子:犯罪懸疑+黑色幽默+方言特色。
但它變成了命題作文,所有的元素都被框定在這三個標簽里,失去了《追兇者也》的自然野性。刻意而匠氣,最終成為一鍋風格混雜的大亂燉。
人物沒有性格,情節莫名其妙,臺詞刻意喧鬧。再加上明艷的色調,夸張的造型,破碎的剪輯。
一切都那么精致,都那么“電影”,結果就是過于虛浮,不接地氣。
觀眾不相信這個故事,又怎么能看得進去呢?
2、父權符號化,為了反抗而反抗
從《狗十三》到《涉過憤怒的海》再到這部《脫韁者也》,曹保平一以貫之延續了他對“反父權”主題的探討。
但《脫韁者也》的反父權,卻成了貼在角色身上的標簽。
為了反抗而反抗,為了主題而硬造沖突,失去了最該有的痛感。
![]()
《脫韁者也》里的父親,只活在馬飛的抱怨里,沒有任何細節能讓人看到他的復雜——情節勾勒出的形象,就是一個不會耐心交流,不能平等待人的加害者。
可影片的結尾,卻要讓觀眾跟著馬飛意識到父親來的用心良苦。
這在邏輯上,根本行不通。
如果說片中的男性都被符號化,那女性則完全被工具化。
媽媽和大姐,都是毫無主見的角色,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
戲份較多的二姐,也只是父權的繼承者,她像父親當年一樣,替馬飛做各種決定。
![]()
更關鍵的是,作為“女性在父權體系里的位置”,在他們身上本可以寫出更深刻的東西——比如大姐怕丈夫、二姐要顧著孩子,她們的掌控里藏著女性在家庭中的無奈。
可影片完全沒提這些,只讓她們當馬飛反抗的背景板,用完就扔,連一點被父權影響的復雜感都沒有。
“脫韁”本應承載的掙脫家庭規訓的隱喻,徹底淪為一句空洞的口號,讓電影最后看來只是無病呻吟。
對曹保平而言,《脫韁者也》確實是一部有失水準的作品。
它最尷尬的地方在于,想借著“脫韁”的勁頭打破類型局限,卻偏偏在討好商業喜劇的套路和堅持導演個人風格之間擰巴拉扯。
到最后,電影本身變成了一匹野馬,在敘事里亂撞,徹底脫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